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一个难忘的乞丐
活到现在,各地见过无数乞丐,但是,最难忘这一位。。。
70年代初,我去淮北插队入户不久。
我们三五个上海知青,搭霸王火车去县城,刚找空位坐下,列车员推开门,我们都紧张十分,以为要查票了, 他关好门转过身来,拉开嗓门:现在开始一一卖盒饭啦!----大家才松了口气,为了掩盖逃票的身份,我们人人买了一盒最便宜的。
到了宿县县城,好些日子没开荤了,见了包子店,个个买了几个肉包子,在桌子边狼吞虎咽。正吃着,我突然被邻桌一个人的眼光盯着,没法继续尽兴地享受我的肉包子了。
其实,踏进这家店,我就留意到他了,因为他是个十分俊秀的小伙子,而且坐得特别斯文,不像我们,个个像饿虎下山,即里哇啦。可是,他的桌面上没有任何东西。
我和他的视线对上了,他对我的微笑,显得他很有修养,淡淡的、不过,有点酸苦。定神之后,我看清了:他穿的蓝色人民装,不是全新,但是,绝对比不少知青的服装整齐、正经、像样。清晰的深蓝色的色质告诉我,从买来到现在,没洗过几次,甚至可能没有洗过。他特殊的文静气质,令我相信他是个“好人家”的子弟。可是,那个年月,有哪个“好人家”能躲过无情的革命冲击和灾难?
他的眼窝较深,显得眼珠较亮,尤其是盯着我们贪婪地吃着肉包子的眼神,在长长的头发下,好像发出光亮一般。他清瘦静态的少年美,盖过了我们所有在座的上海知青。
“我也是 知青,不过,我不是上海知青”。我和他打招呼之后,他自我介绍。
“你比我们更像上海知青”。
“嗨嗨,我常被人当作上海知青”,他尴尬地笑着,却带出少许自信。(那年代,在中国,“你像上海人”,基本是全国各地的恭维话。)
“你怎么。。。。?”我眼睛盯着他空空的桌面。
“我们那里,怎么干活都不够吃,农忙后,村里人都出去要饭,我们没有粮食也没人管,我没有粮票也没有钱,所以。。。“
“走啦走啦”-----有人在催我,于是,我留了一个肉包子在他的面前,转身走出店外。
“赤那,人家当伊是上海知青,阿要坍阿拉上海人格台?”---某知青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侬放心,只会坍政府格台。”我苦笑着回答。
在火车站,看到"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巨幅宣传牌,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反感。。。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江上一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