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朱批《毛批三国》 第三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朱批《毛批三国》 第三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博客

第三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总批:天子者日也(是狗日的“日”么?)。日而借光于萤火,不成其为日矣(毛宗岗所处的时代,跟欧洲启蒙运动差不多,但是对于政治学的理论深度,却是差之天壤;那边在讨论契约和法律了,这边依旧还是天子圣明。这可能也是两个世界走势不同的开始吧。)。后人以孔明在蜀,耿耿如长庚之照一方。夫长庚(长庚星是行星,并不会自己发光的个常识,老毛此时懂么?已经跨入18世纪了,却还没搞清楚长庚星是行星还是恒星的问题。),则固胜于萤光百倍也。(孔明在蜀这些年,到底是给蜀地民众带去了好日子还是歹日子?连年北伐,难道是蜀地民众一致的心愿?为支撑战争,民众所承担的赋税之苦,要不要算作他的功绩?)

  李肃说吕布一段文字,花团锦簇。凡劝人背叛、劝人弒逆,是最难启齿之事(觉得难启齿,是因为说者自己觉得那是不齿之事,说明心里还有点礼义廉耻;但是只要自己先用高大上的理论和主义等等把自己洗脑,譬如以要解放劳苦大众、拯救全人类之类的思想先武装自己的头脑,然后再去游说,那就一定不会觉得难启齿,相反,会更加地理直气壮。);今偏不说出,偏要教他自说,妙不可言。(传销术的要义,就在于对人性的洞察。)

  奸在君侧者,除之贵密、贵速(为什么君侧会有奸?每日都清洁过滤的游泳池里会不会滋生蚊蝇?是否可以讨论一下,连“君”一起除的可能性?))。董卓上表以暴其威,是不密也。顿兵以观其变,是不速也。何进不知当密,卓则知之,而故为不密;何进不知当速,卓则知之,而故为不速:其意以为如是而何进必死,内乱必作,夫然后乘衅入朝,可以惟我所欲为耳(像罗贯中、毛宗岗这样的,理解到权谋这个层级,也就到他们的天花板了。速和密,都是为了夺取控制权,但是夺取控制权后要做些什么呢?---钱都是我的,地都是我的,女人都是我的,再开启新一轮的兴亡更替。除坏人贵在密、速,那除一个好人需不需要呢?)。此皆出李儒之谋,儒亦智矣。乃劝卓收吕布为腹心,又何愚而失于计也!杀一义父,拜一义父,为其父者,不亦危乎?卓不疑布,布亦不虑卓之疑己,无谋之人,固不足怪。儒自以为智,而虑不及此,哀哉!(李儒之哀,是在于独裁者大权独揽之后一定不听人劝,而他既无力扭转,却又不愿背叛,结果是只要有一次失算,就只能跟着一起覆灭,当他仰天长叹“吾等皆死于妇人之手矣”之时,狠狠心去暗中结盟王允,或许还能在事后获取褒赞。)

  玄德结两异姓之弟,而得其死力;丁原结一异姓之子,而受其摧残。其故何也?一则择弟而弟,弟其所当弟;一则不择子而子,子其所不当子故也。观吕布,益服关、张之笃义;观丁原,益叹玄德之知人。(这批语,真是让人呵呵,说到底还是“人有贤与不肖”这样的圣人之论,但每个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是如何养成的?所谓的“义”,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环境所致?刘备能让关张为其出死力,难道不是因为他擅于御人么?丁原被杀,或许就是因为他平时的思想灌输不够,没能让吕布为实现共产主义而死心塌地奉献终身。)

  且说曹操当日对何进曰:“宦官之祸,古今皆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若欲治罪,当除元恶,但付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料其必败也。”【夹批:所见大胜本初。两人优劣俱在于此。(书至此处,已多次暗暗铺垫曹、袁二人之见识气度了。)何进怒曰:“孟德亦怀私意耶?”操退曰:“乱天下者,必进也。(这句话就显得见识浅了,这天下难道在何进之前是很太平的么?还是那句话,即使没有何进,也会有张进、李进,差别只是情节不同而矣。)”进乃暗差使命,密诏星夜往各镇去。

