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插花,中式传统插花…

插花,中式传统插花…

博客

参观日本Ikebana花展回来的路上,先生问我何不直接学习中式插花,是啊,why not!

可中式插花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什么风格,有什么规则和讲究? Google过,也上YouTube 查看过,但还是很迷惑,暂时没找到让人满意的答案。先生这么一问,回到家就又开始了一番网搜。

这回用Google图像和繁体字搜索,搜啊搜,读啊读,终于查到了一些新的资料,梳理出了一些头绪。2018年的台北故宫的瓶花清供展,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 明时的中式传统插花!还有插花的文章和专著,这些就是依据,做一件事不能凭空,插花也一样。

明朝画家陈洪绶的插花国画有三幅,其中一幅是明代厅堂中的立形堂花。仔细观察了堂花所用的花材,梅花,松柏,灵芝,山归来... 那梅枝的形状好婀娜,整瓶花好气派,好有韵味 ---- 中国古时的那种。

 

时值春节,看到这瓶插花后,当即就想试着模仿插一件,将就着用了手头已有的花,配上院子里已有的枝,没有提前准备,也找不到应有的花材,完全没能插出同样的味道。

第二幅画里的瓶花就非常素简了,连一朵花都没有,可你能说它不美吗!像是随手拈来的枝叶,却很有意境,除了花器很棒,枝节选得巧, 它的美在于有许多留白!当时的文人调已俨然有了现代流行的简约风格, 难以置信!

 (图源自网络)

 (图源自网络)

这幅图里的插花--- 一枝梅,也是简洁雅致,而场景也让人过目不忘,古时文人对生活的讲究,在花的品味上,与现代的美好的生活Dolce Vita」是否是不相上下呢!

--------------------------------------

中国人爱花可以追溯到先秦,《诗经》中有记载:“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西方的情人节,是给爱的人赠花表情的一天,而这一幕两多千年前就出现在中原大地了。

收到了鲜花的女人,自然会想到要把象征爱的花的生命延续下来,于是将之浸泡入水中。把花枝插入盆中水的做法,早在西汉有记载;当时在汉宫,人们用花和植物来装饰皇后的寝榻和几案,而中国人饮茶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的,可见西汉时社会文明的步伐有多快。

南北朝时,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民间开始了“瓶供”,就是用容器盛水养花供佛,花作为佛教仪式中的一个元素出现了。到隋唐时,寺庙和大户人家佛堂上摆“切花”(鲜花)--- “佛堂供花”已经很普遍了。当时用的花材多是松柏、水仙、荷花、百合之类,高洁清幽很耐,插法不拘形式,自由随意,重视的是花草的天趣。花器用一些质朴的铜壶、瓷碗、竹筒等,如自由花《禪月心緣》(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体现的是禅僧们的“清苦”,后来也成了历代文人墨客的审美和追求。

 (图源自网络)

不过唐时的宫廷插花排场却很隆盛,“牡丹插花”是当时的一大盛事,每年洛阳牡丹盛开的时节,宫廷都要组织插花盛会,这还得归功于武则天,是女皇令家乡四川广元的花移植到了国都洛阳,从此落地生根,才有如今的洛阳牡丹花会。

插花艺术在唐来到了第一个兴盛的时期,当时浙江台州文士罗虬撰写的《花九锡》,是中国最早的一篇论述插花的文章:

 (图源自网络)

此文寥寥不过几十个字,却把古人插花的法则和要领说得一清二楚:

一、重顶帷(障风);二、金剪刀(剪折);三、甘泉(浸);四、玉缸(贮);五、雕文臺座(安置);六、画图;七、翻曲;八、美醑(赏);九、新诗(咏)。”

大意: 事花师在护花时要用双层帷幔给花遮风挡雨,折枝时要用镶金的剪刀来剪取花枝,择水时要用天然泉水来滋养花枝,插花时要用白色的花器,摆花时要放在雕有精雕花纹的几架上;然后是赏花:给插的花作一幅画,在花前谱曲演奏,品尝美酒、欣赏花作诗咏唱。。。听上去,唐时文人的雅兴可真是不一般呢!

不过文章题目《花九锡》有何含义呢?查后得知,“锡”= 赐,在当时指的是天子赐给诸侯、大臣们的九种器物,象征尊重、庄严的最高礼遇;原来《花九锡》是在提示事花的人应以九种“锡”般的礼遇来对待花草呀,体现了古人对植物花草的尊崇,以及当时古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赋予了插花庄严的仪式感,让插花变得郑重其事,这对学习插花的人尤为重要。

插花这种庄严的仪式感,在如今的日本花道里满眼都是,这也是日本插花在世界花艺中独树一帜的地方;反观现今中国的花艺现状,不免有些难为情...... 这门传统的技艺在历史上遭遇的断层也太多了。

当插花来到优雅的宋朝时,艺术的层次更高更普及了;著名的“四般闲事” (焚香、点茶、挂画、插花)之一就是插花,从坊间到皇宫,无不热衷此道;电视剧《请平乐》这部输在剧情发展节奏上的宋剧,却把皇宫里的这四件雅事做了细腻的展现,我把皇后插花的场面和陈设看了好几遍,不知江疏影是否真喜欢插花,但她演的插花场面太美了。

