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弑母者,该杀该留?
北大学子吴谢宇弑母案,一审判了死刑。当事人上诉,亲友呼吁刀下留人。他的命运走向,很多人会继续关注。依中国法院判决的习惯说法,案件属于情节恶劣,手段残忍,影响极坏的,一般是杀无赦,以作惩戒。
世人论及才子犯罪,总是一边谴责,一边惋惜。红楼梦中贾母对这个问题十分铁面:“男人满腹文章去做贼,难道那王法就说他是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不成?” 才子去杀人,当然一样是杀人犯。吴谢宇这个才子杀了人,且杀的是自己的母亲,若在古时,杀父弑母,大逆不道,不论原因,都是凌迟处死。如果吴谢宇最后被执行死刑,似乎也算按律量刑。
杀人偿命,古今如此。
但是,他必须死吗?他的死能彰显法律的公平和社会的公义吗?这宗案子如果在美国,可以肯定他不会被判极刑,因为从方方面面来看,这不是一个穷凶极恶作恶多端的人,杀他起不到惩戒恶者的作用,天下有意杀父弑母的人毕竟是极少数。
从一个品学皆优、被人交口称赞的天之骄子,变成一个弑母的杀人犯;杀人之后的几年,以假名姓假身份在欢乐场中混迹,这背后可以挖掘的心路,是心理学研究的绝好素材。吴谢宇在法庭上承认弑母,给出的理由是帮她解脱精神痛苦,法院认为他没有说实话,那不会是作案的真实动机。如果他确实没有说实话,是否应该给他时间和机会说出实话?
这是一个家庭悲剧,吴谢宇若最后被执行死刑,那会是一个令他身边亲友难以释怀的结局。世人眼里如此优秀的儿子,竟会有预谋地击杀深爱自己、自己也深爱着的母亲。说是为帮助母亲解脱因父亲离世而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确实不是一个说得通的作案动机。一个智商很高、成长顺利、学业优秀、才情四溢的青年,能够做出手持哑铃,击杀母亲头部令其死亡的狰狞凶恶的动作,背后究竟有什么隐情?吴谢宇有能力、有意愿写出自己的经历,为罪忏悔,也为警示他人。在他离开世界之前,何不留下这条命,让他慢慢说出背后翻越高山坠落深谷的故事,世人一定可以从中有所得益,帮助有类似问题的人避免重蹈覆辙,这比杀了他更有益于社会。法律原是让人知罪,知罪而犯罪的案子中,有不同的状况,不应遵循一刀切的杀人偿命的处理方式。这件案子,判决死刑只是令一个发生了悲剧的家庭再压上一重悲剧,而并不能让死者安息。吴母若能表达意见,她会要求儿子偿命吗?
法律不外人情,杀人何必太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