  却说前将军鳌乡侯西凉刺史董卓,先为破黄巾无功,朝议将治其罪,因贿赂十常侍幸免,【夹批:贿赂十常侍之人,安能杀十常侍?(怎么就不能,只要利益足够诱惑,连养育自己的亲爹都下得了手。老毛也算是熟读典籍的,难道二十三史里这种事还少吗?)后又约托朝贵迁他显官(像董卓这样的货色,才能在这种体制中混得开。),统西州大军二十万(从破黄巾无功到统西州二十万大军间隔有几年?这二十万大军在董卓之前是由谁统领的?还是董卓亲手建立了这支大军?这二十万听不听朝廷调度?),常有不臣之心。是时得诏大喜,点起军马,陆续便行。使其婿中郎将牛辅守住陕西,自己却带李傕、郭汜、张济、樊稠等,提兵望洛阳进发。卓婿谋士李儒曰:“今虽奉诏,中间多有暗昧。何不差人上表,名正言顺,大事可图。”【夹批:何进暗发密诏,李儒乃欲显上表章,明明要激成内乱。(各为其利而矣。)卓大喜,遂上表。其略曰:

  窃闻天下所以乱逆不止者,皆由黄门常侍张让等侮慢天常之故。臣闻扬汤止沸,不如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养毒。臣敢鸣钟鼓,入洛阳,请除让等。社稷幸甚!天下幸甚!

  何进得表,出示大臣(何进发了很多密诏,为何就来了董卓一人?难道外镇诸侯之中,董卓的实力最强?)。侍御史郑泰谏曰:“董卓乃豺狼也,引入京城,必食人矣。”【夹批:欲去狐鼠,乃召豺狼。确论。】进曰:“汝多疑,不足谋大事。”卢植亦谏曰:“植素知董卓,为人面善心狠。一入禁庭,必生祸患,不如止之勿来,免致生乱。(卢植等人,不也是曾经带兵剿匪的好手么?当初破黄巾时,董卓用兵那么草包,还怕他什么?罗贯中是不是在瞎扯?)”进不听,郑泰、卢植皆弃官而去。朝廷大臣去者大半(这些人是觉得大乱将至,要去避祸了么?既然都预见到可能的未来,为什么不联合起来好好谋划以应对?这大概就是宏大叙事不能顾及之细节吧,但也就是这些细节,可以推知那宏大叙事,大部分是在瞎扯。)。进使人迎董卓于渑池,卓按兵不动。【夹批:先上表以示威,复按兵以观变,皆李儒之谋也。(用“非圣诏不敢擅入京畿”不是也解释的通么?)

  张让等知外兵到(这帮阉人的信息意识真的好强。),共议曰:“此何进之谋也。我等不先下手,皆灭族矣!”乃先伏刀斧手五十人于长乐宫嘉德门内,入告何太后曰:“今大将军矫诏召外兵至京师,欲灭臣等,望娘娘垂怜赐救!”太后曰:“汝等可诣大将军府谢罪。”让曰:“若到相府,骨肉齑粉矣。望娘娘宣大将军入宫,谕止之,如其不从,臣等只就娘娘前请死。”太后乃降诏宣进。【夹批:妇人误事如此。(又是妇人的错。那是谁给了妇人犯错的机会呢?)进得诏便行,主簿陈琳谏曰:“太后此诏,必是十常侍之谋,切不可去。去必有祸。”【夹批:智哉陈琳。】进曰:“太后诏我,有何祸事?”袁绍曰:“今谋已泄,事已露,将军尚欲入宫耶?”曹操曰:“先召十常侍出,然后可入。”【夹批:真应变之策。】进笑曰:“此小儿之见也。【夹批:好个大人。】吾掌天下之权,十常侍敢待如何!”绍曰:“公必欲去,我等引甲士护从,以防不测。(何进这么蠢,为何曹操、袁绍诸人还这么死心辅佐?这小说与史料实在相去甚远。)”于是袁绍、曹操各选精兵五百,命袁绍之弟袁术领之。袁术全身披挂,引兵布列青琐门外,绍与操带剑护送何进至长乐宫前。黄门传懿旨云:“太后特宣大将军,余人不许辄入。”将袁绍、曹操等都阻住宫门外(对这种情况,难道事先商议时没考虑到吗?既然都觉得入宫不安全,也带了兵来保护了,到此处却又被一道懿旨给挡住了,危险在宫里,保护的兵不让进攻,那带来何用?老罗你写的时候不考虑考虑的么?)。何进昂然直入。【夹批:可谓大将军八面威风。】至嘉德殿门,张让、段珪迎出,左右围住,进大惊。让厉声责进曰:“董后何罪,妄以鸩死?国母丧葬,托疾不出!汝本屠沽小辈,我等荐之天子,以致荣贵。不思报效,欲相谋害(这与之前何太后所说也是吻合的,看来史料上说何进及其妹的上位,张让等是出了力的。所以现在要杀他们,是忘恩了。)。汝言我等甚浊,其清者是谁?”【夹批:〈左传〉曰:“惟无瑕者可以戮人。(这跟《圣经》里宣讲的也有点类似,不过按这标准,人类历史就得完全重写了。)”何进谋杀董后,其罪亦与十常侍等。】进慌急欲寻出路,【夹批:至此而欲寻出路,真小儿之见也。】宫门尽闭,伏甲齐出,将何进砍为两段。后人有诗叹之曰:

