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湖北新冠肺炎新诊断标准的意义
今天公布的疫情报告引起很多人的关心,因为新增加确诊和死亡病例人数大幅度跳升,特别是武汉市的统计数据。引起这个突然变化的原因。是诊断标准的修订。在此之前,确诊病例要符合两个条件:临床证状和病原学证据,后者通常以测试样品中特异性病毒核酸基因的存在(阳性)为基准。这个确诊标准可以说非常严格也很科学,但是,病毒核酸检测假阴性问题在很多病例中已经得到了广泛证明,有的最后确诊病例在之前很长时期多次核酸检测中都呈现阴性。这个问题造成对于疫情实际情况被低估,大量被感染人群无法得到及时隔离和医治,也使得疫情控制存在巨大潜在漏洞。为了应对这个问题,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有关专家在广泛听取一线临床医生建议的基础上,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标准进行了修改,并在武汉市开始实施。
现在,湖北省对于疑似病例的标准为:无论有没有流行病学史,只要符合“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和“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细胞计数减少”这2条临床表现,便可考虑为疑似病例。虽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证状呈现多样性,包括在某些病例表现出肠胃道证状或者没有明显不适症状,大部分患者依然表现出发热,咳嗽,有痰和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特别是感染早期。体温监测依然是目前最为广泛和有效的监控筛选手段。白细胞总数正常和降低,或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则是大部分病毒感染特有的血象特征,细菌感染一般会出现白细胞计数大幅升高。血液中的细胞成分主要有三类:血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红细胞没有细胞核,细胞表面有螯合了铁原子的血红蛋白,主要功能是运送氧气到全身各个组织。血小板是不规则的细胞碎片,主要功能是凝血。白细胞数量很少但是包含很多种类,其主要功能就是免疫,是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你的最有效防御。淋巴细胞,包括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是白细胞中负责特异性免疫的一部分,可以分泌对抗病毒的抗体,杀死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新版规则中,对于而临床诊断病例的定义为:疑似病例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者。也就是说,如果出现早期上呼吸道感染(咳嗽,呼吸困难)和病毒感染特征(发热,血象)的病患出现下呼吸道感染(肺部医学造影异常),并不需要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就可以确定为“临床诊断病例”。这个标准无疑会增加非冠状病毒性肺炎误被统计为新冠肺炎的人数,但是大大简化了诊断程序,有利于快速对所有被感染病患的隔离和治疗。这个诊断标准云的改变目前只适用于湖北,其他地区确诊病例依旧需要核酸检测依据。
在武汉封城的第一天,我就对当时采取的居家隔离措施有不同看法,建议立即征用旅馆,体育馆和大学校园作为临时集中隔离区。当时这个想法遭到很多人反对。对于传染病,任何传染病,公认的最有效措施就是分离传染源,隔断缠脖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任由大量被感染人群在社区自己隔离,势必导致家庭传染和社区爆发,这正是后来武汉和湖北疫情失控的主要原因。现在,诊断标准的改变,不仅是临床需要,也是大量方舱医院建立使得是的大范围隔离成为可行。封城之时就应该有相应的具体配套措施,否则封城就难以有预期效果,也导致很多社会问题。
两周前,根据百度大数据对于武汉流动人口的分析和各省市公布的确诊人数,我认为武汉和湖北被感染人群可能被低估了至少四倍(完全根据国家公开公布的数据,以所有地区感染源都来自武汉为假设,各地被感染人数与从武汉分流到各地的人数呈线性比例)。前几天,各地公布的新增确诊病例呈现减缓趋势,很多人预计拐点近了,甚至预测在二月初就会到达高峰。其实,这个数据有一个人为因素影响,我们不讨论是否有人隐瞒,因为这无法知道。但是,新增病例一定受到检测能力和收治能力的限制。如果大量病例无法及时检测,如果医院病床已经接近饱和,而确诊就要收治,这每天的确诊病例数字能够客观反映疫情的严重程度或者发展趋势吗?新标准实施以后,预计未来几天湖北武汉以外各个城市的统计数字也会大幅调整,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很可能武汉乃至湖北实际感染人数的比例会接近或者超过其他国家武汉撤侨人群中确诊人数的比例。
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和湖北医疗系统救治能力的改善,也许疑似和确诊病例的标准会进一步调整。虽然每个人都希望疫情早日结束,至少可以看到患病人数大幅下降,但是传染病有其自身的特性,对于这个新病毒我们还不是很了解,出现一些反复其实很正常,各地也在摸索更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措施;不应该凭借主观愿望来预测疫情,而是实事求是用科学态度分析问题,这样才能避免或者减少人为错误,有效防治新冠状病毒导致的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