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里和梅根不甘“淡出”的挣扎
2023年的第一个周五,各媒体在兴致勃勃谈论哈里王子即将问世的新书《备选》(Spare),也译为《后备人选》。用中国人的大白话,就是“备胎”。
备胎的作用是有备无患,虽然往往是备而不用。哈里对这一角色也挺认同,可娶了媳妇后,不知怎么想的,跟奶奶说,俺俩在英国呆腻了,要露个脸出个风头,老被俺哥嫂压着,要不,您任命俺俩为大英帝国使者,去加拿大替您看着点?
奶奶一眼看透了哈里和梅根肚子里的小九九,备胎还跟哥嫂争风吃醋了,出不了风头就想去尽情享乐,还打算让王室供着。奶奶的意思是,加拿大尽管去,不过去了就是泼出去的水了,从今往后别想从家里拿一个子儿。
这可不是我瞎编的,是 Netflix 纪录片《哈里和梅根》里说的。那是一部美化两口子的纪录片,具体内容等会儿再说,先来说说哈里1月10日即将出版的新书《备选》。
据BBC报道,本书的西班牙语版提前发行,不少英国媒体从中看到一些“惊人爆料”。最惊人的是哈里被哥哥威廉推倒在地。据说是当哥的看不惯弟媳,抱怨她难相处,粗鲁、粗暴。弟兄俩为此争吵,哈里写道:“他抓住我的衣领,扯下我的项链,把我打倒在地。
”
“我倒在狗食碗上,碗在我背下裂开了,碎片刺入身上。我躺在那儿一会儿,神志不清,然后站起来叫他出去。” (摘自BBC News 中文网站)
这算什么事?弟弟被哥哥揍了,为报一箭之仇,写本书把当哥的骂一顿,出出气。不得不赞叹现代文明,报仇也那么文雅,古代可能舞剑决斗,皇族的说不定把兄弟推上断头台,现在可是动笔不动手。至于一般百姓家,哪那么多麻烦,弟弟跳起身来,把哥哥也推个大跟头,就扯平了。
其他爆料包括兄弟俩曾劝爸(查理三世)不要娶卡米拉,因为他俩怕恶毒的后妈。老爸迷上了卡米拉,不能自拔,哪会理睬这两小子?哈里对此耿耿于怀,否则也不至于在二十多年后,旧事重提。
另一更敏感的爆料是,哈里曾穿了纳粹制服去参加化妆晚会,这是他的错误,对吧?可是他却甩锅给兄嫂,说他俩看了哈哈大笑。这件事谁该负主要责任,不是一目了然吗?
其他爆料就留给各位自己去看吧。
言归正传,来介绍一下纪录片《哈里和梅根》。此片有六集,长达六小时。虽然在片名中,哈里排名在先,但梅根是这部影片的一号人物。哈里绿叶帮衬着夺目的梅根红花。精神焕发的梅根在影片一开始就说,外界常评论俺的种种不堪,现在还是让俺来说说自己的故事吧。
这部影片针对的是美国观众,影片再三提醒观众,梅根是美国人,是新时代的非裔(有点儿硬往非裔靠的意思,因她爸是白人,充其量也就是半非),代表了美国的前卫和开放。故事的呈现基本按照这一框架,努力把梅根展现为新时代的杰出非裔女性。然而,梅根在影片中又说,由于她的外貌,她从未意识到自己是有色人种。这使得一些非裔观众颇为不悦。
故事的开始是梅根的美丽能干聪明吸引了哈里,他疯狂地爱上了她,最终两人坠入爱河,喜结良缘。由于梅根代表了明亮的新时代,不久就迷倒了大英帝国前殖民地的各色民众,为大英帝国和前殖民地的交好立下了无以伦比的功劳。(基本就是这个意思,我不过总结一下)。
如此不加掩饰自吹自擂,梅根自己出面可能不太方便,台词便让给了哈里。哈里忠心耿耿为媳妇大唱赞歌。随后话锋一转,俺媳妇那阵子光艳夺目,让俺哥俺嫂黯然失色,他们受不了了,开始使坏,俺媳妇干了天大的好事,也没人报道了。不久媒体开始报道俺媳妇这不好那不好,俺媳妇哪受得了?抑郁了,还说要自杀呢。
看来梅根嫁入王室后,确实不适应,清规戒律,管头管脚,做王妃不易啊!