  汉室倾危天数终,无谋何进作三公。几番不听忠臣谏,难免宫中受剑锋。

  让等既杀何进,袁绍久不见进出,乃于宫门外大叫曰:“请将军上车!(宫有多大?)”让等将何进首级从墙上掷出,【夹批:身不能上车而行,头乃得逾墙而出,还算逃得一半。】宣谕曰:“何进谋反,已伏诛矣!其余胁从,尽皆赦宥。(这对应之策也太弱智了,不能再搬出太后和小皇帝来自保么?)”袁绍厉声大叫:“阉官谋杀大臣!诛恶党者前来助战!”何进部将吴匡便于青琐门外放起火来。袁术引兵突入宫庭,但见阉官,不论大小,尽皆杀之。【夹批:势必至此。然则又何必召外兵耶?(说得是啊,早知如此,给何进找个替身,让替身进宫,被杀,然后以此为借口,率兵冲进去把宦官杀了不就可以了么?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然后投入大成本平息复杂的事,而后功彪史册,这套路至今仍在用。)袁绍、曹操,斩关入内。赵忠、程旷、夏恽、郭胜四个,被赶至翠花楼前,剁为肉泥。宫中火焰冲天。张让、段珪、曹节、侯览将太后及太子并陈留王劫去内省,从后道走北宫。时卢植弃官未去,见宫中事变,擐甲持戈,立于阁下(是就他一个人么?这种补叙的文字,实在有点牵强。)。遥见段珪拥逼何后过来,植大呼曰:“段珪逆贼,安敢劫太后!”段珪回身便走。太后从窗中跳出,植急救得免。【夹批:国舅逾墙,止剩一头;太后跳窗,得保全身:犹幸矣。】吴匡杀入内庭,见何苗亦提剑出(为什么何苗也在内廷?)。匡大呼曰:“何苗同谋害兄,当共杀之!”众人俱曰:“愿斩谋兄之贼!”苗欲走,四面围定,砍为齑粉。绍复令军士分头来杀十常侍家属,不分大小尽皆诛绝,多有无须者误被杀死(这句大有谐谑之意。)【夹批:此时胡子大得便宜。】曹操一面救灭宫中之火(杀人则一定放火,官、盗是一样的思维。),请何太后权摄大事,遣兵追袭张让等,寻觅少帝。【夹批:孟德举动毕竟不同。】

