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LVIV交响乐团音乐会
乌克兰LVIV交响乐团来华府演出,有幸在朋友的邀请下前往观赏。这个乐团成立于1902年,历史很悠久,经常在世界各国巡回演出,负有盛名。乌克兰战争爆发后,他们没有中断演出,今年将在美国40座城市演出。
听众当中有不少乌克兰人,穿着自己的漂亮的民族服装。演出前,乌克兰驻华府的文化参赞讲话,感谢大家对乌克兰的支持,并提醒大家,今天是乌克兰战争爆发的第338天。
音乐会以布拉姆斯的“悲剧序曲”拉开帷幕。布拉姆斯在写这首序曲时并没有发生什么悲剧,只是因为刚刚完成欢乐愉快的“大学庆典序曲”,觉得应该平衡一下,就写了这首激情悲愤的“悲剧序曲”。用他自己的话说,“有人笑,就有人哭。”用这首曲子作为开场恰到好处。
第二首曲子是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是我最喜欢的小提琴协奏曲之一。乐团演奏这首曲子大概也是经过精心选择,从头到尾,深沉、欢快、热情、悲伤不断交替,如歌的主题好似美好的生活,大调小调的转换造成不安定的情绪,希望、哭泣、愤怒此起彼伏,快板到慢板的过度如同动荡后的宁静,最后以壮阔的进行曲风格呼唤胜利的到来。
中场休息后是压轴曲目,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来自新大陆”,也叫“新世界”交响曲。这是德沃夏克访问美国时,听到美国当地印第安人的音乐,灵感受到启发而创作的。许多外国乐团来美国都喜欢演奏这首曲子,以示对东道主的感谢和尊重。老实话说,这首曲子已经有点让人听觉疲劳,耳朵起茧子。不过是第一次现场欣赏,还是别有一番风味。
整场音乐会掌声不断,却也是这场音乐会的美中不足。传统古典音乐会要求乐章与乐章之间保持安静,演奏者,特别是独奏演员,可以集中注意,调整情绪,进入下一个乐章,保证作品的整体性。同时给听众一个间隙,吸收、回味刚才听到的旋律,准备体验新的心灵感受。在整首曲子还没结束,一个乐章后就鼓掌被视为不懂音乐的“土包子”,常会遭到别人的斥责。
这次音乐会有不少听众都是“土包子”。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刚结束,场下就爆发出掌声,随后无数人也跟着“起哄”,站起来鼓掌欢呼。独奏演员只好点头微笑表示感谢。可是掌声欢呼不断,独奏演员和指挥无可奈何,不得不伸出两个手指和三个手指,告示听众,还没完呢,还有第二和第三乐章,快坐下。这样,安静下来才把整首曲子演奏完。后面的交响曲又有听众犯同样的毛病。我跟朋友开玩笑说,要是在中国,恨不得会有人跟戏园子里一样大声叫好。
音乐会的这种“礼节规定”现在也在改变,不少指挥家表示,应该让听众用掌声表达自己的感情。特别是50年代摇滚乐兴起后,听众跟着乐队鼓掌欢呼,也潜移默化影响着传统古典音乐会。为了吸引年轻人,迎合年轻人的习惯,音乐会的规定也在放宽,只要不是短裤汗衫,穿著随意,鼓掌随意。
匹兹堡交响乐团在社交媒体上作过一项民调,乐章之间可以不可以鼓掌,1246人回应,其中976人反对,288赞成,少数人不知可否。英国《每日电讯》的调查显示英国人仍很传统保守,反对乐章之间鼓掌。即便是整曲结束了,英国人只会像绅士一般坐着鼓掌,绝不会站起来。听说澳大利亚人都是戏园子里的土包子,最喜欢鼓掌叫好。要是去维也纳或柏林听交响乐,最好是先作功课,不要被人看不起。
当然有例外,如每年维也纳的新年音乐会,全场跟着乐队沸腾。歌剧有不同的鼓掌礼节,一段咏叹调之后是可以鼓掌的。乌克拉交响乐团的音乐会也可以算是例外,家园亲人在战火中煎熬,不断为演员鼓掌喝彩,可以视为是对他们的鼓励,支持。
演出结束,全场起立鼓掌,指挥一次又一次出来谢幕,可是没有返场节目。本以为最后会演奏乌克拉国歌,气氛一定会更高涨。坐在旁边的一位女士也是这么想的,自嘲道,“Guess we are not civilized enough.”是啊,这位指挥一定很传统,也许对不文明的美国人不断打断音乐感到不满。希望美国其他城市会给他不同的印象。
好久没有近距离聆听各种乐器纯真原始、从喇叭出不来的声音;好久没有近距离看小提琴独奏娴熟精湛的指法和运弓,看指挥妙趣横生的动作和表情。乌克兰LVIV交响乐团为我们提供了一场难得的视听盛宴。
乌克兰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