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埃及行(15):旅途惊吓记
小时候常听大人说,这个世界有2/3的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其中就包括亚非拉的人民。出国后听别人说,那个时候的非洲妈妈常对孩子说:“你不好好吃饭就送你去中国”。到底谁是那个年代的2/3现在已不重要,毕竟中国已今非昔比。虽然我不太肯定那个年代的非洲是不是真的一穷二白,但当我看到了埃及,这个排在非洲最富国家第二位的百态后,我相信,今天的非洲应该在那个2/3内。
要用怎样精准的语言来描述今天的埃及呢?现代与落后交织在一起,而贫穷落后是主旋律。在新开罗的购物中心City Stars,我完全看不出这里有一丝落后的痕迹。这个现代化的购物中心可以跟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购物中心相媲美,而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外观和内部更是让世界上所有图书馆都难以望其项背。
亚历山大图书馆
亚历山大图书馆
City Stars
可是,这“养眼”之地在埃及却是凤毛麟角,更多的是无序和破败。在开罗和亚历山大城开车,我经常被吓得魂飞魄散。有的时候,在这两个城市的穆斯林居住区穿街过巷,那极度的脏乱差让我都不想睁开双眼。每每回想这些,我的心里总像压了一块大石头。而我在埃及从北向南的旅途中所受的惊吓也让我想在时光的阡陌上,揪住年华的衣袖,频频皓首,欲诉还休。
开出亚历山大城到开罗的收费公路,我又开始与噩梦相随。因为要去萨卡拉(Saqqara),所以我没有驶进开罗的市区,而是绕着开罗外城行驶。可在外城开车,一样让我心惊胆寒。英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戈尔丁曾在1984年这样描述过开罗,“街头的交通比以前更为密集繁忙,甚至也更歇斯底里。即使隔着酒店客房的双层玻璃,我们仍然再次领教到了窗外那一片尖锐刺耳的交响大合奏:司机的怨骂怒斥、汽车喇叭的长鸣、发动机的啸叫与咆哮。这就是开罗沸腾生活的背景音律。”
开罗城外
开出开罗后
开出开罗后
这是80年代的开罗,今天的开罗,也许比那个年代的有过之而不及吧。城边的车也很多,司机跟开罗的开车手法一样,都不遵守交通规则,行人到处都是,路边还有小商小贩,我的心又提到了嗓子眼。路边的楼房,虽然很漂亮,但楼下就是泥土路,而且全是坑。我就这样在颠簸和惊吓中开出了会令我发疯的开罗。
开出开罗,我的心脏恢复了正常跳动,因为路上几乎没什么机动车,这让我的心情大好,开始唱着歌开往萨卡拉的阶梯金字塔。可这好心情还没持续多少分钟,我的眼皮就开始狂跳。机动车是没了,可路上都是驴车、马车、三轮车,还有瘦骨嶙峋的牛。女儿说,埃及的牛怎么那么瘦呢?我才不关心为什么牛那么瘦呢,我关心的是为什么它们会时不时突然冒出来吓我。这还不够。整个旅途,我都不时被柏油路上突然冒出的bump吓到。这些bump多得数不胜数,而且路旁一点儿提示也没有,等差不多到了近前才看到。这一路,我问女儿最多的问题是:“前面有bump吗?” 虽然我已经很小心,但那些突如其来的bump还是经常让我措手不及,车内又常常充斥着我的惨叫声。可怜了我租的那台破车的底盘,时常被刮得丝丝乱响。想想可笑,在欧洲,我们到处寻找路旁测速的camera,而在埃及,我们到处寻找的是bump。
去萨卡拉沿途
去萨卡拉沿途
去萨卡拉沿途
如果被bump惊吓,但能有如画的美景相随,这“一爱一恨”也可以相互抵消。可从开罗到法尤姆(Faiyum)这一路,沿途根本没什么风景,不是沙漠,就是垃圾,要不就是破旧的城镇,连美美的尼罗河也没看上一眼。不过,在去阶梯金字塔的路途中,我们看到了一道奇妙的风景线。在公路一侧,是寸草不生的撒哈拉沙漠,而另一侧则是长满了茂密热带植物的绿洲。一条公路,隔开了两个世界,可这绿洲,也不愉悦双眸,边缘还是垃圾。到了阶梯金字塔,我们被荷枪实弹的警察拦下,被要求出示护照,也被要求开箱检查。当看到口罩,警察开口就要,我说NO。我自己还不知道整个旅途我和女儿需要多少口罩呢,怎么可能给他?他以为他拿着枪我就会被他吓住吗?是的,我没被他吓住,但说不怕是假的。从这时起,荷枪实弹的警察就成了我们旅途不可或缺的风景。
