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苦不苦,想想在长安的杜甫 3
这一年的正月,李隆基心血来潮,在长安举行大典,要祭祀天地,以及玄元皇帝老子、也就是李耳,还有李唐王室宗庙。老子李耳到底是不是他们太原李家的祖先,还搞不定,但是李隆基跟杨玉环都信道,这个便宜还是要沾的。就像如今中国混出点样子了,韩国一些民粹主义者,就绞尽脑汁地想要把咱们老祖宗的东西搬到他们的太庙里去一样。实际上,文盗比武盗更为无耻,武盗杀肉,文盗杀脑。
当时正有一顿没一顿的杜甫获悉此事,大喜过望,趁机就将自己在长安花费了这么几年的心血凝结写成的三篇《大礼赋》,通过有关人士呈送上去,终于得到了好大喜功的李隆基的赏识。李隆基这人的身上充满了诗人与仙人的气质,开元与天宝简直就像是两个错落的朝代,前者豪放,后者放荡。唐朝的繁荣到了他的年代,达到了顶峰,而衰落也是自他而始。所谓物极必反。
此时,杜甫在他的《进三大礼赋表》中可怜巴巴地说道:“臣生长陛下纯朴之俗,行四十载矣。与麋鹿同群而处,浪迹於陛下丰草长林,实自弱冠之年矣。”
想想这些年杜甫是怎么混过来的,便知道此话不虚。写作一篇大赋,所花的心血不会下于如今写一部长篇小说,它不只是一种文字游戏,还需要字斟句酌,用心推敲,几千字的文章,每一字都要费尽心机。现在的网络作家们,虽然没读过几年书,但是个个却下笔如有神,动辄几十万字,甚至洋洋洒洒几百万字者,文字之泛滥,于斯为盛。反正几千个汉字摆在那里,你爱怎么玩就怎么玩,没人跟你过不去,但是在文学史上,你却连狗屁都不是。在文化商业化的时代,作家就像流水线上的民工一样辛勤地操作着,希望因此致富,但是这种机会微乎其微,其机率就像娶到一个处女或者中了lottery大彩一样。不过话说回来,作家不做民工,那么他们就得要饭了。
杜甫在《三大礼赋》之外,另有三篇赋作《封西岳赋》,《雕赋》,《天狗赋》。后两篇属于抒怀之作。当然,他最著名的还是《三大礼赋》:《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李隆基看了后,龙颜大悦,他老人家做盛世皇帝做久了,就好这一口。就像当年他欣赏李白的诗才一样,他对杜甫的文才也十分欣赏。但是杜甫并没有因此像马周碰到李世民那样,来了个咸鱼大翻身,李隆基只授了他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职给他。这参军的官有多大呢?它其实就是掌管京城兵甲器仗和门禁锁玥的小官,官阶是从八品下,略高于一般的县尉(县尉相当于县武装部部长)。你想,让一个整天念叨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摩拳擦掌地要为治理国家出谋献策的诗人去看管武器库,这显然有点荒唐。当初的李白,李隆基至少还给了他一个翰林供奉的位子呢,翰林供奉是替皇帝起草诏书的,虽是御用文人,但李白多少算是挣了点面子,在江湖上也说得过去。但是如果有相识的人问杜甫说:“子美兄,皇上授了个什么官职给你呐?”你说杜甫该怎么回答?
杜甫接到这个委任状,哭笑不得,他在长安漂泊十年,最后却只得到如此一个令人尴尬的职位,心理上肯定很不舒服,也很绝望。这就像你正等着有人请你吃饭,你垂涎着筵席上的山珍海味,口水直流,可是后来请你吃饭的人却只给你点了一碗面条一样。但是杜甫这时已经没有其他的什么出路了,即便是一碗素面,他也得吃下去。为了生计,他只好屈就了。不过,他酝酿了十年的梦想,也从此幻灭了。清贫而有梦想,是苦中作乐,没有了梦想,即意味着你连自欺欺人的机会都没有了。杜甫开始清醒了。
因为有了这么个微不足道的小官职,这年冬天,杜甫终于可以回家去过年了,虽然不能说是衣锦还乡,但总算可以给含辛茹苦了十年的糟糠之妻一个交代了。这有点像是在美国混了十年,终于拿到了一张绿卡,尽管还是IT或者PHD民工,但回家多少还说的过去了。杜甫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就是在这个时候写的。一出长安往北,一路所见让杜甫触目惊心,他没有想到自己在繁华的天子脚下蛰伏了十年,而天下早已是饿殍遍野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跟他在长安漂流时见到的繁荣景象,完全是两码事,帝国的广厦,原来都是一些豆腐渣工程。也许,没有在长安的十年辛酸漂流,他也就不会有这么刻骨铭心的体会了。而更让他悲恸的是:“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为了一个“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的梦想,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像之前的《丽人行》中“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屡切空纷纶”这种对美食的向往的诗句,此时他回味起来,一定倍感酸楚,五味杂陈。
这一年,杜甫四十五岁。这首诗应该说是杜甫创作的分水岭,从此之后,他的创作的思路,完全从《三大礼赋》浮夸矫饰的风格中脱离出来,转而对现实持着批判的眼光,锋芒毕露。他的创作个性一下子成熟了。
我很讨厌“文学评论家”们的一句经典屁话:时代不幸诗人幸。诗人之所以成为名垂千古的人物,的确就像是大浪淘沙一样。但是,又有谁知道他们所付出的难以言尽的血泪的代价与洗礼?!这些人觉得就好像是诗人沾了天下大乱的光似的。不过,倘若没有“安史之乱”后的波折,杜甫可能也就是个平庸的小官僚了,他的诗名在文学史上,顶多跟他的愤青爷爷一样,不上不下。但是渔阳鼙鼓的震天声响,给我们送来了一位伟大的诗人。从此之后,杜甫的诗句几乎是字字珠玑。他的著名的《春望》,《北征》,就是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不久写的。这不能不说是他在长安漂泊十年之后的蓄劲而发吧。
