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云华博士:谈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学生, 家长和老师的角色”
”
方云华老师在硅谷“成才系列”讲座(3/7/2019)
【写在前面】 方云华老师回顾他二、三十年的艺术教育生涯感慨地说,在中国刚上大学时老师就对学生说,创作(创造性的思维)没有办法教,只有靠自己的“悟性”。但方老师多年的教学实践、体会和证明,创造性思维是完全可以培养的,不过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正确的方法;需要好的环境。学生怎么学,家长怎么帮,老师怎么教,三方面缺一不可。
这篇文章是方云华老师给晓霜的育儿随笔《孩子,我该怎么爱你》一书写的序。感谢方老师在出版这本书过程中所给予的鼓励和帮助。
学生, 家长和老师的角色
文 / 方云华
在我二十多年从事艺术教育的生涯中,王傅之(Alice Wang) 是我最为印象深刻的学生之一。欣闻 Alice 的妈妈晓霜将她的育儿随笔汇集成书,这是一件能使许许多多家长和他们的孩子从中受益的好事。借此机会,能写一点感想,实属幸运之至!
Alice 在我校学画十二年,想说想写的东西实在太多。她活泼、纯洁、善良,天真得如同一只可爱的小鸟。现在她已经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 记得第一次大学放假回到我的画室,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 “没有您,就没有我的今天!” 话音未落,我的双眼模糊了,两眼含泪的我,感慨万千……
与此同时我也想起 Alice 班里的另一位稍长两岁的同学Alice 唐,她比 Alice 王早两年考入普林斯顿大学。在她即将离家远赴普大的前几个小时,当时已经是凌晨,她执意要来看我,也想再看看她从小成长的画室。还说要告诉我一个秘密:她为什么会选择去普林斯顿大学?或者说她去普林斯顿大学的火种是怎样在她幼小心灵中被一个人点燃的?
那是2006年,我随一家电视摄制组远赴 Cooper Union、普林斯顿大学,去采访我的另外两位更早的男学生。同时陪同我画室一女生(她代表北美洲,全世界共六人)和她父亲去联合国总部接受联合国副秘书长授奖以及出席联合国秘书长亲自为此庆祝而举办的马友友音乐晚会。
然而当年在普林斯顿大学采访那位早年学生的一段话此刻又一次回响在我的耳旁:“我小时侯去方老师那里学画,是我妈妈带我走进这个门的,其实当时我什么也不懂……”。
由此三位学生, 三组影像,三段时空,连同"立志、选择、毅力"三词组一起在我的眼前闪动、跳跃、交织、重叠??使我陷入沉思。
我们的孩子应该怎样迈出他们人生的第一步?应该怎样立志?应该怎样努力?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孩子成功的条件和关键又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随着时光穿梭回头看看这本书里的小女孩Alice 王和她的那个精英班(那是无意中组建的)。
Alice 王自幼勤奋努力,刻苦好学,她那一闪一闪的大眼睛里,与其他同学一样总是闪烁着求知的渴望和好奇。
那时候 Alice 在我校上许多不同的绘画课,十岁左右起多次参加我校署假大学课程强化班。平时所在的那个所谓的"精英班"从基础素描开始到现代素描;创作课从基本创作方法、风格、表现鉴赏、批评,到艺术理论的拓展、个性化创作的实验与探索、思想性、观念性创作的研究与突破??