萨卡拉
萨卡拉
在阶梯金字塔所在地的萨卡拉,我们预定了当地最好的民宿,因为这里根本没有酒店。为了找到这个不知是坐落在村里还是乡里的民宿,我们又被谷歌地图带进了穆斯林居住的窄巷里。开了一小会,我不敢开了,怕在开罗爱资哈尔清真寺小巷里的惊魂重现。刚找个地方停下来,一群孩子就围了上来,我的脑袋“嗡”了一声。这些孩子都10几岁,而且大部分是男孩儿,我第一个反应就是,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在资源稀缺的埃及,要怎样养家糊口?谁能给他们一个富裕安康的生活?他们以后是不是只能内卷?在他们像看新奇动物一样看我们时,我在脑中飞快地设想他们的未来。这时,有个会说点儿英文的男人上来搭讪,主动帮我们打电话联系民宿的主人。也许是民宿主人让一个小男孩给我们带路,有个小男孩一拉后车门坐了进来,吓得我大呼小叫把他轰了下去,因为这里没一个人带口罩。就在我们等酒店主人来接我们的时候,一个小孩伸手要钱,我翻包拿好钱,一抬眼,不得了,所有孩子都伸出了手,还敲打车窗,吓得我赶紧把手缩了回去,冲他们瞪眼睛。
萨卡拉
萨卡拉
萨卡拉
终于主人派了一个人,引领我们走稍微宽一点,但全是坑坑包包的土路。最先伸手要钱的男孩子一直陪我们走着,在一个路口,我给了他美元后,他走了。可是,一个孩子离去了,我却在沿途的街头巷尾见到了越来越多的孩子,穆斯林的生育率怎么这么高呢?走出迷宫般的穆斯林居住区,也就到了民宿。我给带路人小费,他居然不要,这是我们在埃及遇到的唯一不收小费的人。
这个民宿在村头,是一个四层楼的别墅。单看别墅,它不逊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外表干净、漂亮,可别墅的前面是土路不说,在土路的旁边,就是一大片垃圾场,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垃圾场。有多大呢,至少有几个足球场那么大。看到这片垃圾场,看到清晨男主人光着脚,穿着拖鞋,逆光面对他的别墅而站时,我惊了。心想,即使住在别墅里,即使再有钱,但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他的生活会有质量吗,会觉得幸福吗?
民宿前
站在别墅前的主人
谁知道呢?毕竟每个人对幸福和快乐的理解是不同的,就像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过的:“快乐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心若没有寄托,到哪都是流浪。” 也许“井底之蛙”并不会比雄鹰不幸福,但这个别墅的主人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井底之蛙”。他毕业于埃及最好的大学,拥有会计和商业管理双学位,是这个村里最有钱的,有好几块地,其中一块地40万埃及磅,合2万6千美元多一点,还有几个瑜伽训练场和冥思(meditate)地 ,外加这个内有近10个房间的四层小楼。这是我和女儿第一次在埃及住民宿,也是唯一一次跟埃及人长时间聊天。我问他这里一般人家有几个孩子,他说6个,而他自己只有两个。我说埃及的资源这么少,为什么这些人家生这么多的孩子,是因为你们的宗教吗?他说不是,是这些人的“mind”。我说为什么你自己不生那么多,他说他知道孩子少可以让父母有充足的精力和金钱培养他们。看来,受过教育的人才知道什么是“适可而止”,而其他人则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
民宿内
民宿主人告诉我萨卡拉在90年代很富有,因为很多人来此学瑜伽和冥思,之后就变成了今天的样子。他说他的生意因为疫情的原因一落千丈,我们是他那天唯一的客人。然后他问我埃及有没有疫情,我说不知道,只看见没什么人戴口罩,他说这个疫情是一个big game。他还告诉我,老师在埃及是个很好的职业,月收入大概800美元。在这个物价极其低廉,12个中等大小的西红柿才1.3美元的国家,月收入800美元的确是高工资。
