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方密约
关于三方密约
今天的文章是抗日战争系列文章的最后一篇,欢迎大家拍砖,理解大家的沉默。
1942年,全面抗战开始的第五年,延安政府驻南京“特命全权大使”潘汉年代表延安与日汪达成秘密条约,三方停战。对于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历来就有很多人表示怀疑,也有人想嫁祸于人,拿潘汉年当替罪羊使用。五十年代时,这个三方密约之事就已露出水面,据说这就是潘汉年被销声匿迹的根本原因。
1955年潘汉年承担的罪名之一是:"不经中央批准,擅自会见汪精卫,与日汪签约"。这个罪名本身就承认,三方密约是存在的,但那只是潘汉年的个人行为,不是延安政府的决定。1982年8月23日,中共中央正式发出了《关于为潘汉年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的通知》,郑重宣布:“潘汉年是忠诚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那么还能说他的这一行为不代表延安政府,仅是他个人的行为吗?潘汉年是个小人物,区区“驻外大使”,他根本没有能力指挥五十万八路军,根本没有能力指挥延安政府。
三方密约之事实在见不得人,如今与此事相关的所有有关人员都已灰飞烟灭,使得事实真相很难查证,也使得国人很难相信。其实我觉得大家不妨采取下述三种态度之一:
其一:既不相信,也不不相信,知道这件事情就是了。以后如果有机会看到类似的文章时,多留一点神罢了。
其二:以"潘汉年"为关键字,在互联网上搜寻一下,(请不要用百度,免生麻烦。百度早已把有关文章删除掉了)。每一篇文章下面都有一些相关链接,层层链接下去,就会出现成百上千的相关文章,甚至包括日本国家档案都可查到。认真研究,有助明白真相。
其三:不要下那么大的功夫,只要对公开发表的文章做一些分析就够了。听其言观其行,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都重要。
1937年,国共二次合作,红军被改编为八路军,东渡黄河,接受阎锡山的指挥,奉命进军华北敌占区,抗击日军。然而1940年8月至12月,前方司令彭德怀发动了百团大战,战功卓著,却受到了严厉的指责:“不经批准擅自打击日军,暴露我军力量”。这一指责当时就受到人们的质疑:抗战中“我军力量”已不是秘密,何谈“暴露”?不“暴露我军力量”,何谈“打击日军”?这个指责究竟是要抗日还是不要抗日?
1941年初,日军从湖北湖南前线调回二十万大军,对华北根据地进行了极为残忍的“铁壁合围”,使八路军根据地遭到很大的损失。1942年,日军却中途停止了围剿,将大军调回长江沿线,至1945年4月,先后攻占了湖北、湖南、广西和云南一部。
1942年至1945年,华北一带恢复平静,八路军发展到了120万人,与日军犬牙交错,三年多的时间没有大的军事冲突发生。
请思考:1942年日军为什么停止了铁壁合围,使得兵家必争的华北却无战事?潘汉年个人有能力做这些事情吗?这个历史事实本身证明了什么?证人可以被灭口,证据可以被销毁,但历史事实却不可能被磨灭。
必须声明一下,我是尝试在做历史研究,仅仅试图提出问题、弄清历史真相,别无它求。历史研究通常只关注那些负面的、有待澄清的事情,已被定论、公认的事情反而少下笔墨,觉得口味不适的看官不必劳神拍砖。
(张又普初稿于2014年01月11日)
后记:日汪共三方秘约之事,相关的中国人早都被杀光,全都是日本学者披露了此事。例如,日本人岩井英一写的《回想的上海》一书就详细讲述了三方密约,共同打击抗日国军的事情。我手里有一份该书的介绍(毛泽东勾结日军.mp4),感兴趣的人请给我发电邮"[email protected]",我可以用电邮这份mp4文件发给你。
网友反馈:
中国共产党1937年洛川會議,會中討論到自身於抗戰如何定位,許多人熟知的「一分抗日、二分應付、七分發展」的中共抗日方針(七二一方針)便是出自此會。
在中国抗战最紧要的1942年到1945年,你看中国共产党在干什么?全体高级领导人集中在延安,整党整风,确立毛泽东的绝对权威。你要有丝毫的话怀疑,那你就是特务反对派。
本文附有1份插图,还有简体字和正体字两种版本,如果想要图文并茂的pdf版,请电邮"[email protected]"。
资料链接:
百团大战:https://baike.baidu.com/item/百团大战/13411?fr=aladdin
铁壁合围:https://baike.baidu.com/item/反铁壁合围/1643975?fr=aladdin
岩井英一:https://baike.baidu.com/item/岩井英一/390663?fr=aladdin
回想的上海: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39878410/
阎锡山:https://baike.baidu.com/item/阎锡山/291316?fr=aladdin
彭德怀:https://baike.baidu.com/item/彭德怀/116102?fr=aladdin
关于为潘汉年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的通知:http://news.sohu.com/20110615/n310273915.shtml
洛川会议:https://zh.wikipedia.org/wiki/洛川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