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私人诊所
国人在美国能拿到MD行医执照可谓千辛万苦,必须智力超常不说,还得吃得苦中苦,家庭不能顾全,孩子不能陪伴,只能埋头苦读,十年八年锲而不舍,最终还不能保证拿到执照,因而在美国见到华人医生应该多加尊敬才是。
拿到执照既可以就职于医院,合作诊所,假以时日还可以单立门户独自营业。当然,刚刚拿到执照基本上没人敢于立即挑牌单干。你看啊,拿到证以后,身上已经是负债累累,身心疲惫,马上去挑战一个陌生的经营,需要钱,需要摸索,另外还有一家人等着吃饭。多数人对外面的行情两眼一抹黑,自己赤手空拳瞎比划能干什么,还是先找到一份医院,跟着别人干,手里每月都有稳拿的工资,风险较小。
丈夫是马丁公司科学家,在费城东面跨河的新泽西一个镇上工作,江小丹医生寻找第一份工作的首选自然是在靠近丈夫工作的地方。
美国有五千六百多家医院,种类繁多,她家附近可选的却不多,只有这家以镇子名字命名的百年老字号医院还不错。内科专业既可以做门诊又可以做病房,行业内看工资不高。初来乍到的,排夜班多一些,对于一个刚刚拿到执照的医生来说正常,谁不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呢。
江小丹三十岁,也该生儿育女了。既然在医院立了足,事业家庭两不误才是。夫妻俩像其他在此地落根的中国人一样,找到工作,拿到聘书,大差不离的,立即上班。学医花费颇大,如果是美国人的话,以后得工作十几年才能还清债务。然而,八十年代从中国大陆来的学生都是穷光蛋,必须有各种补助例如奖学金,助学金之类的基金来源,甚至课余打工,才能生存下来。有的家庭好一点,配偶先工作了,可以拿出一点钱,让一方先读完书,自己再读,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她们夫妻俩挺会安排生活,拿到工资立即贷款,买了一栋四卧,三浴的独栋楼。根据二人计划,无论男孩女孩,只生两个,于是就有了两个闺女,其间请来姥姥,外公帮忙。汽车也买两辆崭新的日本尼桑SUV,由此看来两个人的美国梦不大也不小,都实现了。
时光荏苒,一晃十年,江小丹终于得以喘息,现在是时候把心心念念的私人诊所付诸于行动。行医经验有了,家庭生活稳定,街坊邻居关系相处很好。小区里有一大帮子从大陆来的各种专业人才家庭,如果加上通过媒体广告报纸宣传,大概能吸引上百人家。刚开始知名度低并不指望很多人,还是上班为主,只能利用公休和下班以后的时间才可以做兼职。
家里的一楼面积大,有餐厅,客厅,家庭房,一般来说客厅利用率相对较低,就是它了。在外面租房拉开架式,没有必要。用四叶屏风把客厅与家庭房隔开,摆上办公桌,加一个敞开式柜子摆放病例夹子就可以开张了。先用电子邮件通知朋友,欢迎开业之际来访,问询。倒也热闹,那些常常走动的女人们纷纷带着老人前来。客套一番,撸起胳膊先测血压,听心脏,问询病史,建立个人档案,初步检查完毕,便建议下一个步骤。她的门诊做不了大事,可是有个头疼脑热的,还是能立即诊断出个大概,不会耽误事,通过长久地跟踪,对病人的身体状况以及可能走向都能有个清晰的认知。
收费方面她遇到了烦恼,对于正在工作的人,公司里基本提供医疗保险,包括孩子,他们原来都有家庭医生,一时没有想好要不要转过来。从大陆来的老人在美国没有医保,到这儿来是好的,可是也不愿意拿出真金白银付费,心里的价位低到自己都不好意思开口的地步,子女们心想这些老人身体好着呢,有点头疼脑热吃颗发烧药也就压住了,再大病就立即回国,那儿他们有公费医疗。
万事开头难,江小丹就这样磕磕碰碰地干了几年,慢慢积累了一点儿人脉,手头上有了几十个固定病员。再在家里终究嫌多,不是办法,终于在街面写字楼租了一个门面,正式挂牌营业。此处生意反倒大大增加,不仅是原来的老街坊,现在连镇子上的老住户也纷至沓来,常常坐满候诊室,发展迅速,始料不及。病员滚雪球一般,由几十人到几百人,她的柜子也增加两三个,业务实在太忙,算计一下就招来一个医生合伙,互相看守门面,保证一个星期始终保持开门营业状态。自己开业当然牵扯到人员管理,店面打理,账单收钱,各家保险公司的规章制度,写病例,填各种表格,这些杂七杂八的事情很费时间,也是每一家诊所的同一烦恼。表面上看,医生们只能在每个病人身上花几分钟,实际上确实够了,她们诊断病人如果发现大毛病,会立即转给专科医生诊所深入检查,治疗。
她感觉欣慰,虽然累,但是心里畅快,每天有很多事情做,人活得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