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兰成,何罪之有?
胡兰成,何罪之有?
《邓文迪,何罪之有?》,文迪被骂惨了,因为她专门“勾引”有妇之夫,破环别人的家庭。胡兰成被骂惨了,因为他专门撩拨各种妹子,结了一次又一次婚,还有无数次的婚外恋。关于胡兰成与女人们之间的关系、曲折、恩怨等,在他的自传《今生今世》里有详细描述,有人也因此戏称其自传为《群芳譜》。我在这里先不谈他政治上的“汉奸”身份,而只对他作为一个世俗男人为什么那么有女人缘说几点看法。
一 胡兰成之大幸
01 有颜值
对于想要撩妹的男人,要是长得奇丑无比,概率是微乎其微的。爱丝梅拉达见到卡西莫多,她的第一反应是逃走,这是人的生物性本能。貌若潘安的美男子就是比普通人有更多的机会得到女子的青睐,这对每个“个体”来讲似乎很不公平,但这毕竟是群体社会中的无可奈何的现实。胡兰成长得眉清目秀,一表人才,有了这基本的资本,至少不让人生厌,于是有了他被“选择/接纳”的基本属性。
我有一兄弟,长得奇好,从18岁起便不断有女子主动找他,对他投怀送抱,而且是各种身份之女性,要他不风流是需要柳下惠似的毅力。私下聊天时,他常挂着两句话:①什么读过书的或不读书的,女的都一样,老想着英俊男子……②我是牺牲品,其中之无奈非常人所知,累!累!累!
俨然一枚自我牺牲精神十足的奉献者,但又“辩证地”揭示出其中“主动”与“被动”的问题。
02 有钱财
要撩妹,总要耍套,除针对个体差异的“谈文学聊哲学”之雅套外,请看电影、喝咖啡、下馆子、送礼物等俗套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钱,要让男女关系在短期里迅速升温是极其罕见的。胡兰成在报馆做事,出入有汽车。他的年龄与工作决定了他不错的经济地位,虽然不算雄厚,但去撩妹也绰绰有余了。张爱玲与其分手后、开出一张30万支票偿还于胡,似乎也可推断出他当初耍套的代价。
90年代有两部电影《麻雀變鳳凰Pretty Woman》与《桃色交易Indecent Proposal》,如今亦有发自女性的豪言“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三轮车上笑”……
我们是否可以“辩证且客观地”认为胡兰成之撩妹是一种“扶贫工作”,是对弱势群体的“扶持”?肯定可以这么认为,但也肯定不许这么认为!
03 有才气
如果你只想撩一般的妹子,有了以上两条就事半功倍了,但对于那些清高的才女们,男的要是没才,带妹回家的概率还是极其渺茫的。民国时期的才子们,郁达夫,鲁迅,沈从文等都能追求到自己心仪的女子。胡兰成在有了几任妻子后,同样将张爱玲追到手。才女们的眼光是挑剔的,不同于凡俗的,她们需要的是才子的情调来生发出品味,徐志摩的“挚爱们”也是一例。与胡兰成分手后,张爱玲就有了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觉,她不会轻易再投入情感爱上他人。与一个普通人好好爱一次,过平安的小日子?不,那不是才女们的选择,宁愿空缺也绝不在“才情”上降低自己的高标准。
这里再扯一下另一个“敌占区”的婚姻状况。《延安十大美女“老少配”婚恋史》,这些嫁了将军元帅的美貌才女们,为什么会放弃大都市的优渥生活而奔向条件艰苦的根据地?为了革命理想?为了浪漫爱情?还是为了一个令万人瞩目的光环?佳人才子、教授太太,搭不到徐志摩胡兰成的才女们怎么也得当个“首长夫人”啊……
04 有痴情
我们见了很多痴情女,而男人一旦痴情,特别是有脸有钱又有才的男人,他们的“痴情”更是俘虏女人心的杀手锏。
胡兰成懂得女人的心,他知道女人喜欢什么,他知道女人会出什么考卷,他也知道她们希望的答案。每当他喜欢上一个女子时,他全身心投入,非常痴情。带着花,他守候在女人的窗前,等在女人的家门口,痴痴地等,等到手中花儿谢,等到女人心花开。如果男人只有痴情,没有以上三条前提的话,那下场会很惨,就像《红楼梦》里的贾瑞。
写到这里,不妨请读者自行搜索一下:“海明威有几个女人”、“毛泽东有几个女人”、“李敖有几个女人”、“毕加索有几个女人”……
人类历史中,几乎所有被人们惦记崇拜瞻仰的“伟人”、或在某方面的“有才之人”,都有着一大堆“痴情花恋”!我们与其对这些人物做出厚此薄彼的所谓“伦理道德,忠义廉耻”之判断,还不如思考一下这样的问题:不管在动荡岁月、颠簸流离的逃难途中,还是在和平岁月,当你遇到包括胡兰成在内的上述这些名人,面对他们的疯狂追求,你会怎么拿捏?你顶得住吗?
