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由博客“现象”想到的:我们如何阅读/评论/管理

由博客“现象”想到的:我们如何阅读/评论/管理

博客

由博客“现象”想到的(二)

我们如何阅读/评论/管理

 

先推荐一本书,及根据此书而拍的电影。

《华氏451度》(英语:Fahrenheit 451),美国作家雷·布莱伯利所著的反乌托邦小说,于1953年出版。

1966年,此书被搬上银幕,其女主角就是《日瓦格医生》中的女主角,朱莉·克里斯蒂 Julie Christie。

请大家自己找着看,我实在不想用我情绪化的语言来对您进行“导读”。请务必自己看!!

   

   

2017年8月进城,三个月后的11月,经历了第一场文学城大战,后来知道“大战”其实是文学城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每次大战都会有多名热门博主卷入其中,(要不然也称不上大战),最终导致若干关博、休博等结局,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伤害。

2017年11月,写了一篇“由博客评论现象想到的:我们为什么阅读?”,随即引来一批元老级博主的点评,而且是多个派别的,很是惊喜。不过,当初他们还都赞扬我黑白通吃,这也着实让我惊吓了一把,因为黑白通吃者的下场往往是被两边联合做掉的。

时隔一年半,又一场大战白热化了。对于引发论战的原因,我不想多说,剧情变化太快,而且是惨不忍睹的群体跌份儿。实际上各种事件或鸡毛蒜皮小事都可以成为导火线。在旁观整个事件发酵的过程中,我想谈谈由此生发出来的几点想法,或许又只是一场老生常谈,但最最后头发生的一幕绝对值得各自思考。

我们的阅读习惯

自从文学城在城头(博客精选)标注了博主名字以后,读者们更加直奔目的,很多人只读自己喜欢或熟悉的博主。那些热门博主或名博主的文章往往成为读者们的首选,并被他们放入收藏夹随时等待鸡毛信的飞报。于是名博主的文章一出炉就是成千上万(现在是成百上千)的阅读量,几十上百的评论,门庭若市。反观那些非热门博主,或上不了城头精华的,他们的博客阅读量甚少,没有评论或寥寥几个评论而已,门可罗雀。

为什么?名人效应?!

假设,如果我们每天只有三个小时的阅读时间,你每天可能是一打开电脑就直奔你超级喜欢的两三位博主那里,接着热热闹闹的评论、互动;然后在关电脑之前几分钟,去礼节性地拜访一下其他几位一般般喜欢的博客,表示一下我也没忘记你。要是我们长此以往只读这几位博客,那么我们所能得到的信息、思想和情感也就局限于此了。再进一步,如果这几个博客都是谈论类似的话题、题材,那我们所能得到的其实就更有限了。当然啰,你去英语老师那边学英语则是另一回事。

对于上述现象,你完全可以说:我得到了无限的心理上的愉悦,这正是我现在生活中想要的。确实!无可反驳,也完全支持!但是接下来我会说一句危言耸听的话:这样的一种阅读习惯会导致我们的阅读量、视野的开阔性、知识量的汲取以及思维模式都被局限住,甚至会慢慢地被所追随的那位博主“意识掌控”,即便主客观上谁也没想要这么做。

也许是出于一种谨慎,我告诫自己:除了自己喜欢的博主外,每天我应该首先去阅读至少三位不熟悉的博主的文章,随便点击。其实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不少有思想、有文采、有观点而且有趣的博客。这也是你为什么会经常看到我在各处留下爪印的原因。

怎么让这些优秀博主也被读者赏识呢?这点我也说不清。有人说,首先是小编应该把好的文章推向城头,但我越来越觉得这是不可能的。小编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和那么多的精力,何况一个商业网站,他们最终只能是一看名人就送城头。而文城的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这本身就是普通民众的需求造成的,在我看来,谁都没错,但源头在于民众。

在信息繁多、生活节奏快的今天,“酒香不怕巷子深”,“金子总会发亮”这些想法已经不再起作用。我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读者们得意识到我上面说的“意识掌控”这个问题,自己主动多走走多看看,真正执行贯彻鲁迅爷爷的话,不要只看一个人,要善于去挖掘一些优秀博客。不能把原本的“阅读”变为互相亢奋或精神互撸。

