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人生(114)学生的口碑,就是老师的丰碑
闲话人生(114)学生的口碑,就是老师的丰碑
武汉疫情期间,是微信群最活跃的时候。我们高中语文实验班群也是热闹非凡。有一天,几个学生在争论,1985年,前罗马利亚总统齐奥塞斯库是什么时候到武汉访问的,都不记得准确日期了,但回忆那天在大东门附近的人行道上等了很长时间都记得,又说不清楚到底等了多久。后来,我看到他们的微信,立即把我1985年10月10日的日记拍照,发到群里。引发学生一片惊呼。(对不起!请原谅笔者还不会上传图片和微信截图。)
Cheng10:“李老师还珍藏如此珍贵的资料,令人钦佩!”,
赵明:“着实珍贵,马上收藏!”
Cheng10:“赵明,哈哈!你手慢了!我收藏在先啦。”
Cheng10:“‘我手写我心中言,真情实感动人颜’,一生都铭记老师的这一教导,并传给了子女。”
赵明:“老师给了我们终生受益的文言基础、文学烙印、文化思考。感恩实验教材,感恩老师!”
任雄伟:“李老师是教育家,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李老师:“谢谢你们!还谈不上是教育家,只是一个以诚待人,用心做事的普通教师而已。”
Cheng10:“李老师是中国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引路人。”
赵明:“李老师,那套教材真的好极了!您教我们诵读、举一反三、自主学习,让我们终生受益。每每想起语文实验班的那些日子,就感到由衷的幸运和幸福!谢谢老师!”
同学们纷纷议论,激起了我难忘的回忆。
1988年7月17日上午,我们语文教材改革实验班的化学奥赛冠军汪深载誉归来。我和汪深的妈妈、还有语文科代表孙涵,去武昌火车站迎接奥赛冠军。
他一出站见到我们后,立即跑步前来与我们握手,非常高兴地谈芬兰化学竞赛之行,并把金牌拿出来,让我们先睹为快。
孙涵:“没有想到我会来接你吧?你这个奥赛冠军真难接呀!”
汪深:“嘿!发完电报走出电报局就感到有问题,没有想到化学会的电报还不如我的!”(中国化学研究会的电报告知湖北省化学会,汪深7月16日乘车抵汉。一场隆重的欢迎仪式因电报歧义泡汤了。)
孙涵:“我将履行诺言,写你呀!”
汪深:“写吧!”
我不知道当年他们的诺言,但我知道,孙涵亲自主持自己创作的小说讨论会,汪深在会前就已经读了《正值青春年少时》手抄初稿,在会上,他积极参与讨论,充分肯定了小说的成功之处,也指出了几处,他感觉是败笔的地方。孙涵的这部中篇小说后来发表在1988年《长江》第5期。
他们后来还一起去武汉音乐学院采访过著名作家祖慰。是不是他们在去采访的路上笑谈过诺言呢?当时全班同学都知道,汪深正在积极准备高三冲击数学奥赛,而且相信他一定能拿到金牌!正如汪妈妈在得知儿子夺得化学奥赛金牌第一名时,高兴地说,这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啊!
其实,只要有心栽花,何愁花不发?
语文实验班出了化学奥赛冠军汪深,就是有心栽花的硕果。汪深从芬兰回到北京给我发的电报“三级跃过,一步而已”,就是对栽花过程最精要的表达。早在1985年9月开学初,教我们实验班数学的倪政勇老师,就提议要对汪深加强数学课外辅导,争取三年后冲击数学奥赛。于是,我这个班主任与倪老师一起,请汪深和他的妈妈来学校,共同制定了冲击数学奥赛的“三级跳”计划。汪深言简意赅的八字电报和汪妈妈喜极之感言,都源于此!
