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三道四(52)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说三道四(52)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我与易中天自从1965年高中毕业之后,近二十年都没有见过面。1986年4月17日,星期四下午“政治学习”时间,母校华中师大一附中请他回来,给全校老师讲美学问题,他当时是武汉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在那个年代,各单位的“政治学习”时间,还是雷打不动的。我不知道美学问题是否属于政治范畴,但我准确写出校友易中天,第一次回母校的时间及事由,母校群友夸我“记性真好”。我赶忙声明,不是我记性好,而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1980年9月1日开学时,在武汉市43中安大庭校长的鼎力支持下,母校袁福校长的亲切关怀下,我还没有办好调动手续就回母校上班了。分配工作前,袁校长请德高望重、学养深厚的老教师刘友三负责带我,让我跟着刘老师好好学习。刘老师当时正在试教中央教科所的语文实验教材,我们在同一年级,他教实验班,我上一个普通班的课。袁校长特地叮嘱教导处,把我的课安排在刘老师的后面,以便我跟班听课学习之后,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刘老师言传身教,笔耕不辍,当时在语文教学刊物上发表了许多文章。刘老说,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要做“有心人”,时时事事处处,注意把所见所闻与语文教学联系起来,天长日久,必有长进。他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把所见所闻、心得体会随时记下了。
于是,我重回母校之时,又开始写日记了。第一次写日记始于学习雷锋,终于1967年,十多本日记付之一炬,实属不得已而为之。
从2000年第一次来美国,我就知道像我们这样不懂英语、不会开车的人,平时只有宅在家里,那么多时间,干嘛呢?写我的这一生吧。于是,后来每次来美国,我带了十几本在华师一附中工作期间的日记。2019年9月来时,还带了六年语文教改期间写的《班主任工作日记》和《教学后记》。本来还想把实验教材也带来的,怕超重,只带了《文言读本》上下两册。没有想到,因为疫情,一待就是一年多。我的这些“烂笔头”记下的宝贝,让我有写不完的东西,让我每天都非常充实,非常快乐!
“记性”是口头语,科学定义是“记忆力”。
【百度】:记忆力是指能记住事物的外形和名称,以及该事物与以前学过的某事物的相似点与不同之处。记忆就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和回忆四个基本过程。
心理学家认为记忆力可分为短期记忆力、中期记忆力和长期记忆力。短期记忆力的实质是大脑的即时生理生化反应的重复,而中期和长期的记忆力则是大脑细胞内发生了结构改变,建立了固定联系。比如怎么骑自行车就是长期记忆,即使已多年不骑了,仍能骑上车就跑。中期记忆是不牢固的细胞结构改变,只有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反复加以巩固,才会变成长期记忆力。短期记忆力是数量最多又最不牢固的记忆。一个人每天大约只将1%的记忆保留下来。
科学告诉我们,“一个人每天大约只将1%的记忆保留下来。”于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最佳选择。
其实,我们的祖先,在没有发明纸和笔之前,为了怕忘记,就发明了“结绳记事”。
成语“刻舟求剑”,本意是世界上的事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如果从记忆的角度来说,那个古人怕忘记,立即想到要记下来,顺手就用佩戴的腰刀做记号,至少说明他应急反应能力还不错吧!
结绳记事也好,刻舟求剑也好,都是说古人怕忘记而记、而刻,可见古往今来,总有该记住的记不住,该忘记的却忘不了。
且不说该忘记的,只说该记住的。于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仅传之久远,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过去要用纸和笔才能记下来的事和情,现在一部智能手机就绰绰有余。
君不见,去超市购物之前,在家把需要买到东西,全都输到手机的“备忘录”或“提醒事项”就OK了。当然,在电脑上写日记还是比较方便些。
总之,过去的“烂笔头”与时俱进,用手机、电脑,只要你不“删除”,永远都“烂”不了,而且,上了“云”端,你随时都看得见。
不过,必须强调“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精神之所在,是持之以恒,养成好习惯。
叶圣陶老先生所说:“习惯不嫌其多,有两种习惯却养成不得,除掉那两种习惯,其他的习惯多多益善。哪两种习惯养成不得?一种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又一种是妨害他人的习惯。”
遵照叶老的说法,看手机的习惯、玩电脑的习惯就不必去论好与不好了,只要持之以恒地用它们记录不该忘记的事情,将来就可以说“好记性不如手机和电脑”。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与时俱进,也更方便、更准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