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繁花:荷兰(7)-如歌的行板
行板,来源于意大利语,意为“行路”。在音乐中,它用稍缓的速度来表达优雅的情绪,而如歌的行板是说感觉就像美妙的歌声一样缓缓流淌。不过,我并未在台湾诗人席慕容的同名诗作中体会到这种感觉,我体会到的是成长中的无奈。“一定有些什么,是我所无能为力的。不然,日与夜怎么交替得那样快;一定有些什么,在叶落之后是我所必须放弃的。是十六岁时的那本日记还是我藏了一生的,那些美丽的如山百合般的秘密。”
虽然我在席慕容的诗中只读到了淡淡的忧伤,但我却在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所作的《如歌的行板》中听到了婉转悠扬的曲调,并在梅艳芳《女人花》的歌声中找到了跟此曲一模一样的一小节。柴可夫斯基的这首民谣曲调让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写信给他说,“我的文学著作还从没有得到过象那样奇妙的音乐一样巨大的报酬。” 也因为这部作品,“如歌的行板”成了柴可夫斯基的代名词。
阿默斯福特
阿默斯福特
阿默斯福特
代尔夫特
代尔夫特
代尔夫特
在荷兰,离乌德勒支不远的阿默斯福特(Amersfort)与在海牙和鹿特丹之间的代尔夫特(Delft)就给了我《如歌的行板》的感觉。它们在岁月的长河中轻缓地流动,“心”中装着日月,“眼”中装着星河。
为了尽量多看一些荷兰的世界文化遗产,我离开乌德勒支后先去了它市郊的世界文化遗产里特费尔德之家(Rietveld Schroder House)。没文化的我看到这个坐落于路旁,建在一排连栋房屋末端,外部以红黄蓝为主色调的双层住宅时,都快失去了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认知。它太“掉链子”了,根本没法跟埃及、土耳其和欧洲那些既有历史感,又有恢弘感的世界文化遗产相提并论。可是,这座建筑物却被称作荷兰风格派运动的杰作,目前没有其它作品可以出其右。据说设计师设计这栋住宅时,在内部和外部都对之前的建筑学做了根本性颠覆,他在三维空间里用非对称的组合阐述了自己的家具设计和风格派思想。屋中没有墙壁,全部是动态的可变开放区,立面是平面和线条的拼贴。用表面是白色,阴影是灰色,窗户和门框是黑色,还有一些原色等不同颜色来加强立面的可塑性。听起来挺神奇的,可是今天这个被改作博物馆的建筑因为荷兰lockdown关闭,我里面的结构和布置连个“渣儿”也没看见。
里特费尔德之家
里特费尔德之家
去阿默斯福特沿途
去阿默斯福特沿途
去阿默斯福特沿途
没看见我也不觉得遗憾,只要有唯美的乡村景色跟随我就已足矣。从里特费尔德之家到阿默斯福特,我一路都在宜人的乡村和森林景色中穿行,一直到阿默斯福特护城河的水门。我知道在荷兰的老城停车是一大难题,因此当我看到路旁有自动付款停车位时,立刻停了进去。可是付款机上都是荷兰文,我根本不知道怎么操作。望望周围,一个人影也没有。好不容易等来了一位女士,她最终帮我解决了难题。相比于阿姆斯特丹和乌德勒支贵得不得了的停车费,名不见经传的阿默斯福特停车费像不要钱似的,一小时才1.25欧元,但是完整保存了中世纪风貌的它却是我最喜欢的荷兰小镇。
我在荷兰冬日里稀缺资源的阳光下,沿着护城河走进寂静的小城,随即,小城的古风便扑面而来,这是我在荷兰看到的第一个中世纪小城。考古学家们说,这里在公元前1000年就有人居住,这些人在这里狩猎,并随季节移动,去采集当地农产品,却不知道这里是不是跟巨石文化有关。不过,阿默斯福特的别名是巨石城,在这里发现了一个重达9吨的巨石,如此重的巨石在荷兰实属罕见。
阿默斯福特水门
阿默斯福特护城河
阿默斯福特
阿默斯福特
阿默斯福特
阿默斯福特
之后阿默斯福特就沉静在了历史的涛涛大海中,等它再浮到历史的海面上时,时光已流转到了11世纪,这时正好是基督教大分裂时期。这个时期,一批人在此建立了小村庄。这些人之所以选择这里作居住地,是因为它位于18公里长的埃姆河(Eem River)旁,有3条重要的小溪汇入河中,然后穿过山谷,汇入埃姆湖(Eemmeer)。如果有人想过埃姆河,阿默斯福特是必经之路。这样的地理位置,让它有机会成为贸易中转站。此时,它的邻居-乌德勒支已经发展为荷兰北部的贸易中心和荷兰的宗教中心。不是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吗?阿默斯福特就是抱着乌德勒支的“大腿”,迅速发展和繁荣起来。当基督教传入这里时,主教们在中心区域建造了教堂和地方法院等,后来这里变成了主广场(Hof),也建造了第一道用砖砌成的防御墙。在13世纪获得城市资格后不久,阿默斯福特便开始建造新城墙,连通埃姆河的运河也于14世纪初完工,而鹿特丹在一个多世纪后才获得城市资格。