  且说张让、段珪劫拥少帝及陈留王,冒烟突火,连夜奔走。至北邙山,约二更时分,后面喊声大举,人马赶至。当前河南中部掾吏闵贡,大呼“逆贼休走!”张让见事急,遂投河而死(这张让之死写得也太过强扭了,粗。张让等人在谋诛何进时,也没想到这样得结果么?罗贯中若只想表清这段故事,大可以写:何进谋诛十常侍,事不密反被杀,诸宦官亦死于乱军。想要写又无法详尽展开时,最容易有各种细节纰漏。)。帝与陈留王未知虚实,不敢高声,伏于河边乱草之内。军马四散去赶,不知帝之所在。帝与王伏至四更,露水又下,腹中饥馁,相抱而哭(十岁左右的小孩子,想想也觉可怜,只因为这身份,要受此等苦。)。又怕人知觉,吞声草莽之中。【夹批:寇则伏莽,帝亦伏莽,为之一叹。(寇与帝,也只是坐的地方不同,祸害的人数不同而矣。)陈留王曰:“此间不可久恋,须别寻活路。”于是二人以衣相结,爬上岸边。满地荆棘,黑暗之中不见行路。正无奈何,忽有流萤千百成群,光芒照耀,只在帝前飞转。【夹批:炎刘之势,昔如日月,今为萤光,火德衰矣。(好批)陈留王曰:“此天助我兄弟也!”遂随萤火而行,渐渐见路。行至五更,足痛不能行,山冈边见一草堆,帝与王卧于草堆之中。【夹批:竟为草头皇帝矣。】草堆前面是一所庄院。庄主是夜梦两红日坠于庄后,【夹批:两红日正应陈留亦为帝之兆。(总不忘见缝插针地搞一下玄幻。)惊觉,披衣出户。四下观望,见庄后草堆上红光冲天(冲天的红光,在黑夜里是不是几十里外都看得见呢?那些寻找皇帝的人就没看到?),然则萤光相随,【夹批:直以光引光耳。】慌忙往视,却是二人卧于草畔。庄主问曰:“二少年谁家之子?”帝不敢应。陈留王指帝曰:“此是当今皇帝,遭十常侍之乱,逃难到此。吾乃皇弟陈留王也。(如果碰到的是十常侍的人,或者其他歹人,那不危险么?)”庄主大惊,再拜曰:“臣先朝司徒崔烈之弟崔毅也。因见十常侍卖官嫉贤,故隐于此。(一切责任全在十常侍。当然也得感谢科技不发达,对朝廷不满还可以找个地方隐居。)【夹批:崔烈此弟颇胜于兄。】遂扶帝入庄,跪进酒食。

  却说闵贡赶上段珪,拿住问:“天子何在?”珪言:“已在半路相失,不知何往。”贡遂杀段珪,悬头于马项下,分兵四散寻觅,自己却独乘一马随路追寻。偶至崔毅庄(无巧不成书。),毅见首级,问之,贡说详细。崔毅引贡见帝。君臣痛哭(君哭可以理解,这臣为什么要痛哭?)。贡曰:“国不可一日无君(若一日无君会发生什么?),请陛下还都。”崔毅庄上止有瘦马一匹,备与帝乘。贡与陈留王共乘一马,【夹批:帝曰万乘,王曰千乘,大夫亦曰百乘。今一帝、一王、一臣,止共骑得二马,可叹。(两个孩子、一个大人,骑两匹马,马儿们表示可以负担得起的,有什么可叹的。是排场生出了身份,还是身份生出了排场?没了排场的身份不应该是最真实的身份么?)离庄而行。不到三里,司徒王允、太尉杨彪、左军校尉淳于琼、右军校尉赵萌、后军校尉鲍信、中军校尉袁绍,一行人众,接着车驾。君臣皆哭(又要哭,这些臣可真会来戏。)。先使人将段珪首级往京师号令(张让的头呢,不找么?),另换好马,与帝及陈留王骑坐。【细。】簇帝还京。先是洛阳小儿谣曰:“帝非帝,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百)邙。”至此果应其谶(谣言是遥遥领先的预言的早期版本,儿遥也是谣。)【夹批:后来帝癈为王,王反为帝,所谓“帝非帝,王非王”耶。此时只应得末一句,那知后来却应在首二句耶。】车驾行不到数里,忽见旌旗蔽日,尘土遮天,一枝人马到来,百官失色,帝亦大惊。袁绍骤马出问:“何人?”绣旗影里,一将飞出,厉声问:“天子何在?”【夹批:不答袁绍,竟问天子,气质便来得不好。(只重天子,不重凡夫,是不是也可以说得通?再说,他现在有资本在手啊,数千年不是一直这个传统么,看谁的拳头打。)帝战栗不能言。陈留王勒马向前,叱曰:“来者何人?”卓曰:“西凉刺史董卓也。”【夹批:董卓至此时始来,皆李儒之计也。】陈留王曰:“汝来保驾耶?汝来劫驾耶?”卓应曰:“特来保驾。”陈留王曰:“既来保驾,天子在此,何不下马!”卓大惊,慌忙下马,拜于道左。陈留王以言抚慰董卓,自初至终,并无失语。【夹批:献帝此时,颇强人意,何后来倦惫之甚也?(此时是书中情节需要,后来倦惫也是情节需要。此时面对的是草包董卓,后来面对的是英雄曹操,)卓暗奇之,已怀废立之意。是日还宫,见何太后,俱各痛哭。检点宫中,不见了传国玉玺。(国祚将终。)【夹批:为后文孙坚得玺伏线。】