Alice 和十几位同学很早就在一起上课,一起成长。这班同学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友好。每当上课他们一个个急不可待地想看到彼此的作业,以便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取长补短。但默默之中他们又在相互较劲,相互比赛,因而形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良性的竞争环境。至今每当回忆此班,人人都是意犹未尽,难以忘怀。
现在这个班的十几个学生,除了两个中途离开去拼体育外,其余均被世界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UPenn、布朗、Cooper Union、罗德岛美院、芝加哥美院等名校录取(光普林斯顿就录取五名), 连后面加进来的两位尚未高中毕业的小学妹今天也已叱诧风云。一位去年参加联合国《世界和平海报绘画比赛》全球共三人得奖,两名成人艺术家、一名我校的高中生得第二名(近已被耶鲁大学提前录取)。
看到此,许多家长肯定认为这些孩子一个个都是“天才”,其实不是。这些孩子与你们的儿女一样,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有许多困难、痛苦、挫折、失败,悲伤,甚至绝望和挣扎。
但是二十多年来,我校的学生确实己被世界一流名校和顶级美术学院录取近300人。这是我们学生用 Art Portfolio 和科学、国际奥物、奥数得奖者在一起竞争的最终结果。因此除个别案例外,我校成功录取率几乎是百分之百,特别是这个精英班的学生。
纵观这些学生,平心而论也真的有点不同于其他孩子的地方。他们认真,自信,你追我赶,几乎从不缺课。有的暑假从中国返美一下飞机,就直接赶到教室,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在困雄面前,他们多在学习怎样“坚持”而不是放弃。如一位十一岁的学生参加2008年奥运画创作,因画坏在地上打滚哭闹,甚至把作品撕掉扔进垃圾桶。后经家长和我的劝说,重新捡起,最后画、剪、拼成更富有创意的好作品。
这本书中的主人公 Alice 也一样,她六岁开始参加联合国环境署绘画比赛。当时连续好多年北美、世界大奖被我校学生拿到(现多年没参加)其中包括Alice 身边的同学,她的压力可想而知。虽然我常常对学生说:把參赛当作练习,重在参与,它可让你更聪明,越画越好。但事实上很多同学一、二次没获奖就放弃了。可我万万没有想到Alice会一年一年地坚持??直到第六年12岁拿到大奖,并在韩国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接受联合国副秘书长的颁奖。
这种“坚持”,这种在娇小身躯背后内藏的那种精神,以及在高中最后一年功课繁重,身体欠佳的情况下,依然花了大量的时间做她的艺术作品集。故而其汗水、泪水伴随而显示出的那种百折不饶、刚毅、顽强的意志,至今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中??试问有多少学生可以这样坚持?这样执着!这样不放弃!反之连我们许多家长自己可能也早己受不了了!
除了在我这里学习之余,Alice 还努力自我学习实践。她参加画展,设计贺卡,写、画和正式出版自己的故事书;她多次以小画家身份参加成人的艺术节;去黄山,周庄,法国等地写生??
大家一定会想这么一个小小年龄的孩子,哪来这样的动力和坚持?只靠兴趣吗?其实兴趣每个孩子都有,但兴趣是需要不断的培育和加固的,反之很容易夭折。至于“乐趣"那是创作者在创作中和完成作品时带来的一丝难以名状的喜悦。这大概多是她坚持的原因,但又不是全部。这与她周围的环境、与她画画班有关,当然更重要的是与她父亲、母亲有关。他们这个班每个同学的成功也正是如此。
Alice 的父亲是八十年代通过李政道先生主持的 CUSPEA 项目来美国留学的物理博士,斯坦福大学的物理研究员,她母亲是杜克大学毕业的法律博士,这样家庭背景的学生在我们这里很多。Alice 的父母也像其他孩子的父母一样,给予他们孩子无限的爱。但是,他们给予的爱不是溺爱,而是更注重在精神上的关怀,例如在她痛苦和不如意时给予鼓励;对兴趣和自信心的不断修补铸造;巨大压力时为她减压,调正心态;从不急功近利;父母亲每次抢着送她上课,陪伴她一起学习;包括一桩桩具体的小事,她父母就是这样始终如一地伴随她,支持她,风雨无阻??无疑这是 Alice 顺利成长的关键,也是全班同学顺利成长的特殊条件。
上面谈了学生的“学”,家长的“帮”,下面谈谈老师的“教”。
几年前,我学生第一天去耶鲁大学上学,他看见大道两旁挂满了一个个同样的广告牌,上面画着两只手托着一个小孩用力在往上攀登。在此我们无需深究这两只手到底代表谁?但肯定的是孩子的成长靠家长,但同样也缺不了老师,而且老师的具体教学方法、理念对孩子培养过程和结果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多年来我在教学中不断地学习并且反思,并始终把创造性的教与学方法放在首位。其原因如下:
