哈哈,咱说的啊是咱自己啊,最近不是开办了网络上的视频么,为了咱的光辉形象,又是化妆,又是戴围巾,弄得个哪叫一个难看,连咱自己啊都不忍心看了啊,哈哈。
今天中午吃过午饭以后,喜了澡,突然发现自己红光满面,精神焕发,内外换上刚刚买的新衣服,镜子里面一照,哎呀,我的大妈啊,还行啊,好好的一个华大妈,自己把自己扮丑是何苦啊,哈哈。
60岁了啊,怎么跟40岁的自己比呢?40岁的自己又怎么跟20岁的自己比啊,能好好的接受自己的每一个真实的年龄段,才是有智慧又聪明的,对吧。我真是太自不量力,又太笨蛋了。
什么样的自己就是什么样的,不需要装腔作势了啊,如果自己都不乐意接受自己,还期望谁来接受自己呐,对吧。想通了,精神为之一振,把头发梳理了一下,坐到了电脑前,开始了今天的直播节目,华大妈不涂脂抹粉,不描眉扎发,顺溜。
接着讲咱们的基督教明星们的故事吧。都还记得那位清朝一位开明的高官叫容闳的么,他生于1828年11月17日,1912年4月21日在美国去世,享年84岁。他是广东省香山乡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镇)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是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
在清末洋务运动中,他因促成并且经历了两件大事而彪炳史册:参与创建了中国近代第一座完整的机器厂——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组织了第一批官费留美幼童。在中国近代西学东渐、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容闳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同治九年(1870年),在容闳的反复劝说下,曾国藩终于表示愿意向朝廷奏请派留学生。获得朝廷的批准,同治十年(1871年8月)成立“幼童出洋肄业局”,由陈兰彬任出洋局委员、容闳为副委员。陈兰彬负责留学学生在美期间的中文学习,容闳则负责孩子们在美国的教育,直至同治二十年(1881年)清政府撤回留学生为止。
这批留美生中从事工矿、铁路、电报者30人,其中工矿负责人9人,工程师6人,铁路局长3人;从事教育事业者5人,其中清华大学校长1人、北洋校长1人;从事外交行政者24人,其中领事、代办以上者12人,外交部部长1人、副部长1人,驻外大使1人,国务院总理1人;从事商业者7人;进入海军者20人,其中14人为海军将领。总之,除早亡、留美不归和埋没故里者外,大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清道光八年(1828年)深秋,容闳出生在广东一户贫困农家。此时,原属香山县的小岛澳门已被葡萄牙殖民者占租近二百余年。
从康熙朝后期直到鸦片战争前,清朝一直实行禁教政策。但是,西方传教士一直没有停止悄悄在中国沿海传教的活动,并为贫穷人家兴办一些医院和学校,以吸引人入教。葡占澳门,自然成为传教的大本营。
道光十五年(1835年),七岁的容闳跟随父亲前往澳门,并入读当时仍附设于伦敦妇女会女校之马礼逊纪念学校(MorrisonSchool),由独立宣教士郭士礼(原属荷兰传道会)之夫人负责教导。道光十九年(1839年)中英交恶,郭夫人因此离开澳门,但容闳仍于马礼逊纪念学校就读。
同年美国教育家勃朗牧师抵达澳门,马礼逊纪念学校正式独立。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由于香港被割让给英国,故马礼逊纪念学校迁往香港,容闳亦随之迁往香港继续学业。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底,勃朗校长夫妇因病准备返美,临行前表示愿意带三五名学生一同赴美留学。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1月)初,勃朗牧师返回美国,离开时带容闳、黄宽及黄胜三人前往美国留学。4月12日,到达纽约,于麻省之孟松预备学校(Monson Academy)就读。
道光三十年(1850年)毕业后考入耶鲁学院,为首名于耶鲁学院就读之中国人。咸丰二年(1852年),容闳入籍美国。咸丰四年(1854年),容闳以优异的成绩从耶鲁大学毕业,获文学士毕业,其后返回中国,曾在广州美国公使馆、香港高等审判厅、上海海关等处任职,后为上海宝顺洋行经营丝茶生意。
杜吉尔(牧师、容闳美国的朋友):他所做的一切,饱含着他对祖国最真挚最强烈的爱——因为他是一个爱国者,他从头到脚,每一根纤维都是爱国的。他热爱中国,他信赖他,确信他有远大辉煌的前程,配得上他那高贵壮丽的山河和他那伟大悠久的历史。
《容闳传》(刘中国,黄晓东):“胸怀松柏之志,常葆赤子之心,孜孜不倦地致力于谋求中国的复兴与富强。”“愈挫愈奋,爱国之心,坚如磐石,百折不挠,九死不悔。”
纪录片《容闳》
4集电视纪录片《容闳》,于2015年8月17日至20日每晚9时53分在中央电视台9套(纪录频道)播出,将容闳的一生分为“耶鲁骄子”、“中国寻梦”、“幼童留美”、“赤子之心”四个章节进行阐述。
容闳在其回忆录《西学东渐记》中这样写道:“盖即受教育,则予心中之理想即高,而道德之范围亦广,遂觉此身负荷极重。若在毫无知识时代,转不之觉也。更念中国国民,身受无限痛苦,无限压制。此痛苦与压制,在彼未受教育之人,亦转毫无感觉,初不知其为痛苦与压制也。”
“即自命为已受教育之人,则当日夕图维,已冀生之所学,得以见诸实用。”
“予意以为,予之一身即受此文明之教育,则当使后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