大文豪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叙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 不难看出宋时插花在民间大流行,不仅是文人雅客所好,还进入寻常人家;据说在《清明上河图》的街市画面里就能找到两处卖鲜花的小摊呢

 (《花篮图》展现南宋--- 源自网络)

与宋代宫廷花的富贵不同,宋代的文人可谓清雅。瓶花在在宋代文人书斋里是重要的点缀,也频繁出现在宋的诗和词中。北宋诗人俞瑊在《中山别墅》中写下:“村居何所乐,我爱读书堂;阶草侵窗润,瓶花落砚香瓶花。” 从此,瓶花成为自宋以后就成了人们对中式插花艺术的普遍称谓。「瓶」与「平」同音,有平安之意。将瓶子或小屏风放置于厅堂的几案上,取其谐音「平安」之意。

  (明朝画家陈洪绶的玻璃瓶插花国画, 图源自网络)

相比而言,明初时的插花不如唐宋时那么盛行,但是有原因的。

之前写过中国的饮茶,说到农民出身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以体恤平民之名下令,禁止饼茶提倡散茶,精简了中国人吃茶的传统方式,彻底改变了中国的饮茶习惯;既普及了百姓饮茶,又获取了更多的茶税。而这一次开国皇帝又颁政令,禁止百官第宅辟地造园,莳花弄草,以杜绝奢侈享受,只允许花草的种植用于民生;并以身作则,不在宫廷内造园种花,花事仅限于重要的节庆,宫内和朝廷百官宅内的奢华被抑制,没了前代的风光。

然而,宫外可就不同了。爱美是人的本能,人们爱花的兴致并没因禁令而消失;不能自家开园种花,就到外边去买花,反倒是促进了民間专业花农的产业。民间花事意想不地兴盛起来,明中后期花卉种植和插花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不知算不算是皇帝无心插柳,柳成荫呢?

随着政令渐渐松弛,后来朝廷甚至鼓励民间的花卉栽培和插花活动,文人插花盛极一时。文人插花最早在五代就出现了,兴盛于唐宋。到了明代时,插花这件“闲事”更成为文人怡情养志的方式之一。明清时的文人调是中国插花史上一个很有标志性的变革时期。

日本花道对中国文人插花尤为崇尚,至今体现在作品里,所以两国的传统插花之间的有难分难解也就可以理解了。那文人插花是个什么样子?网上是这样说的:

...... 明时的文人插花,风格颇受禅宗与道教精神的影响,表现场合以文人厅堂及书斋为主,追求的是野趣诗意的流露。花材按其形、色、韵、品质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文人插花一般喜爱那些被认为是品味高、艳而不俗的花。花材普遍采用文人偏好的松、竹、菊梅、牡丹、荷等,用以表达创作者的文化内涵、情怀或传达一种品德。文人插花对花器,花材和花的摆设环境都很考究。花器主要以瓶为主, 但忌金银,避开华丽;而是多用典稚、朴实、温润的古铜或陶瓶,而且以简明、实用、美观合乎自然本性为原则。此外,文人插花也追求朴实、雅致、简明的摆设环境,常把天然几案、笔砚,香台、藤床等作为插花摆放的配件,以自然为意境......

当中式插花在明中晚期走到鼎盛时,万历年间中国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插花专著问世了,是明代畫画家张谦德著的《瓶花谱》,之后更有袁宏道著的《瓶史》,这两部书被统称为中国插花艺术典籍之双壁。

张谦德的《瓶花谱》不足二千字,?共八节(品瓶、品花、折枝、插贮、滋养、事宜、花忌与护瓶)。袁宏道的《瓶史》有三千四百余字,共十二节(花目、品第、器具、择水、宜称、屏俗、花崇、洗沐、使令、好事、清赏、监戒),其观点“书斋中欲插花时,取花宜慎,宁可无花,不可“滥及凡卉”,在日本获得很高的评价,不僅依其書中所述之法插作,至今尚有「袁派」「宏道流」的插花流派。

这两部书在网上都有完整的原文+白话文,有了中式插花所需的各种规则和手法,从此, 学插中式插花就踏实多了。插花无论是中式,西式,还是日本花道,它们既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有相通之处 (毕竟都是地球上的艺术:),若能触类旁通当然是最好,不过问题又来了,到哪里去寻找合适的花器呢!在海外比较难…

   

 

©2022北欧风轻雨绵AllRightsReserved

 

 

瑞士最新疫情防控进展:

继北欧三国及英国之后,瑞士也决定“拥抱“Omicron了:)

本周联邦政府在征得各州的赞同和拥护后,决定从今天2月17日开始,

废除全部防疫措施,但直至3月底仍必须在公交上佩戴口罩,另外测试阳性者须隔离。

入瑞士境者不再需要提供疫苗证书、康复或测试证明以及填写入境表格。

3月底解除“全国特殊警戒状态”,届时联邦新冠工作小组也将解散。

不再限制私人聚会人数。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北欧风轻雨绵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