(上帝那样偏心)
二 胡兰成之大不幸
如同为邓文迪辩护,再怎么辩也躲不开人们对其“破坏他人家庭生活”的指责;为胡兰成辩护,也一定躲不开“他是汉奸”的直指鼻尖。我没法说他不是汉奸,但心里总觉得他太生不逢时,在一个华夏历史的转折点上站错了队,并归纳胡之大不幸至少有二。
05 不幸没有坐飞机摔死
我们都知道胡兰成没有坐飞机摔死。假如胡兰成在接受汪伪政府邀请之前坐飞机摔死会如何?我们可以徐志摩的遇难事件来类推。
1931年11月19日,著名詩人徐志摩所搭飛機失事并遇难。消息传出后,其“一发妻两挚爱”的表现如下:
“陆小曼拒绝去认领徐志摩,她倔强地说这是假新闻,飞机失事的根本就不是自己的丈夫徐志摩,就连电报也一直拒接。此后陆小曼和徐志摩的好友翁瑞午走到了一起,读来也是让人无限唏嘘。其实这也是这拨人的玩法。
林徽因得知徐志摩出事后悲痛欲绝,让梁思成去现场看看,并带回一片飞机残骸悬挂于卧室,算是为曾经的那段感情留个念想。
然而整个徐志摩的后事,却是由张幼仪全权料理的。当时张幼仪和儿子为徐志摩置办中式葬礼,被陆小曼得知却十分不乐意。她认为都是西方留学回来的,希望能够置办西式葬礼……”(摘自网络)
这里我不想评论徐的“一发妻两挚爱”的表现,只想说一个我的假设:如果同样的事件发生在胡兰成身上,会有多少“发妻挚爱”前往出事地捡铁片?会有多少报刊刊文悼念并八卦?又会有多少才子才女在其生后背吟着他的情言情句招摇撞骗或痴情妄想?呵呵。
一个胡兰成,一个徐志摩,有人指责他俩都属于不尊重女性的,爱上了视若珍宝,不爱了视若草芥。我持同感。同他们的文字相比,我更对他们的生平以及待人接物、处事行为感兴趣:通过他们,你可以观察到社会的附庸风雅;通过他们,你还可以看到女性的择偶标准。如今,时过境迁,但这些社会特征又有多少改变了呢?
“华丽文字”对人的欺骗性依然如旧,一切源于人们对“华丽”的追求与渴望!
张爱玲有句名言:出名要趁早呀,来的太晚,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土豆也来一句:要死得趁早呀,多活一天,所有的好事都白做了。
06 不幸站错了政治队伍
最后,还是得回到“汉奸”这个话题。虽然维基不能成为令人信服的文献资料,但在查看人物志时,也会使用维基上的一些“公认事实”。我们不妨也看看维基中是怎么叙述胡兰成的那段“汉奸史”的。
日语维基中只有一句:汪兆銘政府法制局長官に就くも、汪と意見の対立あって辞職。(不翻译也能猜出究竟)
中文维基中有三句:①……追随汪精卫,對日抗戰時期任汪精衛政權宣传部次长、行政院法制局长,被列为著名漢奸;②1944年,對日戰爭晚期,在日本駐南京外交官池田篤紀的支持下,胡蘭成至漢口辦《大楚報》,任社長。他負責連絡中共與日軍,希望共同對抗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③1945年,日本投降,胡蘭成策劃兵變,希望結合激進日軍與殘餘親日勢力,成立獨立政府,對抗中華民國。
有趣吗?相比其他汉奸官员如汪精卫、周佛海、李士群等,为什么胡兰成的“汉奸史”就那么寥寥几句,没有细节没有年份没有影响与作用?他到底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当了这个官,究竟做了些什么,后来呢?
出版于2007年的一部《色·戒:张爱玲与胡兰成的前世今生》中提到:……在他法制局长任内,凡是各部委、省政府及市政府,如果“呈请新花样”,就都不予批准。……就连梅思平、李士群这种难缠角色提出法案想扩张自己势力,胡兰成都照样批“不准”。
(请读者们也点击阅读一下上面的链接,看看你会有什么样的判断,或读出作者的什么见解,是不是也有一种难以言状的“可惜”感?)
这里再提一次1920年代李大钊的“支持苏军驻兵外蒙古”言行,(那时的外蒙还没独立呢);还有随之而产生的那个组织,那个由苏俄培训学习人员组建、并听命于共产国际的“红色根据地政权”。我们大家已习惯于称汪精卫的南京政府为伪政府,那批人在井冈山/延安等地组建的政权/政府又算什么呢?难怪维基中那句“他負責連絡中共與日軍,希望共同對抗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
那时候的“中国人”太难,那时候的中国人其实还没有一个共同的“国家”概念,那时候的三大政府(蒋汪毛)哪个没有获得外援、受他国的鼎力相助?那时候的“中国人”都是提着脑袋做着“选择”,都是一种“政治赌博”。去汪精卫那里谋得一职的胡兰成是赌一把,上山嫁首长的才女们更是豁出去了。
讲到这个“中国人”的“国家”概念,顺便提一下两篇文章。一篇是《无止境的消费:对民国对鲁迅的一点认识》,其中第“四”段讲到一个观点:直到抗战末期,虽然大部分人都以“中国人”自诩,但其实现代的“国家”概念还尚未在中国人心中扎根。另一篇是《潜伏者》,文章以及读者留言均令人思考:那段历史,那批人,总让人既感敬佩又感到惋惜……但愿我们以后可做的“选择题”不需要有火药味,能在平和中选A,或者选B。
看胡兰成辗转华夏各地、最终定居日本并葬于日本的一生,不禁想起我们华夏之古训:君子不立危墙。而今,我们这些定居他国的华夏人,是不是又会在某天、因为某种“理论”的横空出世而突然被定性为“汉奸”或“叛国者”呢?
