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教育随笔(98)整篇阅读找思路,文段精读抓关键

教育随笔(98)整篇阅读找思路,文段精读抓关键

博客

教育随笔(98)整篇阅读找思路,文段精读抓关键

1984年,著名语文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章熊先生任高考命题组副组长时,第一次推出“现代文阅读”试题,至今近四十年了。

大家都知道那年试题的文本取自摩根(Morgan)《古代社会Ancient Society》,其实细心的人从这本书里却永远找不到相应的章节,那是朱德熙先生从全书中挑选了一些段落组合而成的,天衣无缝。更有甚者,译文里每一个句子都经过朱德熙先生亲手厘定。

章熊先生说:“我至今记忆犹新,真正领略了什么是学者风范!当年朱先生、我、潘兆明(我的前任、83年命题组长)三个人坐在朱先生家的客厅里,朱先生找来了原本和译本,膝上放了Webster大辞典。原文与译文一句一句比对,有觉得不够妥帖的,由朱先生斟酌、确定。不仅如此,最后的定稿也是朱先生亲手抄写,由我带到命题组的。正因为如此,以朱先生的威望,这个石破天惊的项目才得以顺利通过,否则以我当时的地位,恐怕就是另一种局面了。”1984年高考语文试卷的卷面共有四项: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标准化客观试题);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

近四十年来,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一直是测试考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必考项目。据湖北省高考语文阅卷点有关专家多年统计结果,考生这个项目的人均分,也一直是四项测试中得分最低的。这一方面反映了,我们中小学现代语文阅读教学存在许多问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们在指导考生备考应试时训练不得法。

1982年9月,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推出一套初中语文分编型改革教材《阅读》和《作文·汉语》,章熊先生是这套《阅读》课本的特约编辑,每年暑假都到人教社召开的全国实验教材工作会议上给执教老师讲编辑理念、教材教法。1983年8月在洛阳会议上,章熊先生专门给执教老师讲《阅读》教材中“段的教学”。

后来,我总结的现代文阅读备考应试的方法是:整篇阅读找思路,文段阅读抓关键。

叶圣陶先生在《阅读要注意文章的思路》中说:“思路,是个比喻的说法,把一番话一篇文章比做思想走的一条路。……,所以,我希望大家在练习读和写的时候,自觉地注意思路的开展。下一句跟上一句怎么连上的,某一句跟前面哪一句有关系,某几段从前面哪一段分派出来的,诸如此类,全都辩一辩,想一想,这就是所谓自觉地注意思路的开展的具体办法。”

叶老说得非常详细具体了,这就是找文章思路的方法。我再多说一句,就是画蛇添足了。

还是先说高考语文备考吧,回头看近四十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这个项目,从1984年起,用整篇文章来考察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是“石破天惊”的重大改革。不仅彻底破除了建国以来语文考试只考作文的传统,而且,一步就跨入了世界考察高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行列。其显著标志,就是用整篇文章来命题。而且这篇“文章”,也跳出了延续到现在中小学语文课本的“文体”概念。

著名语文教育家、人教社高中语文分编型教材《阅读》责任编辑周正逵先生说:以前“从小学到高中,上了12年的语文课,长期是在平地上转圈,记叙、说明、议论,这三个部分循环,本身没有梯度。”

周老师在谈话时,多次强调高中阅读教材的编辑理念,详细解释了为什么高中三年要依序编成高一年级《文言读本》、高二年级《文学读本》、高三年级《文化读本》。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文言文基础,就不可能欣赏文学作品,如果没有文学素养,就很难读懂文化著作,当然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

而且,人教社严格规定《文言读本》必须用“诵读法”教学;《文学读本》用“鉴赏法”教学;《文化读本》用“探究法”教学。彻底摈除了以前的“记叙文六要素”、“议论文”反复强调的“论点、论据、论证”、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等教学内容。而是让学生在“诵读”、“鉴赏”、“探究”中理解作品,提高思维能力。

纵观近四十年来,高考语文考察学生的现代语文阅读能力,其形式不外乎“整篇文章”,或“文段”。其内容就比较复杂了,大体上有科学论著、文化专著、文学作品等。现代文阅读项目,从来就没有考过什么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

先说“整篇文章”阅读怎么“找思路”?

首先,文章的作者写文章时,有一条思路;

其次,命题人选它作为考题也有一条思路,有时命题人还要根据自己的思路,对原文进行必要的改动,如1984年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先生亲手修改的那道阅读试题。

最后,考生解答阅读试题时也有一条思路。

考生只有运用整体阅读方法,把握文章作者的思路;仔细阅读命题的题干要求,明确命题人的思路;才能找准自己的解题思路。只要准确找到三条思路的交集点,然后从这一点出发,沿着正确的方向,踩着“得分点”逐步解答考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其思维过程中就要灵活运用钱学森说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顿悟(灵感)。

再说“整篇文章”阅读找思路,必须明确文章内容写的是什么?

