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谈家庭
罗素是谁?他是20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数学家和作家,跟爱因斯坦是同时代人。能戴上这么多顶大帽子的人,一定是绝顶聪明人。是的,罗素是以聪明著称的。他的数学理论是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他所著“西方哲学史”是经典著作。 而且,他还是地地道道的英国贵族,是罗素爵士,生于老牌贵族家庭,其祖父曾是英国首相。
罗素热爱数学,但他可不是个典型理科男。他的文史哲底子是很厚实的。他在贵族里面,又是个特别关心社会关注人类命运的异类。一个他经常提到的问题是:人类的快乐 (happiness)。他观察到:动物只要身体健康,有吃有喝,就可以很快乐。但是人类呢?似乎复杂多了。人类天性不快乐吗?人类可以快乐吗?哲学家就是厉害,这些脑子里转悠的东西,罗素把它写下来,就是一部著作: “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这本书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分析让人类不快乐的因素,像竞争,无聊,劳累,妒忌,罪恶感等。第二部分就分析有什么能让我们快乐。其中最有意思的一章是关于家庭。这一章主要是对女性讲的,分析家庭和孩子对女性的意义,对男性,只是笼统地把他包含在父母这个公用词里。不言而喻,罗素爵士多半是个大男子主义者呢。
罗素说,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爱,应该是世上一个最大的快乐的源泉之一。可惜不幸的是,90%的家庭,父母和孩子都不快乐;99%的家庭,父母和孩子至少有一方不快乐。这样,只有1%的幸运家庭是快乐的。这个观察结果真是挺悲观的。罗素自己虽然出生名门,但是父母早亡,他和哥哥姐姐跟祖父母长大。他的祖母是个很严厉很有控制欲的公爵夫人。罗素的哥哥反叛,罗素则压抑自己。在他的自传里他说:他那时考虑过自杀,是他对数学对知识的强烈热爱支撑他走了下来。有这样的经历,罗素对家庭比较负面的评价是可以理解的。
罗素把家庭的不快乐大部分归结到了妇女身上。他认为妇女把养育子女看作是个负担,没有像早些年的女性有满足感,因为有两个因素:一是妇女可以工作,可以不费力养活自己,过个舒服的生活。这样嫁人生孩子就不是唯一的选择了。第二,家务事繁琐劳累,家务上可以得到的帮助少了。罗素从一个男人的角度,自以为职业妇女都是独立快乐的。只有妇女不能抵挡生孩子的愿望,她才会结婚,放弃自己的自由。这样,这些女性会有失落感。会从孩子家庭身上找补,所以对孩子期待过高而最终自己失落也让孩子不快乐。罗素自己结婚四次,离婚三次。每次婚姻都是自由恋爱开始,前三位太太都给他生了孩子。结果无一例外都是过几年就感情消耗了以分手为结果。他30年代去中国教书的时候是带了他的一个情人,也是个作家去的。情人怀孕六个月了,他才仓促与第一任妻子离婚,离婚手续办完六天后就结婚了。这第二任太太非常独立,还和其他作家发生情感纠葛,罗素爵士受不了又离婚了。第三位太太是他孩子们的家庭教师,似乎婚姻从没有好过。好在他与第四任太太感情和睦,但是没有孩子。他最后活到98岁高龄才去世。罗素自己。从来都是有仆人伺候的。生四个孩子,肯定没有换过尿布,起过夜。但是他观察能力很强。他认识到家务话是座骇人的大山,女人结婚没多久就会失去所有的魅力和3/4的智力 (weighed down by a mass of trivial detail, she is fortunate indeed if she does not soon lose all her charm and three quarter of her intelligence.这句话正是太有意思了,罗素爵士是设身处地同情家庭女性呀。他与第一人太太生的长子,是有精神疾病的,这对他们夫妇造成很多压力。罗素这么体会家庭琐事的艰难,是不是来自这段经历呢?
罗素最受批评的论点,是他认为聪明有教养的母亲自己去做喂奶擦屁股这类的琐事,是种浪费。他建议儿童教养用专业人士会更有效率和质量。他支持孩子9个月以后妈妈就可以考虑出去工作。这个理论也是基于他认为的职业女性一定是更快乐的想法上的。他大概看到了太多负面的教养孩子的榜样,也不理解一个母亲就是在日常的琐事中,跟孩子建立感情的纽带,而这纽带是最珍贵的。不过我倒是同意他的观点是:做妈妈也是需要学习的,不仅要学习科学育儿知识,还要做到精神独立,不要有私心从孩子身上寻找自己的价值,而是要尊重孩子,去关爱不去控制。这观点到现在还是很正确的。
罗素不是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丈夫。有人对他三次离婚,婚内出轨还去大谈家庭是翻白眼的。聪明人都是不太温暖的,像日光灯。找这样的人做伴侣,最好自己是日炙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