  董卓屯兵城外,每日带铁甲马军入城(董卓在外时,是否有人能辖制他?),横行街市,百姓惶惶不安。卓出入宫庭,略无忌惮。后军校尉鲍信来见袁绍,言:“董卓必有异心,可速除之。”【夹批:若欲除之,不如勿召。既已召之,欲除则难矣。】绍曰:“朝廷新定,未可轻动。(召董卓是袁绍的主意,难不成现在自己打脸么?)”鲍信见王允,亦言其事。允曰:“且容商议。(王允或许跟袁绍的心思不一样,他看到了何进因事不密而导致的身首异处的下场,且他没有自己的兵,如果妄言妄动,太容易被人收拾。)”信自引本部军兵(这鲍信有自己的兵马,将来也是一镇诸侯,真有心除董卓,难道就不能自己细细谋划么?),投泰山去了。董卓招诱何进兄弟部下之兵(怎么样招诱的?当兵的,只要兵饷给足,跟谁不一样?),尽归掌握,私谓李儒曰:“吾欲废帝立陈留王,何如?”【夹批:不过欲借废立以张威,非真有爱于陈留也。(废话,真对君上有爱的有几人?还不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李儒曰:“今朝廷无主,不就此时行事,迟则有变矣。(这一句讲得好,凡事时机很重要。)来日于温明园中,召集百官,谕以废立,有不从者斩之。则威权之行,正在今日。”卓喜。

  次日,大排筵会,遍请公卿。公卿皆惧董卓(那些自己手下有兵的也怕他么?),谁敢不到?卓待百官到了,然后徐徐到园门下马(重要人物最后到场,这风气也延续至今。)【夹批:妆模做样,可恶可恶。】带剑入席。酒行数巡,卓教停酒止乐,乃厉声曰:“吾有一言,众官静听。”众皆侧耳。卓曰:“天子为万民之主,无威仪不可以奉宗庙社稷。今上懦弱,不若陈留王聪明好学,可承大位。吾欲废帝立陈留王,诸大臣以为何如?”【夹批:鸣钟鼓入洛阳,不是来杀十常侍,特来癈皇帝耳。】诸官听罢,不敢出声(所谓“诸官”,此时都是摆设。凡行政之事,若有完备之制度,则“诸官”都可废止,只留办事员即可。在不远的将来,AI基本可以完全替代行政人员。)。座上一人推案直出,立于筵前,大呼:“不可!不可!汝是何人,敢发大语?天子乃先帝嫡子,初无过失,何得妄议废立!汝欲为篡逆耶?”【夹批:此时此人不可少。】卓视之,乃荆州刺史丁原也(此时的荆州是不是归丁原管辖?刘表是什么时候任荆州刺史的?史料所载,丁原为并州刺史,这是作者笔误还是后世传差了?)。卓怒叱曰:“顺我者生,逆我者死!(简单粗暴的行事风格,对顺民最管用。)”遂掣佩剑,欲斩丁原。时李儒见丁原背后一人,生得器宇轩昂,威风凛凛,手执方天画戟,怒目而视。【夹批:先从李儒眼中虚画一吕布。○此处先写戟。】李儒急进曰:“今日饮宴之处,不可谈国政,来日向都堂公论未迟。”众人皆劝,丁原上马而去。卓问百官曰:“吾所言,合公道否?”卢植曰:“明公差矣。昔太甲不明,伊尹放之于桐宫。昌邑王登位方二十七日,造恶三千余条,故霍光告太庙而废之。今上虽幼,聪明仁智,并无分毫过失。公乃外郡刺史,素未参与国政,又无伊、霍之大才,何可强主废立之事?圣人云:‘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夹批:正论侃侃,不愧为玄德之师。(卢植所说的,基本都是传说故事。)卓大怒,拔剑向前,欲杀植(当日披甲执戈立于宫门,就这么好杀?)。侍中蔡邕、议郎彭伯谏曰:“卢尚书海内人望,今先害之,恐天下震怖。”卓乃止。司徒王允曰:“废立之事,不可酒后相商,另日再议。”【夹批:王允此时,胸中已有成算。(以何见得?吕布都还没成董卓义子呢,王允就在盘算用美人计了?)于是百官皆散。