1. 记得刚来美国学习英语时,有一篇文章提到中国孩子画的猫都是一模一样的,而美国的孩子对着同样的猫却画得各有特色。
2. 身在硅谷,在这个全世界创新的中心,每天耳濡目染。
3. 深切体会到创造性对世界的未来,对所有的学生(无论学什么专业)的重要性。
4. 认识到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病和限制。
2016年一位女总统竟选人在演讲中提到,中国人只会技术,不会创造, 甚至连创造意识也没有,我不完全赞同,可有一定的道理。(中国来的学生比我们学校从小在美国的华裔学生想像力创造性差别很大,然与真正美国学生比较差距更大,这是事实)这不是中国人笨,只是因为我们的思维习惯,思维方式,教育体制所造成。
5. 天才有否的问题是一个大课题,我承认每个人的脑子有差异,但这些差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后天的教育。
就“天才”的问题,我常请教一位家长,他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脑神经方面的权威。他告诉我,人脑其实差不多,临死前有40%的脑子都没有用过,所以人脑潜力巨大。
还有一位加州大学的教授告诉我,他们做过一个实验,剖开老鼠的头,然后摄像记录,再缝合老鼠的头,养好伤。一组老鼠开始训练,另一组任其自然。日后再次剖开,结果发现被训练的那组老鼠的神经元结构发生了改变,增长,链接。而另一组没有训练的老鼠,它们的神经元结构几乎原样。这正好印证了美国著名教育家卡尔.维特的一句话:“孩子的成长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
如何教育?如何努力?一直是我不断思考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我有几个学生,他们原来的创造能力极强,回中国或搬去其他州后,虽然学画一直未停,但后来创造性全无,只可对物写生、临摹。
在中国,我刚进大学时教授就说:“创作是无法教的,只能靠自己悟。” 但通过我后来这么多年的教育实践证明,创作是可以教的,或者说创造性思维是完全可以培养的,但是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正确的方法。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漫长过程。所以我始终坚持不仅仅教技巧,更重要在于通过绘画的学习提高每个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他们的人格、毅力、胸怀、哲思、思辨、质疑、激发和挖掘人的潜质,培养具有创造性和多维思维能力的人才。如同MIT的教育理念,“努力把学生培养成象科学家一样严密思考,象艺术家一样有天马行空的想像。”
记得多年前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教授来史丹福,他看了我校部分大学申请用的独创性作品幻灯赞叹不己??
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王国维)。至于前面所提到我们有些学生用艺术作品集和获得英特尔科学奖,西门子科学奖,国际奥数,奥物等奖项的学生在同平台一起竞争,最后被世界一流大学作为"杰出人才"录取,这当然是好事,同时也是一个创举。但这决不是急功近利所得,也不是功利性的敲门砖,更不应该仅仅是为了进藤校而藤校,反之进名校只是从小起学习训练后自然而然得到的一个额外收获。况且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更关键在于为了学生的末来、我们人类的未来、我们这个世界的未来!
Alice 和她的那个班以及共近三百位进一流名校的同学就是这样一天天展翅腾飞起来的。他们每一个人身后都有很多故事,每一个人都是一本书。
父母的高度决定孩子飞多高,孩子自身的内驱力决定他们飞多远。那么老师呢?我真诚地希望,老师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帮助学生推向更高,更远。
以上算不上是序,只是我自己的所感所悟。希望更多的家长能从 Alice 妈妈的分享中受益。
方云华
硅谷美术学院创办人, 院长
《孩子,我该怎样爱你》新书刚刚上市。欢迎购买阅读。见购书二维码。
推荐以往文章:
01 "知心姐姐"卢勤荐书:《孩子,我该怎样爱你》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