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帝国瓜分不均爆发一战
资本主义帝国瓜分不均爆发一战
资本主义国家是指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实行雇佣劳动制度为基础,由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国家。资本主义国家以机器大生产代替个体生产,生产力比封建社会有极大提高。商品生产和交换成为普遍的形式,劳动力也成为了商品。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绝对规律。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阶级斗争。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会导致经济危机。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完成由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从而进入帝国主义时代。
社会制度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国家。 它是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制度的革命胜利后建立起来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以取代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结果。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主要是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占有制。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用以剥削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在社会经济与生产关系中占统治地位的行政当局和受管理的人民的对立,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虽然在两大阶级内部的阶层有所变化,但它们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是资产阶级专政。资本主义制度已经有三四百年的历史,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时期。在不同发展时期,资本主义国家有不同的特点和某些制度的变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这些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而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使其实力对比发生重大的变化,列强之间的矛盾也变得更加繁复。其中,基本的矛盾有四对,即英德矛盾、俄德矛盾、法德矛盾和俄奥矛盾。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简称“一战”,是在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早在1898年的美西战争(1898年美国与西班牙之间爆发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拉开了帝国主义时代更大规模战争的序幕”。20世纪初期出现的两次摩洛哥危机使英法协约得以强化,使英德矛盾更加明朗和深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因素之一。1912年和1913年,战略位置重要的巴尔干地区接连爆发了两次大规模的战争。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插手巴尔干地区的事务,使之前对抗奥斯曼帝国的巴尔干同盟瓦解并分化为两个集团。20世纪初的巴尔干地区,是欧洲名副其实的“火药桶”。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的“国耻日”),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与妻子索菲亚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协约国和同盟国集团利用这一突发事件,推波助澜,导致国际局势迅速恶化。萨拉热窝事件后来被认为是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向奥匈帝国开出了“空头支票”,使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于1914年7月23日下午6时向塞尔维亚提出“最后通牒”,塞尔维亚政府接受了除违反自身宪法、损害主权的第五条和第六条外的所有条款,同时开始了战争总动员。奥匈帝国因塞方未接受所有条款,于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交战双方分为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集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英、法、比等国的军队同德军对抗的西线,俄国军队同奥匈帝国、德国军队对抗的东线,是主要战线。其中,西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此外在非洲、亚洲等地也有零星的战斗。
1914年是战争的第一阶段。1914年7月30日,俄国和奥匈帝国开始战争动员。7月31日,德国向法国和俄国发出“双重最后通牒”。8月1日,法国、德国开始战争动员,德国宣布与俄国进入战争状态。8月2日,德军进入卢森堡大公国。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英国开始战争动员。8月4日,德国向比利时王国宣战,英国向德国宣战。奥匈帝国于8月5日向俄国宣战。