  卓按剑立于园门,忽见一人跃马持戟,于园门外往来驰骤。【夹批:又从董卓眼中虚画一吕布。】卓问李儒:“此何人也?”儒曰:“此丁原义儿,姓吕,名布,字奉先者也。【夹批:在李儒口中,方实叙出吕布姓名。(情节需要,不愿再多造一个人出来,就省事点,托李儒之口道出了。)主公且须避之!”【夹批:添此一句,张皇之极。】卓乃入园潜避。次日,人报丁原引军城外搦战。卓怒,引军同李儒出迎。两阵对圆,只见吕布顶束发金冠,披百花战袍,擐唐猊铠甲,系狮蛮宝带,纵马挺戟,随丁建阳出到阵前。【夹批:又双从董卓、李儒眼中实写一吕布。○看他先写状貌,次写姓名,次写妆束;先写戟,次写马,次写冠带袍甲:都作三层出落,妙。(说书的套路而矣,俗称开脸。)建阳指卓骂曰:“国家不幸,阉官弄权,以致万民涂炭(又来了,一切责任都在阉官。)。尔无尺寸之功,焉敢妄言废立,欲乱朝廷!”董卓未及回言,吕布飞马直杀过来。董卓慌走,建阳率军掩杀。卓兵大败,退三十余里下寨(前面说“丁原在城外搦战”,那董卓就是在城内,为什么到这里,董卓会“退三十余里”呢?他不应该退回城去么?退三十里是退到哪里去了?那丁原为何不趁势进城?合理的解释应该是两人的军马都在京城外,所以如周星驰《鹿鼎记》里的台词:二十万大军又不能时时带在身边,要想除掉董卓,机会还是有的。至于为什么小说要写得董卓势大滔天,无人敢动,也只是故事情节需要。但是这其中,又不免产生出来很多细节不周密无逻辑甚至粗陋的地方来,因为把史实改得过多了。),聚众商议。卓曰:“吾观吕布非常人也。吾若得此人,何虑天下哉!(可惜,得了此人也没得天下。)”帐前一人出曰:“主公勿忧。某与吕布同乡,知其勇而无谋,见利忘义。【夹批:二语说尽奉先。】某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吕布拱手来降,可乎?”卓大喜,观其人,乃虎贲中郎将李肃也(看来董卓平日对部下是挺不错的,所以关键时刻都愿意为其出力。)。卓曰:“汝将何以说之?”肃曰:“某闻主公有名马一匹,号曰‘赤兔’,日行千里。【夹批:此处轻轻略赞一句。】须得此马,再用金珠,以利结其心。某更进说词,吕布必反丁原,来投主公矣。”卓问李儒曰:“此言可乎?”儒曰:“主公欲取天下,何惜一马!”【夹批:看他翁婿二人口口稳取天下,煞是可笑。(后边诸葛亮《隆中对》不也是口口要取天下,到时看你可笑不可笑?)卓欣然与之,【夹批:今不惜名马,后独惜爱妃,何也?(将女人与马并列,可见男权社会中,物化女人乃是寻常之事。)更与黄金一千两、明珠数十颗、玉带一条。