这大概是头一集半的主要内容,接下来的四五集冗长拖沓,细述了媒体的种种不是,尤其是王室和媒体的关系。这部自我美化的纪录片,自然不能漏掉任何对哈里和梅根有利的细节,而有利于他俩的细节本就不多。他俩一再强调,甚至夸大自己的作用,似乎只有他们才代表了新时代,王室不重用他们是错失了种族愈合、代际变革、沉闷王室重获新生的机会。
王室对媒体的态度向来是“不抱怨,不解释”。遗憾的是,这完全不是哈里和梅根的菜,他俩总在考虑如何从媒体获利,曾经是为了出名,眼下可能更多是为了换取货币。然而世上哪有只得不失的好事?两口子高估了自己的价值。
据梅根说,她尚未嫁入王室,她爸便开始向媒体透露八卦,换点零钱用用。为此,梅根跟她爸闹翻了,拒绝她爸参加婚礼,而请公公查理亲王充当老爸,走过红地毯,把自己交给哈里。她爸如此下三烂,自然引起王室成员的轻视。
梅根决定给她爸写封信,敦促他不再出卖自己。可她爸把信给了伦敦《邮报》,说要澄清对他不利的报道,《邮报》节选了几段刊登出来。为此,2019年梅根起诉《邮报》侵犯了其隐私权。在诉讼过程中,被问及是否主动联系过作家,出版两口子的传记,梅根一口否认。在被证明确有此事后,梅根又推说自己忘了。这大大降低了她的可信度。这桩官司拖了两年,最后梅根胜诉,公众人物也有保护隐私的权利。
在哈里看来,这场官司导致了梅根2020年7月的流产,因为官司给梅根带来压力,她几个星期睡不好觉。
有人觉得哈里一直没有从母亲戴安娜死亡的阴影中走出来,他把母亲的死归咎于媒体,尤其是狗仔队的疯狂拍摄,现在又把未出生孩子的死也归咎于媒体,尽管流产跟官司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观众不难意识到,两口子都需要一定的心理治疗。
影片的很大篇幅都是两口子对媒体的控诉。倘若仅仅是媒体也罢了,哈里还把他哥视为媒体同谋,怀疑他哥跟媒体勾结,封杀了对梅根的正面报道,而让丑化梅根的新闻四处泛滥。
更让两口子不能容忍的,是王室对他俩熟视无睹。说句公平话,王室也不可能人人平等,是吧?未来国王和国王备胎的待遇不可能一样。哈里回忆,婚后他俩住在肯辛顿宫。梅根耐不住了,赶紧纠正他:俺俩没住在宫殿里,只是在宫殿所在地,俺家房子非常小,天花板太低,你会撞到头。后来又忸怩补上一句,但房子很漂亮,在伦敦超级黄金地段的一个花园里。这样的抱怨恐怕难以得到任何共鸣,而显得贪心不足,无病呻吟。
但有些抱怨是有道理的,狗仔队太猖狂了,一旦得知王室成员的行踪,就像苍蝇蜂拥而来。他俩曾临湖居住,狗仔队开着船来拍摄;他俩躲到山里,四周搭起又高又密的围栏,狗仔队的无人机成天在空中徘徊。所以,皇亲国戚的日子也不好过。
然而,人生总是有得有失,特权与责任义务捆绑在一起。身为王室成员,享受种种特殊待遇,就该为王室的生存运转好好服务,而不是要挟奶奶要去加拿大,让王室买单。这两口子有点儿犯迷糊,以为“淡出”可以吓住家人,却不料奶奶不吃这一套,最后他俩把自己逼进死胡同,只得假戏真做。
离开了王室,哈里和梅根还有什么?只剩下一肚子的怨恨,他俩盘算的是,如何用他们的故事,通过纪录片,出书,接受媒体采访,去换点儿钱币。梅根当年还痛斥她爸出卖自己,如今是自卖自了。
实在说,这部纪录片让我看到梅根的迷人之处,漂亮,聪明,能说会道。可惜这些优点留下了太多刻意打造的痕迹,完美到不真实的地步,她的作用也被过分渲染了。影片做得太过火,物极必反,给人留下梅根极度自恋、喜欢玩弄手法的印象。
至于哈里,显然患了“妻管严”,他们家更像是“妇唱夫随”。而且哈里难以掩盖其不快乐,虽然影片的最后镜头是加州明媚的阳光,哈里说他失去了朋友,但获得了新目标,因为他已经“超越”了旧生活和他的故国,已经在往前走了。
若真如此,为他俩祝福,希望不再纠缠过去,既然淡出了,就脚踏实地好好过日子。可是,曾为王子,哪能甘心淡出?
观众也不傻,看透了他俩的小心思。英国媒体一项民意调查显示,自网飞的纪录片公映以来,两口子的受欢迎度急剧下降。截至去年11月底(影片公映前),在接受调查的1500名成年人中,约有45% 对哈里持有好感,29%无好感。影片上映后,今年1月初,只有30%对哈里有好感,45%无好感。至于梅根,好感度也从35%降到23%,反感度则从38%升到52%。
虽然这部影片的主要受众是美国人,而不是英国人。但即使在美国,多数人对这两口子和王室的恩怨无动于衷。美国媒体人也表示,厌倦了听哈里抱怨他的困境。哈里新书的出版,更让不少人猜测,这么做是不是因为他俩急需钱(他俩在圣塔芭芭拉买住房,花了3千3百多万美元)。为了钱,哈里和梅根会走到多低?这个问题还是留给时间去回答吧。
所有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