(1945年年底)
三 关于“岁月静好”
最后,我们来聊聊这句广为人知的“岁月静好”。我的微信朋友圈里有好几个用了这个名字,女多男少,但无一不是50出头的“安稳人群”。
不知这几个猜测对不对。首先,20岁、30岁、40岁的人群很少用这句“岁月静好”;其次,“喜用”此句的男性又远远少于女性;还有,往往是家庭/经济趋于稳定并富足的家庭主妇会偏爱此句。所以,所以……
1944年秋,胡兰成是以什么心情补上了“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欧洲战场,盟军已经完成诺曼底登陆,苏军也已收复全部失地并进军东欧;太平洋上,麥克阿瑟已准备率軍進攻菲律賓。南京政府不会不知道这些吧?风雨飘摇之中,追随汪精卫的胡兰成,估计也能感受到时局的变化和不安稳。就他个人生活而言,他已结婚三次,在38岁上与张爱玲的第四次婚姻,他的的确确会希望岁月静好。他说这话是真情流露,倒不像现在油腻年代的口头禅,诸如平安是福,身体康健,快乐就好等等。
想要安稳的胡兰成会说出这样的话,相比之下38岁时的邓文迪就不可能说这种话,因为那不仅不符合她的性格,而且她在媒体界的事业大门还刚刚打开。那时的她一直在积极地寻求各种机会,富有激情地进取,绝不会安心于佛系类的静好。(现在难说)
同样分析比较,现今50岁出头、家庭/经济趋于稳定并富足的家庭主妇为什么偏爱此句:20岁前后拼得一纸大学文凭;30岁前后激情糊赌嫁人结婚;随后跟着郎君跨洋留学,期间不仅要省吃俭用,还要规划好时间完成学业与生儿育女……20年后,有的成为手握多套房产的地主,有的已送出几十几百的博士生,有的则成为小心谨慎、委婉写作的知名作家……相比于一直生活在内忧外患,还未连续安稳过3代人的祖辈父辈,这群体最需要“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任何人都甭想用所谓的“权利与自由”来破坏如今的“静好/安稳”,不值得!别忽悠!要辩证!(我们的潜意识中有什么???)
辩舌之下任何事情都能咀嚼出另一番风味。空巢家庭之主妇,一旦解除了余生之经济担忧,与闺蜜的饮茶购物时间便会远远超出和丈夫的寻欢嬉闹,网上码字也代替了与丈夫的卿卿我我。独处在家时,会中了邪似的狂追满是细皮嫩肉的青春偶像剧;宅在厨房时,会对着土豆耍出18般武艺。一句“岁月静好”,一种routine,奇妙不?
四 关于为什么写《邓文迪/胡兰成,何罪之有?》
邓文迪式的女人有千千万万,她被骂是因为她找了默多克这样的巨头而倒霉地被聚光灯强行曝光,从而忍受着多少凡夫俗子的羡慕嫉妒恨。
胡兰成式的男人也有千千万万,他被骂是因为他搞定了张爱玲,然后拜拜了,还被送了30万。气人不?一代才女张爱玲啊,一个写了“传奇”的上海女子,竟然在其23岁时落入38岁浪迹斑斑的胡兰成之手,而且还表现得那么的那么的那么的低……这怎能不引来华夏各界心怀鬼胎之男女的羡慕嫉妒恨呢?即便地下的帅哥志摩也在哀叹自己坐错了飞机,要不然我徐某人的一生何止是1妻2挚爱啊……
胡兰成不仅女人多,他还能一次又一次地以婚姻相许,不厌其烦地一次次离婚结婚,这是否可以看成一种“不耍手腕”呢?同比,邓文迪的外国丈夫们也都在一次次离婚一次次结婚,他们是不是从胡兰成那里学得此招呢?再比较国内官员们数不清的情妇,你会“设身处地”喜欢愿意结婚的,还是喜欢只愿意同居的?讽刺不?
如果胡兰成不是汉奸,如果胡兰成不找张爱玲,没有人会骂胡兰成。名人效应导致了他被骂,这同样适用于邓文迪,某种意义上也适用于川普。
我为邓文迪辩护,我为胡兰成辩护,只是希望将他们的行为放到群体和社会心理学层面来探究一下根源,来看看大众的喧哗与骚动。最重要的还是想说:现代女性还远远没有达到人格独立之境界。
谁之过?谁无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