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医论药12:远离酒精,远离胃癌
胃癌是源于胃壁细胞癌变的恶性肿瘤,以胃腺癌(具有分泌功能的胃壁腺细胞癌变)居多,也有一些胃淋巴瘤和胃间质瘤。胃癌的早期症状可能包括烧心,上腹部疼痛,恶心和食欲不振。后继体征和症状可能包括体重减轻,皮肤发黄和眼睛白皙,呕吐,吞咽困难和便血。胃癌可能转移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尤其是肝脏,肺,骨骼,腹部和淋巴结。在全球范围内,胃癌是第五大癌症类型,也是第三大癌症死因,占病例的7%和死亡的9%。2018年,胃癌新增病例为103万人,造成783,000人死亡。在1930年代之前,胃癌曾经是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包括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最常见的死于癌症的原因。目前胃癌治疗效果通常很差,五年全球生存率不到10%,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患者诊断时已经是发病晚期。
从公布的统计数据看,中国并非癌症大国,癌症总发病率排远远低于欧美国家。但是,中国却是胃癌大国,胃癌发病率在世界上名列第五。更奇怪的是,胃癌发病率最高的五个国家中,四个都在东亚,包括我们的邻国韩国,日本和蒙古。目前认为,诱发胃癌的最主要因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其它因素包括吸烟,饮食因素如腌制蔬菜和肥胖。但是,在胃癌高发的东亚四国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性胃癌发病率往往是女性的两到三倍。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东亚国家胃癌发病率在性别上的巨大差异?而这种差异在同是胃癌高发国家队的瓜地马拉中并不存在。难道说幽门螺旋杆菌在东亚偏爱男性?
我想,如果我说东亚国家男性胃癌高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饮酒,很多人会不同意。中国人喝酒,外国人也喝酒,凭什么中国男人喝酒得胃癌,西方男人就相对安全?这是因为基因的差异。
我们知道,不管是白酒红酒啤酒,是酒就含有高度的酒精。酒精的正式名称就是乙醇,一种常见化学物质。乙醇在人体内的代谢分为两步:首先,在乙醇脱氢酶催化下,乙醇转化为乙醛(是的,就是那个你害怕的乙醛);然后,在乙醛脱氢酶作用下,乙醛转化为乙酸,乙酸随即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也就是说,酒精的代谢需要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酶,enzyme,是具有催化加快反应能力的物质,可以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打个比喻,你要去姥姥家,本来两个地方不远,但是中间隔了一座大山,翻山越岭很费周折。如果有人背你过山,是不是就很容易到了姥姥家?在人体,催化化学反应的酶通常都是大分子的蛋白质,是由人体细胞根据需要生产的。蛋白质的合成,是以染色体中基因的编码序列决定的。也就是说,如果基因有了变化,合成的酶就有可能不能正常工作,乙醇的代谢就会发生障碍。
在东亚人群中,乙醇脱氢酶基因和乙醛脱氢酶基因突变型都很普遍。首先,常见的乙醛脱氢酶基因突变型,导致乙醛脱氢酶减少,也就是说,从乙醛转化为乙醛的反应速度降低;同时,乙醇脱氢酶基因型突变,导致乙醇脱氢酶活性增加,也就是说,从乙醇转化为乙醛的速度加快。这两个基因突变的共同结果是,中间产物乙醛的非正常积累。如果这两个酶工作正常,第一步反应产生的乙醛很快就消失了。但是现在,乙醛浓度高了。我想,每个人都知道,乙醛是剧毒化学物质,强致癌剂。
那么,喝酒以后乙醛积累导致的主要危害为什么是胃癌,而不是肝癌?这是因为,口腔含有乙醇脱氢酶,酒精到乙醛的转化是从消化道就开始了。我们知道,很多人不能喝酒,喝酒以后会有头晕脸红恶心等症状,这就是乙醛中毒引起的。所以,对于喝酒以后有反应的人,不要劝酒。饮酒对于这些人的危害可能远远不只是暂时的不适。
当然,从从基因型的分布来说,男女一样,并无性别差异。但是,就乙醛脱氢酶和乙醇脱氢酶基因突变来说,它们的影响只有在喝酒的情况下才体现出来。早期,由于日本胃癌高发地区,如秋田,山形,新泻等都是著名大米产区,有人曾经提出了大米致癌理论,包括锅巴致癌,热大米粥致癌等。其实,研究忽视了这些地区也是酿酒业发达的地区。就中国来说,男性喝酒多于女性,农村喝酒高于城市,而中国胃癌发病率的分布完全符合这个规律。
癌症是一个复杂问题,迄今为止我们很难确定引起胃癌的全部原因。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包括了基因遗传和生活习惯。作为华裔,特别是华裔男性,胃癌是一个突出健康威胁。为了自己和家人,远离酒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