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为什么要编故事?
柏拉图对话里编一个关于亚特兰蒂斯的故事①。这一故事搅得许多现代人心痒难耐,纷纷动员起来,四处寻找亚特兰蒂斯。迄今为止,人们提出的假说有几十种,实地考察甚至发掘过的地点也有几十个,但没有一处能完全满足柏拉图的描述。柏拉图把故事来源的曲折交待得非常清楚,就是怕人追根溯源,但人们还是不甘心。
问题是,柏拉图是个“讲理”的人,不是“讲故事”的人。一个“讲理”的人为什么要编故事呢?考察一下这个故事的社会背景,柏拉图的个人背景及其理论背景,会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一,社会背景
公元前五世纪中后期的古希腊世界,由于人口大量増长,部落社会瓦解,出现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的局面。这一局面的高潮是伯罗奔尼撒战争。一方是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代表封闭社会,一方是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代表开放社会。斯巴达是传统的霸主,陆上无敌,雅典是新兴的强国,海上称霸。
波普指出,这场战争的本质是开放社会与封闭社会之争。在这个千年未遇的大变局里,雅典迎合文明巨变,倡导民主和思想自由,因而建立民主政治,步入开放社会。古希腊社会也出现了克己复礼的思潮与势力,试图阻止文明巨变,重回封闭社会。这股势力的首领是斯巴达。开放与封闭属于两种不同的文明形态,二者互相排斥,无法和平共处,最后图穷匕首现,一仗打了三十年。
雅典的寡头党人为了推翻民主统治,不惜与斯巴达勾结,拆毁了雅典出海口的新筑城防。失去出海口的雅典困守孤城,瘟疫肆虐,饿殍遍地,最后熬不下去了。公元前404年,雅典宣布投降。随后,斯巴达扶持三十个拥护斯巴达的寡头党人实行统治,史称“三十暴君”。短命的寡头政府统治仅维持八个月,很快就被民主势力推翻。
二,个人背景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家庭,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那年,他二十四岁。外战结束,内战未止,雅典民主派推翻暴君,恢复民主。民主复辟反而使得柏拉图身处险境,因为三十暴君里最残暴的克里提亚(Critias 460 - 403BC)是他舅舅。克里提亚在与支持民主的军队作战中阵亡。他不仅给柏拉图造成负面影响,还被认为是导致苏格拉底被判死刑的主要因素。
推翻寡头统治后,民主政府判处苏格拉底死刑。表面罪名是不敬神和腐蚀青年,深层原因则与克里提亚有关。三十暴君在位时,他们杀害或放逐所有敢于公开反对的人。那八个月期间,苏格拉底一直待在雅典,却安然无恙。克里提亚是苏格拉底的门生,但二人之间的关系并不亲密。克里提亚曾逼苏格拉底去抓人,被苏格拉底拒绝。然而,雅典人普遍认为,二人毕竟是师生关系,门生对老师不会没有照顾吧?于是,苏格拉底与暴君沆韰一气,全矣。
此外,直接导致雅典城陷落的叛将阿西比亚德(Alcibiades 450 - 404BC)和投降斯巴达的叛将色诺芬(Xenophon 430 – 354BC)都是苏格拉底的门生。于是,苏格拉底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最后被判饮鸩而死。对于柏拉图来说,糟糕的是,他也是苏格拉底的门生。若论被腐蚀的青年,里面有他舅舅克里提亚,叛将阿西比亚德,色诺芬,......,会不会牵连上他本人?这一切使得柏拉图对雅典民主心怀深深的恐惧与敌意,因而暗藏还乡团之心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三,理论背景
理论是为社会实践服务的,当时的社会现实酷似中华的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下大乱。对于多数人来说,乱局增加不安全感,减少幸福感。有识之士纷纷挺身而出,为修复社会乱局寻找解决方案。柏拉图方案酷似春秋时期的克己复礼,止变治乱,回归封闭。具体说来,柏拉图解决方案是以其理念学说为核心的政治哲学,或称社会改造工程,其中包括,理念学说,规律学说,公理化思想,和历史主义方法。
理念学说
柏拉图的理念学说可以简单概括为,理念是独立于事物和人心的实在,是生成万物的原始模型。至于理念如何生成万物,柏拉图没有说清楚,离开神的帮助,恐怕他也说不清楚。总之,理念是绝对的,永恒的,具体事物是相对的,流变的,亦即万物是理念的摹本或衰变,类似于圆的概念与具体的圆形物体之间的关系。万物皆变,理念不变。在这一意义上,理念不能被感知,只能被思及。
规律学说
柏拉图有一种类似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规律学说。他认为,宇宙的规律是生成与衰败的循环交替,历史规律是宇宙规律的一部分。具体到人类历史,神造就人类社会,那是理想的社会。人类接手后开始衰败,衰败到一定程度,神看不下去了,推倒重来。在《政治家篇》里,他甚至给出具体数字,36,000年为一个周期。具体到当时的社会,柏拉图认为,它正处于一个大衰败的时期。他进一步概括为,所有社会变革都是衰败和退化。
公理化思想
波普认为,柏拉图已具有原始的公理化思想②。他甚至认为,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不是一本几何教科书,而是柏拉图学派准备以几何为基础,重建数学和天文学的最后尝试。柏拉图做出最初设计,欧几里得完成工作。在欧氏几何里,五个初始公理不证自明,由此可以推出所有定理。在社会政治领域里,神的设计即公理,由此演化出各种人类社会形态。
历史主义方法
历史主义有多种形式,其一般形式可以归纳为,历史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发现历史规律有助于预测未来。柏拉图的观点是历史主义最简单最古老的形式。简而言之,神拣选一个种族,令其统领世界,神缔造的社会臻于完美,人的作用使之衰败。这与他的理念学说和规律学说在逻辑上是协调的。据理念学说,理念是完美的,没有变化,没有衰败。据规律学说,历史是衰败史,故完美在初始。因此,社会改造的最佳手段是阻止社会变革,回到神造的原初社会,或建立理想国,永不变革。