虽然这家民宿的入住环境在我们眼中只能算ok,但这家女主人做的埃及餐却好吃得爆棚,而且极其便宜,包括饮料、汤、囊、沙拉、青菜、米饭、肉丸和烤鸡,一个人才100埃及磅,不到7美元,摆了满满一大桌,我和女儿根本吃不完。那个囊及用埃及特有的白米和红米做成的米饭,还有由鹰角豆做成的汤特别受我们的垂爱,这是我们在埃及第二次吃到地道的埃及美食,终生难忘。因为这顿美餐,我对萨卡拉,这个让我的心里一直堵得慌的村子印象好了那么一点点。
民宿晚餐
极好喝的汤
民宿早餐
吃饭的时候,我们见到了民宿主人的一双儿女,五、六岁的模样。这对夫妻没看出长得有多出挑,可这两个孩子长得却像阿拉伯的王子和公主,又漂亮又有礼貌,我好喜欢。看着他们,特别是那个小公主,我猛然想起了在开罗街头讨饭,跟她年龄相仿的漂亮小姑娘。跟开罗的漂亮小姑娘相比,这两个孩子如此幸运,托生在了这个富裕的,父亲受过高等教育、兄弟姐妹也不多的家庭,关起房门可以过相对高品质的生活。可走出房门,走进城内,却是跟他们家截然不同的生存环境。若他们长大,内卷到这个社会中,最多也就像他父亲一样做个有钱人或者有权人,那又能怎样呢?不过,幸与不幸都是相对的。如果有人愿意做井底之蛙,固守自己的一方天地而怡然自得,那也是一种幸福,一种幸运。可如果有一天,“井底之蛙”们看到了更广阔的天空还甘愿留在井底,那才是真正看淡了世事,看清了人生。没有人有权利站在所谓的制高点上对别人的人生指手画脚,评头论足,因为“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哉?”
萨卡拉博物馆
萨卡拉博物馆
萨卡拉博物馆
我在对人生的感悟中酣然入睡,完全没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了蚊子们的美餐。就在我睡得香甜时,我被村里清真寺内高音喇叭传出的祈祷文惊醒,抬表一看,清晨5点05,我知道,这是穆斯林的早祷时间,怪不得开罗人凌晨四点多就开始打扫自家门前,是为了参加早祷吧。虽然我在开罗开车时听过城市上空响起过祈祷文,但都没注意听,而此次因为是凌晨,周遭万籁俱寂,只有祈祷文不停传入我耳中,让我不聚精会神聆听都不可能。这个拖着长音的祈祷文长达15分钟,一点儿也不悦耳,像哭诉。祈祷结束后,民宿的主人们起床了,之后听见了他们孩子的声音,那时候,还不到5点半。在这个贫穷的国度里,人们对宗教的信仰那么虔诚,这不禁让我动容。可宗教带给他们的是什么呢?如果能带给他们精神上的平和,安于现状,那真好,毕竟灵魂的安宁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告别破破烂烂的萨卡拉,我们开向达叙尔的红色金字塔和弯曲金字塔。这沿途,又是破败、落后的居住环境,我的心又沉入了谷底。有时我们会沿着尼罗河引出的水渠行驶,水渠的河床上都是垃圾。而那路呢?全是毁车的乡村野路。我挺佩服谷歌地图的,这样的乡村野路也能帮我们找得到。女儿问我,如果乡村野路跟开罗的路,让我二选一,我选哪条路开,我毫不犹豫选择前者。在开罗开车,会折寿,而在乡村野路开车,只会闹眼睛。数千年历史的古都孟菲斯,你的“倩影”在哪里呢?
沿途
沿途
沿途
虽然一路上我们没看到繁华古都的样貌,但我们却看到了尼罗河三角洲的影子。因为现在是埃及的耕种季,所以我们在路旁看到了绿油油的农田。这绿色,减少了我们心中的雾霾。带着些许的绿色,我们继续向南,在寻找bump的同时,也去寻找古埃及最具盛名的法尤姆(Faiyum)绿洲。当我们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莫里斯湖(Lake Moeris)时,当我们看到由细白沙子组成的白色沙漠时,当我们看到白色沙漠中晶莹湛蓝的湖水时,我们终于把在埃及积聚于胸许久的浊气呼了出来。埃及的美丽在那些时刻就像缤纷的流星雨从天空洒落,让我们忘记了曾有的惊吓,让我们感受到了幸福,也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一切都是瞬间,一切都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都会成为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