  李肃赍了礼物,投吕布寨来。伏路军人围住。肃曰:“可速报吕将军, 有故人来见。”军人报知,布命入见。肃见布曰:“贤弟别来无恙?”布揖曰:“久不相见,今居何处?”肃曰:“现任虎贲中郎将之职。闻贤弟匡扶社稷,不胜之喜。有良马一 匹,日行千里,渡水登山,如履平地,名曰‘赤兔’:特献与贤弟,以助虎威。”【夹批:且不说是董卓之马,妙甚。】布便令牵过来看。果然那马,浑身上下火炭般赤,无半根杂毛,从头至尾长一丈,从蹄至项高八尺, 嘶喊咆哮,有腾空入海之状(好文字,这一段展现了很好的文学性。)【夹批:从吕布眼中方看出浑身上下好处,层次出落的妙○此马将为云长骑坐,故先于此处极写,(老毛这解得实在是牵强得很,奉关羽为神,可笑。)妙。】后人有诗单道赤兔马曰:

  奔腾千里荡尘埃,渡水登山紫雾开。掣断丝缰摇玉辔,火龙飞下九天来。

  布见了此马,大喜(谁见了都会喜得吧。)【夹批:极写名将爱马。】谢肃曰:“兄赐此龙驹,将何以为报?”肃曰:“某为义气而来(可见“义气”是有价的。),岂望报乎!(不望报你来干啥了?这文字让人回味。)”布置酒相待。酒酣,肃曰:“肃与贤弟少得相见,令尊却常会来。”【夹批:妙在同乡人口中称“令尊”,必谓是姓吕之父矣。】布曰:“兄醉矣!先父弃世多年,安得与兄相会?”肃大笑曰:“非也!某说今日丁刺史耳。”【夹批:妙,明明羞他。(好好的一个吕布,被老罗臭了数百年。)布惶恐曰:“某在丁建阳处,亦出于无奈。”【夹批:等他自说,妙妙。】肃曰:“贤弟有擎天驾海之才,四海孰不钦敬?功名富贵,如探囊取物,何言无奈而在人之下乎?”【夹批:看他逼入去,恶极。(若这番话是李肃为刘备来说吕布的,还“恶极”么?)布曰:“恨不逢其主耳。”【夹批:等他自说,妙妙。】肃笑曰:“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机不早,悔之晚矣。”【夹批:恶极。又逼入。(后文书李恢劝降马超,跟现在李肃说吕布有什么差别?)布曰:“兄在朝廷,观何人为世之英雄?”【夹批:等他先问,妙妙。】肃曰:“某遍观群臣,皆不如董卓。【夹批:疾入。】董卓为人,敬贤礼士,赏罚分明,终成大业。”布曰:“某欲从之,恨无门路。”【夹批:等他自说,妙妙。】肃取金珠、 玉带列于布前。(像小说中吕布这样横扫天下的武力值,真不知到这么点黄金珍珠有什么可稀罕的?万马军中取谁的首级不是像探囊取物一般?是吕布此时还不知道自己天下第一的武力值么?所以夸张无度的形容,有时候就很难容易自圆其说。)【夹批:马与金珠玉带,分两番取出,先后次序得妙。】布惊曰:“何为有此?”肃令叱退左右,告布曰:“此是董公久慕大名,特令某将此奉献。赤兔马亦董公所赠也。”【夹批:至此方纔说明。妙极。】布曰:“董公如此见爱,某将何以报之?”肃曰:“如某之不才,尚为虎贲中郎将;公若到彼,贵不可言。”布曰:“恨无涓埃之功,以为进见之礼。”【夹批:等他自说,妙妙。】肃曰:“功在翻手之间,公不肯为耳。”【夹批:恶极妙极。(日后王允步步逼入激吕布的话“恶极”否?布沉吟良久,曰:“吾欲杀丁原,引军归董卓,何如?(此句亦可以理解为后文杀董卓的铺垫,有过一次了,第二次就不难了。)【夹批:此句亦等他自说,恶极妙极。】肃曰:“贤弟若能如此,真莫大之功也!但事不宜迟,在于速决。”【夹批:得他自肯,便即催之。】布与肃约于明日来降,肃别去。(所有的本事都是有价的,而能作价的本事就不算真本事了,只能算糊口揾食的手艺。能使他人自愿供奉自己手艺的本事才叫本事。)