秦无衣 于 Santa Monika
12/07
当时正有一顿没一顿的杜甫获悉此事,大喜过望,趁机就将自己在长安花费了这么几年的心血凝结写成的三篇《大礼赋》,通过有关人士呈送上去,终于得到了好大喜功的李隆基的赏识。李隆基这人的身上充满了诗人与仙人的气质,开元与天宝简直就像是两个错落的朝代,前者豪放,后者放荡。唐朝的繁荣到了他的年代,达到了顶峰,而衰落也是自他而始。所谓物极必反。
此时,杜甫在他的《进三大礼赋表》中可怜巴巴地说道:“臣生长陛下纯朴之俗,行四十载矣。与麋鹿同群而处,浪迹於陛下丰草长林,实自弱冠之年矣。”
想想这些年杜甫是怎么混过来的,便知道此话不虚。写作一篇大赋,所花的心血不会下于如今写一部长篇小说,它不只是一种文字游戏,还需要字斟句酌,用心推敲,几千字的文章,每一字都要费尽心机。现在的网络作家们,虽然没读过几年书,但是个个却下笔如有神,动辄几十万字,甚至洋洋洒洒几百万字者,文字之泛滥,于斯为盛。反正几千个汉字摆在那里,你爱怎么玩就怎么玩,没人跟你过不去,但是在文学史上,你却连狗屁都不是。在文化商业化的时代,作家就像流水线上的民工一样辛勤地操作着,希望因此致富,但是这种机会微乎其微,其机率就像娶到一个处女或者中了lottery大彩一样。不过话说回来,作家不做民工,那么他们就得要饭了。
杜甫在《三大礼赋》之外,另有三篇赋作《封西岳赋》,《雕赋》,《天狗赋》。后两篇属于抒怀之作。当然,他最著名的还是《三大礼赋》:《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李隆基看了后,龙颜大悦,他老人家做盛世皇帝做久了,就好这一口。就像当年他欣赏李白的诗才一样,他对杜甫的文才也十分欣赏。但是杜甫并没有因此像马周碰到李世民那样,来了个咸鱼大翻身,李隆基只授了他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职给他。这参军的官有多大呢?它其实就是掌管京城兵甲器仗和门禁锁玥的小官,官阶是从八品下,略高于一般的县尉(县尉相当于县武装部部长)。你想,让一个整天念叨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摩拳擦掌地要为治理国家出谋献策的诗人去看管武器库,这显然有点荒唐。当初的李白,李隆基至少还给了他一个翰林供奉的位子呢,翰林供奉是替皇帝起草诏书的,虽是御用文人,但李白多少算是挣了点面子,在江湖上也说得过去。但是如果有相识的人问杜甫说:“子美兄,皇上授了个什么官职给你呐?”你说杜甫该怎么回答?
杜甫接到这个委任状,哭笑不得,他在长安漂泊十年,最后却只得到如此一个令人尴尬的职位,心理上肯定很不舒服,也很绝望。这就像你正等着有人请你吃饭,你垂涎着筵席上的山珍海味,口水直流,可是后来请你吃饭的人却只给你点了一碗面条一样。但是杜甫这时已经没有其他的什么出路了,即便是一碗素面,他也得吃下去。为了生计,他只好屈就了。不过,他酝酿了十年的梦想,也从此幻灭了。清贫而有梦想,是苦中作乐,没有了梦想,即意味着你连自欺欺人的机会都没有了。杜甫开始清醒了。
因为有了这么个微不足道的小官职,这年冬天,杜甫终于可以回家去过年了,虽然不能说是衣锦还乡,但总算可以给含辛茹苦了十年的糟糠之妻一个交代了。这有点像是在美国混了十年,终于拿到了一张绿卡,尽管还是IT或者PHD民工,但回家多少还说的过去了。杜甫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就是在这个时候写的。一出长安往北,一路所见让杜甫触目惊心,他没有想到自己在繁华的天子脚下蛰伏了十年,而天下早已是饿殍遍野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跟他在长安漂流时见到的繁荣景象,完全是两码事,帝国的广厦,原来都是一些豆腐渣工程。也许,没有在长安的十年辛酸漂流,他也就不会有这么刻骨铭心的体会了。而更让他悲恸的是:“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为了一个“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的梦想,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像之前的《丽人行》中“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屡切空纷纶”这种对美食的向往的诗句,此时他回味起来,一定倍感酸楚,五味杂陈。
这一年,杜甫四十五岁。这首诗应该说是杜甫创作的分水岭,从此之后,他的创作的思路,完全从《三大礼赋》浮夸矫饰的风格中脱离出来,转而对现实持着批判的眼光,锋芒毕露。他的创作个性一下子成熟了。
我很讨厌“文学评论家”们的一句经典屁话:时代不幸诗人幸。诗人之所以成为名垂千古的人物,的确就像是大浪淘沙一样。但是,又有谁知道他们所付出的难以言尽的血泪的代价与洗礼?!这些人觉得就好像是诗人沾了天下大乱的光似的。不过,倘若没有“安史之乱”后的波折,杜甫可能也就是个平庸的小官僚了,他的诗名在文学史上,顶多跟他的愤青爷爷一样,不上不下。但是渔阳鼙鼓的震天声响,给我们送来了一位伟大的诗人。从此之后,杜甫的诗句几乎是字字珠玑。他的著名的《春望》,《北征》,就是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不久写的。这不能不说是他在长安漂泊十年之后的蓄劲而发吧。
秦无衣 于 Santa Monika
12/07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秦无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