人们一般认为,亚特兰蒂斯是神缔造的,因此它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这一说法的确有根据,《蒂迈欧篇》里有明确的提示。蒂迈欧对苏格拉底说,“昨天,你谈到国家并描述其公民,让我惊奇不已,因为它让我联想到(亚特兰蒂斯)故事,太神奇了,多数情节与索仑的叙述出奇地吻合。”这段话既提及苏格拉底的理论,又联系克里提亚的实例。
然而,柏拉图的要价远不止于此。把《蒂迈欧篇》和《克里提亚篇》的有关章节对照起来细读,你会发现,在讨论理想国的时候,柏拉图实际上是在借敌人之败以自夸,借他人之口以自美。他的论证可以归纳如下,我们不妨称之为理想国三段论。
大前提,九千年前的亚特兰蒂斯是理想国。
小前提,九千年前雅典的先民击败亚特兰蒂斯。
结论,九千年前的雅典才是真正的理想国。
从柏拉图的故事里可以归纳出,衰败起于道德。顺序大致如下,神人交合,此消彼长,导致种族衰败,种族衰败导致道德衰败,道德衰败导致政治衰败,政治衰败导致社会动荡。于是,柏拉图的解决方案为,欲阻止政治衰败,先阻止社会变革。阻止社会变革只是手段,克己复礼才是目的。为什么要复礼?有礼的时代多好啊!牛奶满河,金子铺路,到处是亚特兰蒂斯盛景。
柏拉图的解决方案与其说是冷静的理论,不如说是激情的宣传。文革期间,有一种社会动员方法叫忆苦思甜,受苦人回忆过去如何比如今苦,便暂时忽略如今的苦,甚至产生甜的幻觉。柏拉图的做法与此类似,只是方向刚好相反,可以叫忆甜思苦。在对当代政治腐败进行反思的同时,回忆远祖的辉煌业绩,激发民族自豪感,大家努力,克己复礼。
柏拉图玩的是移花接木借古喻今的游戏,让人感觉似曾相识,似是而非。如果把大西洋换成地中海,把亚特兰蒂斯岛的沉没换成圣托里尼岛火山爆发,把海外联盟换成波斯帝国,那么,柏拉图的故事讲述的就是雅典当代的事。柏拉图想让人们得出的结论是,祖上有过辉煌,回到过去就好。故事很有煽动性,然而,理想国真的理想吗?在冷静的现代学者眼里,它浸满了毒素,遗害千年。
首先,它充斥着种族主义。在《蒂迈欧篇》里,埃及祭师说,“女神首选那方土地,为你们建立国家。这是因为她觉得那里气候适宜,容易产生最高明的智慧。女神本人既热爱战争,又热爱智慧,所以才选择一个可能产生最象她的人的地方,这就是你们那里。因此,你们才得以在这样的法律治理下生活,没错,你们的法律仍好过其它地方。你们的美德超越所有人,你们是天神的后代。说实话,你们的成就之多之大,简直是人类奇迹,我们这里都有记录。”③在古希腊,种族主义不似如今这般臭名昭著,柏拉图实际上是在借他人之口以自美。埃及祭师的这段话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纳粹德国要动用国家的力量去寻找亚特兰蒂斯。
其次,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一个极权主义社会。在亚特兰蒂斯岛上,长子为王,其余为诸侯,代代相传,各自统治领地。柏拉图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在理想的国家里,种地的安心种地,别操心立法,打铁的安心打铁,别操心行政,当兵的安心打仗,别操心执法。据此,不难推出,主人安心奴役,别操心稻梁,奴隶安心为奴,别奢望做主。这与东方极权社会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谋而合。
此外,后世许多哲学家拿柏拉图对话当圣经读,不同的思想派别都能从中汲取营养,找到理论依据。把神换成伟大的国家,即是黑格尔历史哲学的理论来源,把神换成伟大的种族,便为法西斯主义的理论来源,把神换成伟大的阶级,又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如此等等。总之,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是这些伟大的东西,人是渺小的,人能做的就是发现规律,顺应规律。
庄子《应帝王》篇里讲了个混沌帝④的故事,大意是,倏忽二帝见混沌帝没有七窍,好心为他凿开七窍,结果七窍凿开,混沌帝死了。古人的许多思想都处于一种混沌状态。如果把柏拉图比作混沌帝的话,是黑格尔等人凿开了柏拉图的七窍?还是柏拉图熏得他们七窍冒烟?
亚特兰蒂斯的故事还显示了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雅典文明与华夏文明同时出现繁荣局面,又同时出现今不如昔的哀叹和克己复礼的思潮。雅典文明的理想国是亚特兰蒂斯,或九千年前的雅典,华夏文明的理想国是周王时代,或民“与糜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的神农时代⑤。这仅仅是巧合吗?
-----------------------------------------------------------------------------------
① 编故事。细节详见博文《柏拉图编了个故事》
② 公理化思想。参阅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 Volume I The Spell of Plato,Routledge Classics, P302
③ 种族主义言论。细节详见 《蒂迈欧篇》(Timaeus) 24c/d 汉语翻译文本参阅 蒂迈欧篇
④ 混沌帝。“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下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⑤ 神农时代。见庄子《盗跖》,“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糜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