随着欧洲黑死病的爆发,随着新移民的涌入,随着纺织业的北扩,阿默斯福特也变得越来越富裕,成为啤酒和羊毛纺织品的重要贸易中心。当烟草被引进时,它又变成了烟草中心。为了给城市扩容,第一道城墙被拆除,第二道城墙被扩建,护城河也同时被开挖。我就是从护城河开始,去倾听这个中世纪小镇“演奏”出的如歌的行板。
阿默斯福特
阿默斯福特
阿默斯福特
阿默斯福特
阿默斯福特
阿默斯福特
小镇上都铺着古老的地砖,踩在上面,就像踩到了历史的回音壁上。在护城河和内城运河之间,几乎没什么人,这可以让我静静欣赏它几百年的街道格局。一道护城河,分开了阶级,分开了贫富。达官贵人都住在护城河内,教堂、塔楼、别墅等都沿护城河的内城排列,那些无钱无势的人只能住在护城河外。如今,小镇里早已没有了高低贵贱之分,无数小桥架在运河上,让小镇看起来更赏心悦目,而最悦目的是建在护城河和运河之间的哥特式圣母塔(Onze-Lieve-Vrouwetoren),它以近100米的高度牢牢占据着阿默斯福特的制高点和地标,此地也曾被用作荷兰地理测量的原点。
虽然这座荷兰第三高的塔楼建造时间尚不清楚,但它旁边的天主教小教堂却被清晰地记录为建于14世纪,那时正是阿默斯福特大发展时期,但当16世纪新教传入时,小教堂即被摧毁,但塔楼还幸存。在原址上新建的教堂在18世纪末的一次爆炸中被炸毁,可塔楼依然“健在”,它真是“福大命大”呢。不管它福大还是命大,我都只能远观近看它,无法走入其内部,因为它跟其它的塔楼一样,因为lockdown而关闭。
圣母塔
圣母塔
圣母塔
圣母塔
我在这个定格在中世纪的小镇的街巷里游走,穿过运河和主广场,来到圣乔治教堂(Sint-Joriskerk)。献给圣乔治的教堂在全世界遍地都是,土耳其的王子岛上就有一个。我在那里因穿短裙进入而惹怒了大神,之后还遭到了惩罚。阿默斯福特的圣乔治教堂不但比土耳其的大,而且比土耳其的漂亮,最初建于13世纪中叶,今天的形状是16世纪初建成的。当它在16世纪末落入新教教徒手中后,它变成了外科医生的检查室,在外科医生协会被废除之前,外科考试都在这里举行。
跟圣母塔一样,圣乔治教堂也关闭。我继续在时光仿佛停滞在中世纪的小城中徜徉,走进无名的教堂,走入窄窄的小巷,走过拥有可爱山墙和红白相间百叶窗的弗莱特博物馆(Museum Flehite),一直走到外城门,外城门上刻着跟德哈尔古堡里一样的Van Zuylen家族的标志。这道外城门,让城门外的喧嚣与现代和城门内的静谧与古朴泾渭分明,我不禁感谢上苍没有让一战期间是比利时难民庇护地,二战爆发前是荷兰最大驻军地的阿默斯福特因为战争而毁于一旦,让今天的我们能够看到古城内多达650余座的历史遗迹,能够欣赏到荷兰一座仅存的水陆两栖城门,能够缅怀这个古城涌现的风云人物。在这些风云人物中,最出名的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创始人约翰·范·奥尔登巴内费尔特(Johan van Oldenbarnevelt)。
圣乔治教堂
圣乔治教堂
圣乔治教堂
阿默斯福特内城门
阿默斯福特内城门
出生于阿默斯福特的他曾是荷兰共和国开国元勋之一,也曾是把共和国军队打造成欧洲一流军队,并把共和国带入鼎盛时期的共和国掌门人莫里斯的强有力支持者,还曾是共和国三人执政团之一。可是,当西班牙帝国封锁了共和国两个重要出海口,今天法国的敦刻尔克和比利时的纽波特(Nieuwpoort)后,三人执政团便发生了冲突。莫里斯不愿意出征敦刻尔克,但约翰坚持,最后莫里斯虽在战争中胜出,但损失惨重。这是荷兰共和国和西班牙帝国80年战争中的一场著名战役,战争导致了共和国在尼德兰南部的进攻戛然而止,莫里斯就此与约翰分道扬镳,最后约翰被莫里斯以政变罪处死,可他创建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却在他死后又存活了一个多世纪。