自8月开始,德军根据战前制定并经过修改的施里芬计划,意图首先在西线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但受到英、法、比三国军队在第一次马恩河战役(9月5日至12日)的奋力抵抗,德军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第一次马恩河战役后,德军退守埃纳河一线,英法联军于9月15日至18日,向德军防线发起进攻,但被击退。自此,作战双方在瓦兹河至瑞士边界地段,自运动战开始转入阵地战。9至10月,英法联军与德军在瓦兹河和加来海峡之间的广阔地区进行“奔向大海”战役,双方都试图迂回对方翼侧,但没有成功。10月底,德军发起第一次伊普尔战役,双方互有胜负,最后陷入僵持。从此,西线从瑞士边境至加来海峡形成一条绵亘的战线,进入阵地战阶段。
在东线,俄国第一和第二集团军于8月16日率先进攻东普鲁士,但第二集团军却在德军的包围下被歼灭。9月,俄西北方面军对德第8集团军实施进攻,反被击败,伤亡惨重。俄军的进攻虽遭受失败,但也分散了德国的兵力,影响了西线的战事。与此同时,俄军将奥匈军队驱逐出莱姆堡,迫使其撤至喀尔巴阡山脉。10月29日,奥斯曼帝国加入同盟国。此后与英国在中近东地区进行一定规模的战争。11月初,奥匈帝国入侵塞尔维亚。
此外,东亚的日本为了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国,以1902年缔结的“英日同盟”为借口,在1914年对德国宣战,并迅速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势力范围。
1915年至1916年为战争的第二阶段。1915年2月19日,英法为实现强行闯入由奥斯曼帝国控制的达达尼尔海峡,以达到打通博斯普鲁斯海峡,占领其首都伊斯坦布尔的目的,发动了加里波利之战。结果,英法虽投入大量军队进攻,却终未成功,被迫于同年11月至1916年1月进行大撤退。
1915年4月26日,原属同盟国阵营的意大利在获得协约国承诺的领土补偿后决定倒戈,同协约国阵营签订《伦敦条约》。5月,意大利对奥匈帝国宣战,与德国断交,正式加入了协约国。10月,保加利亚王国在见证了俄军于东线的溃败及英法在加里波利之战中的困境之后,加入同盟国,联合德国、奥斯曼帝国占领塞尔维亚全境。1916年8月,罗马尼亚王国加入协约国,但同盟国军队很快打败了罗马尼亚军,同年12月占领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
由于双方都把1916年看作是决定性的一年,所以这一年里出现了三次大型的陆上战役:西线为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1916年2月21日至25日,德军猛攻法国东北部凡尔登要塞,欲与法军决战。最初,法军第一道防线被突破。法国政府急速增援19万生力军、25000吨军火和3900辆汽车,并任亨利·菲利浦·贝当为凡尔登地区司令。德军虽全力进攻,取得突破,但始终未能占据凡尔登,并自8月底起转入防守。10月21日,法军大举反攻,至12月18日收复全部失地。此战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就在凡尔登战役进行的同时,为减轻法军在凡尔登地区的压力,英法联军于7月1日在索姆河一带向德军猛烈进攻。战斗延续到11月18日,双方在索姆河两岸的狭窄地带进行拉锯式的阵地战,协约国使用飞机配合作战,英军初次使用新式武器坦克。这场消耗战使英法德损失兵力超过100万,被称为“索姆河地狱”。
与此同时,东线俄军在1916年6月4日至9月20日发动了被称作“布鲁西洛夫突破”的夏季攻势。这次战役被称为一战中俄国最成功的进攻,奥匈帝国损失了110万人,德国伤亡也达到35万人;但俄国自身亦损失惨重(伤亡50万),这削弱了同盟国持续参战能力。
在海上,英国实行海上封锁政策,准备把波罗的海的德国舰队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德国为扭转不利形势,迫切需要突破海上封锁,企图主动出击,寻机与对方决战。1916年5月31日下午,英德舰队在日德兰半岛西北海面上遭遇,发生战斗(参见词条日德兰海战)。此役是有史以来参战兵力最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海战。由于英国舰队拥有数量上的优势,仍掌握着制海权,德国打破封锁的尝试失败。
1916年6月,经英国鼓动,麦加谢里夫侯赛因·伊本·阿里于发起阿拉伯大起义,英军中东总司令埃德蒙·艾伦比也在1917年对奥斯曼帝国发起总攻。结果使得阿拉伯半岛、叙利亚等地于1918年彻底脱离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而德属东非殖民地在司令官保罗·冯·莱托-福尔贝克的带领下,在大战之初便与英、比、葡等国军队作战。英属罗得西亚和印度军队于1916年8月占领了德属东非的行政中心莫罗戈罗,但直到德国投降时,协约国都始终无法占领德属东非全境。
经过这一阶段的数次战役,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了协约国一方,整个局面向有利于协约国的方面转化。
1917年至1918年为战争的第三阶段。1917年2月,德国宣布施行无限制潜艇战政策。4月,一向倾向于协约国的中立国的美国被德国这一政策激怒,正式对德作战。
早有参战之意的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受美国之邀请,也在3月14日宣布对德绝交,8月14日正式对德宣战。
此后,中国以“以工代战”的形式加入协约国阵营对德奥宣战,派出十几万名劳工奔赴欧洲战场。
同年初开始,俄国相继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经过俄临时政府失败的“克伦斯基攻势”,新成立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宣布退出一战。
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和平原则”,规定德国接受十四点是一切和谈的前提。3月至5月,德军在西线开始发动攻势,一度离巴黎仅60公里,但在7月发起的对马恩河地区协约国军的攻势遭遇失败。随后协约国军反攻,至8月6日结束战斗。德军败退至维勒河和埃纳河一带,协约国军占据马恩河突出地带。8月8日,协约国军队在法国元帅斐迪南·福煦的指挥下,开始反攻,把德军驱逐出法国和比利时国境,德军主力已开始迅速瓦解。9月15日,保加利亚的军队被击溃,29日向协约国投降。10月31日奥斯曼帝国投降。11月3日奥匈帝国投降。11月4日,基尔港海军舰队水兵举行起义,9日,柏林工人和士兵举行总罢工和武装起义。威廉二世于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被迫宣布退位,在11月10日逃往荷兰。
1918年11月11日,德国正式宣布投降。德国代表在巴黎北部的法国东北部贡比涅森林雷道车站的福煦车厢里,签署《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生效时间是上午11点。第一次世界大战至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