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人生何为?永恒话题与终极问询

人生何为?永恒话题与终极问询

博客

 

人为什么活著?怎么活著?这是一个有关终极问询的永恒话题。

“人以食为天。” 要活著,首先要吃饭。于是美食似乎成了人生第一追求。但除了食,还有性。常言“温饱思淫欲”。孟子的论敌告子早就说过:“食色性也。” 他把食欲和性欲都看作人的天性。

除了美食、美色,还有满足嗅觉的美味(气味)和满足听觉的美声。所有这些,也就是感官愉悦吧。

但这还远远不够,且看唐代的儒生怎么描述适意人生:

“士之生世,当建功树名,出将入相,列鼎而食,选声而听,使族益茂而家用肥,然后可以言其适。” (《枕中记》)

“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显而易见,在美食、美色、美声之外,又加上了儒家所推崇的的功名利禄,也許可看作精神上的追求,它体现了无数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目标。被林肯称为“美国的孔子”的拉尔夫 · 爱默生(Ralph Emerson) 有关人生目的的话似乎也很相像:“The purpose of life is not to be happy. It is to be useful, to be honorable, to be compassionate, to have it make some difference that you have lived and lived well.”

而所有这一切,都早已为道家祖师老子、庄子所鄙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一切感官愉悦和物质追求都对人无益,保持健康体魄才是正途。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在老庄眼里,功名利禄使人脱离自然之道,有害于人的身心健康,不利养生,所以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人所追求的应是摆脱俗务纠葛,调节自身而与道为一,宠辱不惊,达到永恒的心灵宁静,人生至乐。德谟克利特的幸福主义生命观似乎于此相类,主张拒绝一切无益的享乐,追求心灵的安适和宁静。

但是无论是儒家功名,还是道家宁静,在汉末、魏晋时期都惨遭唾弃。作为一种全新的思潮,“人生短促”、“生命无常” 的观念集中出现在那时的诗歌中。例如:“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人生処一世,去若朝露晞。”“人生若晨露, 天道邈悠悠。”与之紧密相连的主题是“珍视生命”、“及时行乐”: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

张翰的话更是惊世骇俗:「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晋书 · 毕卓传》中的毕卓曾对人说:“得酒满数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这种思潮当然不是凿空而来。以往学人有各种诠释,而以“人的觉醒”最为著名。但其最直接的诱因恐怕还是现实中战乱与瘟疫引起的死亡。在死亡的威胁面前,人们对理想产生怀疑,又直接回到感官享乐。十五、十六世纪西方人文主义者的生命观与此如此相近:追求肉体的快乐,享受现实的幸福,满足尘世的生活。

当然在上述人生追求之外,还有人生就是受苦、生无可恋的一派。佛教是最为著名的例子,主张与世俗剥离,摆脱轮回,向往来世的解脱。西方哲学家叔本华、海德格尔也有相似之处,认为人生即是痛苦,“此在”在世的基本状态是烦、畏、死。要得到永久的解脱,只有彻底否定生命意志。

你赞成哪一种人生观呢?

            (2-20-2021)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牟山雁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