跟大名鼎鼎的荷兰画家梵高和伦勃朗相比,土生土长在阿默斯福特的画家蒙德里安(Piet Mondriaan)有些黯然失色。不过,他却是非具象绘画的创始者之一,主张以几何体构成形式的美,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各种格子作画,对后代的建筑和设计影响很大。
阿默斯福特
阿默斯福特
阿默斯福特外城门
阿默斯福特外城门
阿默斯福特外城门
如果说阿默斯福特在荷兰只是默默吐香的水仙花,那代尔夫特则是荷兰盛开的牡丹花,原因之一是这里诞生了荷兰另一位伟大的风俗画画家维米尔(Vermeer)。他在他的画作《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给自己14岁的女儿戴上了一条土耳其蓝色和柠檬黄的头巾,使她看上去更异域风情,同时跟她的黄色衣服相映衬,而点睛之笔的少女珍珠耳环则让整个画作有了韵律。这幅对色彩和光影的完美诠释,对色彩明度和纯度的高超运用,不仅让这幅画名垂青史,也让美国作家产生了灵感,用此画的名字写成了同名畅销小说,之后被拍成了电影。
在画作中描绘了荷兰黄金时代风土人情的维米尔现在是代尔夫特的一张名片,但历史上的代尔夫特并不需要借维米尔之名就可以独自绽放。那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逐步绽放的呢?
代尔夫特
代尔夫特
代尔夫特
从11世纪中期风车的技术革新和11世纪末的风车普及开始。地处低地地区,直译为“古代排水闸”的代尔夫特在用风车把沼泽中的水排干后,用人工水道挡住了北海的海水,然后跟阿默斯福特一样,在11世纪末建立了小村庄。当蓬勃发展的毛纺织业的触角延伸到这里时,代尔夫特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市集中心。也跟阿默斯福特一样,它在13世纪获得了城市资格,于是开始建城墙,挖运河,一个古色古香的中世纪小城随即来到人间,之后成了毛纺织业和啤酒业中心。当它成为荷兰东印度公司在荷兰的6个据点之一后,中国瓷器被引入到荷兰,代尔夫特成了制陶业中心,制作出了荷兰,乃至世界闻名的蓝陶,而制作蓝陶的最大功臣,还是风车。出生于代尔夫特的画家丹尼尔·沃斯玛尔(Daniel Vosmaer)在他的《代尔夫特港口》中描绘了黄金时代代尔夫特的风景,城市内的石磨坊和磨坊塔都在这幅画的中央,而画家维米尔在他的《代尔夫特风景》中则描绘了代尔夫特的风景。我就是在这两幅画作的指引下,开进了有着小阿姆斯特丹之称的代尔夫特,去一听它如歌的行板。
刚开进老城,我就被清幽的它吸引,可我根本没看到付费的停车位。在运河边我问这里的一位女士,她说我可以在老城的停车空位上随便停,不要钱。还有这种好事,在阿姆斯特丹,运河边的停车位都是给付了年费的当地人准备的。我停好车,沿着运河,去寻找荷兰共和国国父威廉一世的足迹。
代尔夫特
代尔夫特
代尔夫特
代尔夫特
出生于德意志的奥兰治(Orange-Nassau)亲王威廉一世在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执政期间得到重用,并迎娶了尼德兰大贵族的女继承人,这让他把尼德兰视为自己的祖国。当查理五世去世后,他继续从查理五世继任者那里得到恩宠。可是,随着尼德兰在经济上被盘剥,在宗教上被压制,威廉一世开始带领尼德兰人闹革命。在屡战屡败后,他逃到了自认为安全的代尔夫特,最后在这里被刺杀。因为他第一个带头反抗西班牙帝国,因此荷兰人称他为国父威廉。为了表达对他的爱意,荷兰人不仅把国歌定为了《威廉颂》,还培育出了橙色胡萝卜,以纪念他的姓氏。如今,橙色成了荷兰举国喜欢的颜色,荷兰王室也被称为House of Orange,而威廉一世的安息地,就在市中心广场的新教堂(De Nieuwe Church),这里也是荷兰王室成员的安葬地。
新教堂建于14世纪末,由建造了乌得勒支大教堂的建筑师建造,以其精美的哥特式塔楼和不同的钟而著称,塔下是一座古老的监狱,谋杀威廉一世的犯人在宣判前被关押在这里。据说,在天气晴朗的日子,登上379级台阶,站在109米高的尖耸塔楼上,不仅可以将代尔夫特全城揽入眼下,还可以远望海牙和鹿特丹。可是,虽然代尔夫特阳光明媚,但我还是没有机会登顶。到这里为止,我已经把荷兰排在前三位的塔楼都看了遍,乌德勒支的居第一,代尔夫特的排第二,阿默斯福特的列第三,但没有一个塔楼我能登顶的,原因是荷兰lockdown,它们全部关闭。荷兰,我得罪你了吗?