孙涵和同学们都知道汪深的许多故事。
高一全学年学习文言文,而且要求学生通过诵读教学,能当堂背诵新学的文言文。有些同学感到枯燥乏味。但汪深却越学越有劲,课堂上,老师讲读的文言文,他都能当堂背诵。久而久之,他的这种背诵能力在师生中传开了。有的老师来实验班听语文课,就打听谁是汪深,然后坐在他旁边,验证传闻的信度。听课老师课前翻了翻他的课本,这节课是上新课文,书上没有记号。老师们发现,汪深上课发言不太积极,但他非常注意听同学们的发言和老师的讲解,边听边看书,有时点头或摇头,有时又发出会心地微笑。当课已上完,老师让他背诵时,他慢悠悠地站起来,望望老师,又望望天花板,然后不慌不忙、不紧不慢、一字一句开始背课文,每次他都能一字不漏地背完。
“不简单!真不简单!简直是天才!” 听课老师实地考察后,无不赞叹他的才能。
然而,汪深不承认自己是“天才”。他说:“我认为学习动机是很重要的。这是‘主动学’与‘被动学’(不管自己承认不承认,有些人虽然确实很努力,但不属于‘主动学’)的分水岭。我在学习中起作用的是强烈的求知欲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浓厚的兴趣。”
“我的兴趣非常广泛。高一学文言文,我回家从爸爸妈妈的书柜中把《庄子》、《史记》、《左传》、《梦溪笔谈》等都搬出来了,一是为了查找课文的出处;二是想尽可能多读一些,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对中国文化的进一步了解。”
读高一时,汪深的兴趣确实非常广泛。语文课外活动,他去听青年作家讲创作经验;校医室医生办气功班,他去学气功;长跑、足球篮球、排球,没有他不喜欢的活动。在最紧张的备战化学奥赛全国赛期间,他每天还要上两节体育课,与全年级八个班的同学都混熟了。
1985年,聂卫平在第一届中日围棋擂台赛,力挫日本名将,成就了中国围棋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胜利,立即在全国青少年中掀起了围棋热潮。我问他会不会下围棋,他说不会,但很想学。于是我们约法三章。课外活动时间,我教他下围棋,让先十三子开始,只要他连赢三盘,就可以升级,边学边教一些围棋的基本知识和术语。到高三时,我们已经纹枰对坐,难分胜负了。记得有一次中日擂台赛决赛在上午十点开始,我回家刚打开电视,他和方辉两个人来敲门,说:“我们想看聂卫平怎么打败日本人。”他们见我微笑不语,就进来坐下聚精会神看起来。
语文实验班出了一个化学奥赛冠军汪深,还出了一个小作家孙涵。
1988年9月初,孙涵在去天津南开大学中文系报到之前,和她父亲来家表达谢意。她父亲说,回顾六年来语文实验班取得的最大成功,就是让他的女儿从此走上了文学之路。
孙涵深情地说:“一个教师能有几个杰出的学生,应该说是一生的幸福。希望老师新带的班级再出更多的人才。”
她和汪深北上去读大学前,还到我新带的班上讲学习方法、介绍学习经验,鼓励学弟学妹好好学习,努力向上。
2020年底,因了疫情,我们被隔在美国有一年多了。每天都在与亲朋好友微信聊疫情国情,忆往昔峥嵘岁月。在与语文科代表孙涵谈起长达六年的改革实验时,感恩改革大时代,感恩华中师大一附中大平台,感谢与我一起在风雨中前行的全体学生!我这“一生的幸福”,不仅遇到几个杰出的学生,而且遇到了被我抓阄抓来的、出类拔萃的这一批学生,他们亲身经历了那个教育改革大时代,体验了建国以来改革步子最大的语文分编型教材:初中《阅读》和《写作》,高中《文言读本》、《文学读本》、《文化读本》和《写作》,大大提高了阅读和写作能力,留下了深刻记忆。
孙涵在微信中说:
“我一直庆幸自己参加了这次教改,也一直感恩能碰到您这样一位老师,这一段经历更深深影响了我的职业走向和人生选择,我一直享受着这四年带给我的烙印,很骄傲!”
我更骄傲!年近半百的语文实验班学生的口碑,就是我一生从教的丰碑!谢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