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海归的博客
电脑、网络开始在中国大陆普及的时候,50年代回国的老海归们都已过古稀之年。他们很多人与时俱进,努力学习怎么用电脑,敲打键盘,写文章,发电子邮件,上网查询资料。(敲打键盘对他们来说不是挑战,他们大多数都用过英文打字机,汉语拼音倒是得认真熟悉一下。)李荫远更上一层楼,年近90岁高龄,开了自己的博客网站。
李荫远,1919年出生于成都,1947年赴美留学,1951年获伊利诺伊大学物理博士学位。1956年回国后,被分配到北大教书,让他很不满意,要求作科研工作,最后分到科学院。
2009年,李荫远89岁,写了第一篇博文,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呐喊:笔者认为,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不公正只有进一步改革开放才能逐渐消除,这已是多数人的共识。盛世也不免有生民的苦难,明白地讲,那就是这些年的发展一部分是由弱势劳动者撑持起来的。从全文内容上看,李荫远很有正义感,有感而发,决定以博客形式发声。
发表对评级涨工资的看法时,有一段有发牢骚的味道:我1956年四月到科学院工作评为二级,月领240元,一家四口感到足足有余。月薪高但无商品可买,无非是高储蓄,还多了一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帽子。“文革”中的1969年前后,我每周六天清晨到办公室就得向毛主席请罪,然后面对四卷宝书渡过上班时间,而且随时有被关入牛棚扣发工资之虞。 据科学院1963年一份内部鉴定材料,李荫远是三级研究员,可能反右期间说错话了,从二级降为三级。组织上对他的评价是,“李系3级研究员,其爱人系北京钢铁学院6级讲师,二人每月工资390来元。两个小孩,一个保姆,每年还有稿费收入,经济上不困难。在国家经济困难的情况下无特殊要求,对生活表示满意。”
他还写到空巢现象,似乎是在反映自己的情况:随着我国人口的日渐老龄化和为数不少的家庭其子女在国外定居,老夫妇或丧偶后一人独处寂寞度日者在我的周围比比皆是。不必下功夫去统计,也可以断言,这种通称为空巢的情况以高级知识分子的家庭中最为普遍。他们的子女多半在“文革”当中失去受教育的机会,“文革”后又因超龄而无法参加高考,一个较好的出路便是出国念书。他们的父辈不少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海归。由于中华文化的情结他们甘心为国贡献一生,而下一代人经历了十年浩劫中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有上当受骗之感。一旦在国外学得一技之长,便只求养家活口一生平安。少数能人归国创业者实属例外。文中“一旦在国外学得一技之长,便只求养家活口一生平安”写的太真实了,李荫远在美国出生的孩子就是这样。周围有许多老海归二代也是这样“只求养家活口”,包括“大腕”老海归的子女。李荫远的妻子1990年移民美国,跟女儿一起住,李荫远每年去探亲三四个月。
他还写了一些回忆文章和杂文,2016年8月22日去世后两天,由家人在他的博客上发布自己生前给自己写的讣告:
李荫远 1919年公历6月23日生于成都。1943年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曾留校任助教。1947年赴美国游学,在獲得博士學位后因美方禁令不克歸國。直至1956年初始得啟程回京,同年4月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參加工作。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70岁后逐渐退出科研工作和學報编辑等任務,晚年以文史自娱。
2016年8月22日辞世。本人不愿有遗体告别之类的事,死后不换新衣,不入殡仪馆,由太平间直运火化场所。骨灰由大女保存,日后扬弃入海。
去世的日期显然原文是空白,由后人填补。文中简体繁体交叉使用,可能是电脑中文软件不完善,或刚学会使用电脑,不熟练。有兴趣看他的博客可以点击这里。
另一位写博客的老海归叫许少鸿,1950年放弃攻读物理博士回国,2008年87岁开始写博客,主要是学术方面的内容。可惜只写了一个月寥寥几篇,健康开始出现状况,一年后就去世了。以后女儿接过来,写了许多怀念文章。有兴趣可以点击这里看他的博客。
李荫远2016年于北京逝世,享年97岁。
许少鸿2010年于上海逝世,享年8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