评论模式

博文发表后,对于博主来说有各种意味。

一类博主我行我素,自顾自地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他们不在乎别人的阅读或评论,点击量和评论数不影响他们的写作热情。他们或关闭评论或是对读者的评论不作回复。这是我最佩服的一类,如同读一本纸张小册子,不用急着去和作者互相表白,倒是留给了自己更多的思考沉淀的空间。

另一类博主采用针对性地回复模式。他们也在意和读者的互动,但只回复一些评论以进一步阐发自己的观点,或者对读者的疑问作解答、澄清。这类也是我喜欢的,而且这里一般也不会有拼命爬楼的现象。

还有一类博主对每一个评论必回。心里在感谢这类博主的诚恳耐心周全的同时,哎呀妈啊,累啊,都累!在回复评论的过程中,不但思想观点得到激发,而且还有博主和读者的进一步感情增加,拉过来抱一下,拽过来亲一下,空投一瓶威士忌,等等。只是,渐渐的,现在我越来越觉得这个回复激发思想观点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而导致互相感情依赖或感情排斥的概率则急速上升,要不然,最近土豆怎么会如此厄运连连,老被拖过来削一下、拽过来烤一下、押过来横竖各一刀的?当然评论中展示自己的想法,写得很有见地很出彩的也不少。

关于评论长短,也就长中短三种吧。短的有:沙发,板凳,哈哈哈,好好好,太好了,实在太好了,好文,精辟,赞一个,博主厉害……我就不一一列举了,要不又是找抽的模式。大多数中等长度的评论主要是对博文的某一观点或通篇作言简意赅的评论;最有趣的还是长篇留言,把人家的评论区当作自己写博客的地方,特好玩,但读时总感觉怪怪的,总想这个留言的为什么不自己开博呢?

对评论的管理及监督

这是我今天最想写的。在文学城中,小编是如何来界定某个博主应该被封杀?我曾注意到也曾听闻某些博主被封杀了,至于小编对留言区各评论的作用则不是很清楚。

拉黑和删除评论,我本质上不主张。我自己也从未拉黑过他人或删除过人家的评论。但每看到有些博主那边的事儿,我又非常理解拉黑或删除留言的必要性,但我始终认为这是博主的权力啊!是博主根据自己文章的需要,以及互动情况的需要,决定保留或删除,特别是对于那些恶俗留言,我更加会支持删除,但前提是这必须是博主的意志!

然而在这最近的事件中,我第一次知道“网管”可以删除评论区内的某个特定留言,而且是在博主不知情的情况下。我愕然了,这样的事情让人匪夷所思。更何况,在阅读了后面的一些留言后,更让我觉得似乎很多真相被扭曲了,被颠倒黑白了,不得而知了,“好人”变“坏人”了,“坏人”变“好人”了。

打个比方,一个国家体系内依据其宪法有了各个新闻报社,我把文学城比作一个国家体系,则其中的每个注册博客就是各个新闻报社,博主就是这份报纸的主编。

有几个国家会有中宣部那种组织,一个电话就让媒体删掉些什么呢?

这次删帖事件的内情不知道,但我们不妨做一些假设,大胆假设是对未来走向的一种揭示或警示。

假设一:就是小编通过自己的独立判断擅自把博主下面的评论删了。虽然不喜欢这种越权行为,但也可觉得算了算了;

假设二:我就直接跳到一个最让人不安的情况吧。收入最高的一群人通过融资控股成了文城的资方,恰巧其中的一位也喜欢开博舞文弄墨,并和几个好朋友一起玩得不亦乐乎,当然一切程序正常。某年某月某日,他们看到某篇博文下的评论不舒服,于是一个电话挂到小编那里要求删除,小编查看后觉得没什么问题啊、并表示为难,于是有钱的大人物雇佣一位顶级技术大拿,三下两下进入博主后花园删了那些令其不舒服的留言、完成了保护主子的使命……

这期间,文城的另一位博主也进行了投诉,因其已关闭的博客居然被不明身份的人打开并加入一篇抄袭过来的文章,本人还进不了自己的博客……

毛骨悚然!传说中的黑客帝国吗?目前还不至于吧!不管怎么说,这次删帖插曲,让我觉得我虽然已离开了那种体制的国家,但在这个属于海外领域的文学城,由于其参与者均为那个母国教育体系浸染出来的,所以其最终还是具有了那种特色!怕怕怕!

文明,在追求文明的过程中走向灭亡!

以上均是我自己猜的,您大可不必跟着我一起惊弓之鸟杞人忧天。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土豆-禾苗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