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把孩子培养成怎样的“精英”?——电影《死亡诗社》
你想把孩子培养成怎样的“精英”?
——电影《死亡诗社》
在一个全部由男生组成的预科学校,学校的宗旨是传统和纪律,他们为常春藤输送了很多优秀的毕业生。新来的文学老师在教授诗歌时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去挖掘自我,发现内心的激情。
在上课的第一天,他就让学生们撕掉了教科书的引言部分:一位博士关于诗歌的看法。他的这种标新立异,不囿于成规,既在一定程度上给向来循规蹈矩的学生带来了新奇,又让他们内心处于不知所措之中。
十七八岁的青少年,每个人内心充满了幻想,激情和活力。在这所私立学校中,家庭和学校协力去塑造国家或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比如律师、医生、银行家等。这些所谓的社会精英将造就并维持一个社会的稳定发展,但在这位文学老师看来:这样既定的生活和培养目标将泯灭你的个性,你会成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仅此而已;你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呢?你要听从你内心的呼唤,让那激情来引领你,燃烧你的活力,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你独特的足迹。
老师的观点深深影响了学生的行为模式,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自己真正的需求。性格内向、原来胆怯的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鼓起了勇气,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而当学生的自我和家长的期望发生冲突时,一个悲剧就产生了。
有一位非常优秀的学生不再压抑自己的个性,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他想成为一个演员,他也有成为一个演员的才华;但同时他又无法违背来自家庭的压力,父母希望他进哈佛,做医生。最后他选择了自杀来解脱这个困境。
这是谁的过错?学校和家庭把这个责任归到文学老师的身上。作为一个教育者该如何来引导青年学生?文学老师该不该唤醒学生身上本真的诗性?
为人父母者都非常操心自己子女今后的就业、成功、人生规划等,这一点各族群都不例外。约定俗成的,大家对于“成功”都有比较一致的界定。看看每年出笼的统计数据:什么职业最有前景,未来十年热门行业等,大家就一目了然了;至于华尔街,硅谷等也是高收入的代名词,众人趋之如鹜。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挤进热门行业,有朝一日跨进精英阶层,最不济也是中产阶级。要是孩子在高中毕业时来告诉你,自己想去唱歌,或对美容化妆、当演员等感兴趣,你会怎样对待?你会用自己的标准来取代他们的愿望吗?
附记:
《死亡诗社》中文学老师的扮演者罗宾·威廉姆斯(Robin Williams)于2014年自杀身亡,当时得知这个消息,我很震惊。罗宾是个为人熟知的喜剧演员,但他也患有忧郁症和失智症。有时一个电影角色对演员本身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联想到他在这部影片中的表演,我对他这样选择自己的最后归宿似乎也有些释然。他的另一部电影《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也是我喜欢的,在影片中他扮演一位心理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