科学论著和文化论著,一般都是运用逻辑思维展开,文学作品一般运用形象思维铺陈。不同内容的文章必须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去解答命题人设计的考题。也要注意抓住考试时突发的灵感。

至于“文段阅读”考题,如何“精读抓关键”呢?

“段”是文章的基本单位。一件事物、一种思想,都是一个整体。段的划分,反映了作者怎样把所要表达的内容分解为各个部分;段的组合,反映着它们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段与段之间的顺序,反映着作者思维的条理性。段一般都是由若干句子组合而成的相对完整的表达系统,它是篇章和句子的中间环节。

段着眼于章法结构,一段文字通常只有一个中心,它是篇章的雏形。段的这一特点,给阅读测试命题提供了许多方便,命题者可以从不同角度考察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从整体上理解和分析段落,应掌握由表及里的原则。所谓“表”,就是段的表达形式;所谓“里”,就是段所表达的内容。在这一点上,运用张光鉴先生的《相似论》理解,“段”就是“文章的雏形”。

如何辨析段的类型?

分类可以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标准就会有不同的类别划分。按照段在篇章中的功能,可以分主体段、结构段、说明段和议论段四种。

古人说:“叙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对于不同的表达方式,要善于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对于叙述段,主要是把握梗概;对于描写段,主要是感知形象;对于论说段,主要是概括观点和特征。

下面的表格列举了不同类型段的主要特点:

段的

类型

段的内容和用途

段的长度

材料排列顺序

中心包的使用情况

表达人物的经历、行为以及事件的概况或发展过程等

变化幅度较大,可以很短也可以较长

一般按时间顺序排列,如果一段之中有两个以上的叙述头绪,也可以按并列顺序

不常用中心句

通过一系列典型细节和生动的语言描述来表现人物或事物的形象和特征,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

一般长短适中,太短容易形象贫乏;太长容易内容庞杂,两者都不利于给读者留下鲜明印象

各种细节常常按空间顺序热电厂列,有时按心理活动顺序排列。比照也是描写段组合材料的常法之一。

有时使用中心句

解说事物、问题的性质或内在的联系,表明作者的认识或阐明作者的观点

提要,总括一类的段可以比较短,一般保持适当的长度以利于阐述的完整性。

许多按解说或推论的顺序排列。介绍物体的结构或地方、建筑的布局时,也常按空间顺序排列。

常使用中心句

如何理解段的内容?

理解段的内容,首先要抓住它的主旨;其次是认识它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

抓住主旨的有效方法是找出段的“中心句”。一般来说,一段文字通常只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由一组句子或句群加以阐发。段的中心有时用一句话直接表述,这个句子就叫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可以在段首,也可以在段尾,还可以在段的中间。段的位置不同,其表达功能也不一样。中心句在段首是提纲挈领,引导读者思路;在段尾是总括全段中心,深化读者认识;在段的中间,既要概括前面的内容,又要揭示后面所定的内容。也有一些段,第一句是中心句,最后一句和首句对应(即总—分—总式),在这种情况下,尾句对于首句往往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改变一下措辞方式,使段的中心得到进一步的深化或强调。

内容复杂的段,其结构也会相应地复杂起来,为了表达清楚,除段有中心句外,句群也可以有中心句。有时候,段的中心句与句群的中心句可以交错,呈现出比较复杂的情况。

一段文字可以有中心句,也可以没有中心句。没有中心句的段,不等于那段文字就没有中心。其中心内容需要读者自己去概括。概括一段文字的中心,首先是看这段文字中是否有现成的词句加以浓缩;如果没有现成的可利用的词句,就得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对于内容比较复杂的段,中心句是帮助我们理清头绪的一条线索。遇到内容层次比较多的一段文字,我们还要进一步分析段内的层次。

综上所述,阅读和分析一段文字,一定要从整体入手,特别要注意“胸有全局”。离开了整体来研究局部,有时会使我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段文字是一组句子围绕一个中心,成为一篇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反映着作者的写作的“思路”。把握作者的思路,是分析一段文字的指南。

总而言之,明清五百年科举考试,“八股文”应运而生。现代高考语文才不到四十年,我们语文老师在“摸着石头过河”时,可不可以跟着命题人的脚步,认真研究一下备考应试的规律和方法呢?

既然高考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语文老师研究备考应试方法也是理所当然的!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李培永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