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 亲情
一去千余里,过年始得归。
母亲牵手走,小妹乐如飞。
史维华从县城坐车到了榴集,下车后又走了六里多,才回到家中,此时已经是吃晚饭时候了。
两个妹妹听说哥哥回来了,一齐跑出大门迎接。一见面就大叫:“哥哥,哥哥,你回来了,想死我们了。”
一边叫,一边接下哥哥的包裹。
母亲听说儿子回来了,也连忙走出门来,一把抓住儿子的手不放,连声说:“饿了吧,冻坏了吧,快进屋,暖暖身,做饭吃。”
维华坐下以后便问:“妈,爸爸还未回来啊?”
母亲说:“你爸忙得很,到处跑,屁股不沾板凳,每天晚饭后才能回到家。”
“年纪大了,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拼命干了。”维华说,他知道父亲干起工作就不知道休息。
“我也说了,他不听,还说小车不倒只管推。这么大岁数了,小车坏了,修都不好修。”母亲说。
维华说:“父亲明年就到退休年龄了,车要到站了,该悠着点了。”
“是啊,我也这么说了,车到站了,该卸货了,好好歇歇吧。他说,趁到站之前,抓紧多干一点,把事情干好干完。你说事情有干完的时候吗?这种人,死心眼,直脾气,看来一辈子都交给共产党了。”母亲话中有怨,怨中又有赞扬。
小妹说:“妈,你不要唠叨了,让哥哥休息一会吃晚饭。”
“你看,年纪大了,脑子不行了。不是四丫头提醒,我差一点忘了。三姐,你把坛子里鸡蛋拿几个出来,给你大哥炒个菜。”母亲吩咐说。
维华一听忙说:“三妹,不要去。妈,你把我当作客人了,自家小孩,有什么吃什么。”
“哥,妈三个月前就把鸡蛋攒下来了,留你回来吃哩!”四妹秀华说。
维华说:“妈,家乡生活这么艰难,小鸡下几个蛋,还不舍得吃,何苦啊!你放心,我在学校吃得比你们好。不要炒鸡蛋了,等爸爸回来,明天一起吃。今天,你们先尝尝我带回来的苏州糕点。”
说着维华便从包裹里取出一包“稻香村”制作的“小桃酥”。纸包一打开,便散发出一股香甜的味道。四妹低头一看,只见眼前黄黄的,圆圆的,薄薄的,香香的芝麻小饼。长十来岁了,她从未见过这样精致的糕点。她站在那里,呆呆地欣赏着,不敢伸手。维华见了,先拿一块给母亲,又拿两块给四妹三妹,催她们尝尝。
母亲说:“等你爸回来吃吧!”
维华说:“妈,你们先吃,这里还多着呢!”说着,他用手拍拍提包。
母亲对两个闺女说:“你们快吃吧!这是你哥从苏州带回来的。”
听母亲发话,两个小妹才一人咬了一口,四妹还特地放在鼻子下闻了一下。母亲咬了一口,又递给儿子说:“你吃吧,我不饿。”
维华说:“妈,这又不撑肚子,你吃了吧!”
看到这里,他心里酸酸的,在这穷乡僻壤里,孩子们看不到外面世界。就拿母亲说吧,年过六十了,连三十里外县城都未到过。只知干活,不知享受,有一口好吃的,也省着给孩子们,完全忘记了自己。
晚饭后,家里点着煤油灯,一家几口围着说话。
母亲问:“苏州天气比我们这里冷吗?一条被子行不行?”
“苏州比我们这里暖,一条被子足够了。就是雨水多,潮气大。”维华回答。
母亲又关心地问:“衣服脏了,被子脏了,怎么办?”
“自己洗,自己缝。”维华回答。
母亲说:“缝被子是件难事,你不能请班上女同学帮帮忙吗?”
维华说:“不需要,女同学也不比我们手巧,也有不会缝被子的。”
“梁山伯和祝英台在苏州读书时,梁山伯替祝英台摸鱼,祝英台替梁山伯洗衣服。”母亲讲起故事来了。
三妹说:“妈,你讲错了。梁山伯和祝英台是在杭州上学的,不是在苏州。”
“不对,就是在苏州。说不定,他们也是在你大哥那个学校读书的。”母亲坚持自己的说法。
三妹说:“妈,你绝对记错了,不信你去问二大娘。”
维华知道,二大娘最喜欢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了,有时还会唱两段呢。不过,他现在已经知道母亲提这个故事,大概是什么意思了。然而他不想纠正,随三妹和母亲怎么争去吧!
母亲谈古事,言外有弦音。
儿子不参与,低头暗沉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