  是夜二更时分,布提刀径入丁原帐中。原正秉烛观书,见布至,曰:“吾儿来有何事故?”布曰:“吾堂堂丈夫,安肯为汝子乎!”【夹批:然一堂堂丈夫,又何独为董卓子乎。总是金珠赤兔在那里说话耳。】原曰:“奉先何故心变?”布向前,一刀砍下丁原首级,大呼左右:“丁原不仁,吾已杀之(此句妙,不仁者说人不仁,强盗呼人为强盗。)。肯从吾者在此,不从者自去!”军士散其大半(军士们以脚投票了。)。次日,布持丁原首级,往见李肃。肃遂引布见卓。卓大喜,置酒相待,卓先下拜曰:“卓今得将军,如旱苗之得甘雨也。”布纳卓坐而拜之曰:“公若不弃,布请拜为义父。(这一句真是把个吕奉先臭到如今,真的吕布若知道后世有个叫罗贯中的这么糟蹋自己,会不会跃马持戟去找他拼命?)【夹批:方杀一义父,又拜一义父。杀得容易,亦拜得容易。】卓以金甲锦袍赐布,畅饮而散。卓自是威势越大,自领前将军事,封弟董旻为左将军、鄠侯,封吕布为骑都尉、中郎将、都亭侯(不算是很大的官啊。话说小说中吕布之勇,是此时方为世人知晓的,还是之前就已名声在外了?若之前就有名气,为什么其他有实力的诸侯没想到要去挖他?是因为吕布出身不好还是没人有眼光?若是此时才显威名,那是不是还真的要谢谢董卓?)

  李儒劝卓早定废立之计。【夹批:仍接叙到废立事。】卓乃于省中设宴会集公卿,令吕布将甲士千余侍卫左右。是日太傅袁隗与百官皆到。酒行数巡,卓按剑曰“今上暗弱,不可以奉宗庙。吾将依伊尹、霍光故事,【夹批:特特引二故事,却是从卢植口中学来,足见其胸中无物。(李儒教他也可以啊。)废帝为弘农王,立陈留王为帝。有不从者斩!”群臣惶怖莫敢对。中军校尉袁绍挺身出曰(袁绍什么时候从司隶校尉转成中军校尉的?是不是老罗后面写的时候忘了前面的设定了?):“今上即位未几,并无失德。汝欲废嫡立庶,非反而何?”【夹批:劝召外兵者公也,今日骂董卓晚矣。(召外兵却只来了董卓一家,这解释不通啊?)卓怒曰:“天下事在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汝视我之剑不利否?”袁绍亦拔剑曰:“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四世三公的底气还是有点的。前面先后有过丁原、卢植出来反对,现在又有袁绍,这些人都是有实力之人啊,为什么不兵合一处,结成同盟反董卓?可见这样的写法实在是有点瞎扯,纯粹近乎戏剧了,真实混官场的都有那么弱智吗?)”两个在筵上对敌。正是:

  丁原仗义身先丧,袁绍争锋势又危。

  毕竟袁绍性命如何,且听下文分解。

 

小说中之何进,无谋无断,但却能累官至大将军,把持军政大权,实在是不合逻辑,他这一切又不是靠血统得来的,若没点能耐,怎么可能?还有他的妹妹,哪怕再有姿色,在那后宫中,不会来事,哪能得到张让等人的帮携?所以这小说写得太过程式化了。

宫廷之乱跟所有的政治斗争一样,其本质都是狗咬狗,但在天朝,从古至今,几乎每一次的狗咬狗,都会极大地祸害及广大底层草民;而资产阶级选举制度的出现,则基本把狗咬狗所带来的危害度压缩得很小了。

吕布遇到董卓,其实是遇到他的贵人了。老是说他三姓家奴,但他若不跟董卓,哪来日后虎牢关威震群雄?丁原有这样的猛将在手,却只用来跟人顶嘴,可见是在浪费资源。虽然吕布这勇冠三军,也是小说吹出来的,但是这种稀缺资源实在是为英雄者最该注重的,即使得不到,也得把他毁掉,就像日后的曹操那样。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壹湾水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