新教堂
新教堂
市正厅
市正厅
格劳秀斯雕像
受荷兰国父青睐的地方一定是大师荟萃之地。除了维米尔以外,代尔夫特还是发明了显微镜的列文虎克的出生地,也是国际法和海洋法鼻祖格劳秀斯(Hugo Grotius)的故乡,格劳秀斯的雕像就在新教堂外。与新教堂面对面,隔着广场相望的是市正厅(City Hall),维米尔与妻子就是在这里登记结婚的。这座建于荷兰共和国黄金时代的市政厅外部非常漂亮,是呈现了完美平衡对称的文艺复兴风格。深色的墙面,红色的窗户,精致的浮雕以及金灿灿的城市徽记等,都在彰显着荷兰黄金时代的繁荣与富庶,同时与周围的哥特建筑融合一体,让广场成为令人眼花缭乱的建筑盛宴,这是我眼中荷兰最美的广场。
市政厅的后面,是中世纪时的贸易中心,代尔夫特主要出口产品之一的黄油就在那里出售。此市政厅在18世纪成为金银匠行会和药剂师行会所在地,内部除了有荷兰国父的肖像外,还有荷兰最早的肖像画家之一米歇尔·范·米勒维尔特(Michiel van Mierevelt)和其子的几幅肖像画。 据说,现在一楼是历史陈列,二楼是现代化会场。不管里面有什么,我都没机会看,原因是一样的,闭门谢客。
老教堂
老教堂
老教堂
15世纪代尔夫特供水局总部
闭门谢客的不仅有新教堂和市政厅,还有运河边的老教堂(Oude Kerk),我的车就停在它附近。这座建于13世纪,比新教堂和市政厅历史都悠久的哥特式新教教堂像比萨斜塔一样,倾斜是它的特色。因地基不足以支撑建筑物,所以现在塔身比垂直面倾斜了2米,但教堂顶端的4个尖顶却是垂直的。别看教堂是倾斜的,但这里面埋葬着大神级的人物,他就是著名画家维米尔。
我沿着静静流淌的运河,在被称为“王子之城”的代尔夫特老城里穿过一个个石拱桥,走向它的东城门,一路上都是古城散发出的古老气息。东大门修建于15世纪元年,是代尔夫特老城的东入口,被誉为是北部欧洲哥特式建筑的范例。在城门口,我遇到了一群中国人,一问,他们都是南京河海大学水利系的博士生,刚从中国来,现在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学习。这个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可是代尔夫特除了维米尔以外的第二张名片。它是荷兰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理工大学,前身是荷兰王国皇家学院,常被人们誉为美国的麻省理工,代尔夫特也因为它而享有“知识之城”的美名。
代尔夫特
代尔夫特
代尔夫特外城门
代尔夫特外城门
代尔夫特蓝陶博物馆
代尔夫特还有第三张名片,那就是国宝级的蓝陶,它也被叫做“代尔夫特蓝”。代尔夫特之所以会有机会得此美誉,还要感谢安特卫普。在16世纪以前,石制陶器都在安特卫普烧制,但当安特卫普被西班牙帝国攻占,并对新教教徒迫害后,城里的制陶手工艺人就开始逃亡到代尔夫特。随后,当荷兰东印度公司把中国瓷器带到这里后,它成了全欧洲最重要的陶器生产地。我如果想欣赏这种精美的蓝陶工艺,一定得去珍藏着伦勃朗蓝瓷版《夜巡》的皇家博物馆(Royal Delft Museum)。我知道博物馆应该是关闭的,可还怀有一丝侥幸心里,期待它能例外。哪能有例外呢?一样的关门大吉。
虽然我在阿默斯福特和代尔夫特,什么博物馆和教堂及塔楼的内部景致都没看到,但漫步于古老的运河两岸,感知着中世纪老城的凝固时光,眺望着夕阳边的七彩云霞,我依然很享受这两个中世纪古城带给我的美好。这美好,让我不知不觉想起了那首好听的《游牧时光》。“我用我自己的流浪,换一个在心里放马的地方。像那游牧的人们一样,把寂寞忧伤都赶到天上。今夜对酒月亮,思恋风吹草浪。有你相守在身旁,我醉了又何妨。”
代尔夫特日落
路线
阿默斯福特古城路线
代尔夫特古城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