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相遇的日子(2)
近一个多星期,悉尼的天气时阴时雨,虽说已是初夏,还是觉得颇有点凉意。
终于迎来了首个房屋开放日。早上,我和Lisa提前半小时来到林女士的家。我们先在邻近的几个主要街口插上房屋开放的小指示牌,上面标有售买房屋的地址,开放参观的时间,联系电话等。安排好这些琐事,我们又来到林女士家的前院,在木栅栏上插上几面迎风招展的广告旗,挂上几只彩色气球,营造出热闹欢快的氛围,然后我们又把前院的小栅栏门打开,准备开张迎客。
这时恰好碰上林女士准备外出,一番寒喧之后,我告诉她,说:"今天所有的事情我们都已安排妥当,你尽可以放心外出,有事我会电话联系你。"
林女士连忙道谢,说:"今天让你们费心了,谢谢!"
"这没什么。等开放参观结束之后,我们会尽快作个市场评估小结,让你过目。"
林女士向我们又一次道了谢之后,便开车离去。
Lisa径直走进了饭厅,她从手提袋里拿几十份售房宣传册和售房合同,把它们分成了二摞,整齐摆在餐台上。我负责检查每一个房间,尽量做到万无一失。当我来到了客厅的时候,惊奇发现林女士在原有的窗帘上,又加了一层梦幻帘,增加了遮光性和透视感。小书桌桌面上的几只相架已被移走,取而代之的是二盆蝴蝶兰,形如蝴蝶的白色、红色的花朵散发着一种灵动的美。沙发中间又放置一张图案漂亮的羊毛新地毯,小小的改动,顿时让整个房间的色彩丰富了起来,看来林女士还是采纳了我们的部分建议。房间里添上自己欣赏的元素,我忍不住会心笑了笑。
我把手头的事安排停当之后,便长长舒了一口气。今天的事情还算办得顺利,就是这天气有点让人沮丧,我望了望窗外,天空又开始下起淅淅沥沥的小雨,风也一阵紧似一阵,我们平时最怕的就是碰上这种天公不做美的天气,尤其第一次房屋开放日。现在离开放时间还差五分钟。我把房门打开,准备迎接第一批客人。
不多时,眼前的情景完全打消了我刚才的担忧。今天来看房的人真多,川流不息,络绎不绝,这些人中有老客户,也有新客人;有街坊邻居的,也有从其他地方来的;有中年夫妇,也有些年轻情侣,当然其中少不了我们华人的身影。应付这么多的看房的人,我和Lisa从开门迎客那刻开始,就没停过,最忙的时候,恨不得多生出几张嘴,几双手。
半小时的开放时间一眨眼过去了一大半,此时,房间里的客人还剩下稀稀拉拉十多个人,我趁这段空闲时间,匆匆查看了顾客登记列表,表中已经有一长串客人的名单。今天Lisa主要负责来客的登记,我来解答客户提出的询问,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提问,有的人只是看了个大概,便匆忙离去;有的人会花上好几分钟问这问那,跟我进一步打听售房的细节;有的人觉得房子比较合乎自己的心意,便会索要一份售房合同;更有的试探性的出个价,估摸一下我们对价格的反应,通常我们会把后二者视为潜在的买家,而多加关照。我粗略估算了一下,宣传广告送出有三十多份,购房合同也有五份之多,市场反应这么热烈岀乎我的意料,看来林女士的这栋别墅顺利出售应该不成问题。
在这么多客人中,有一位女士引起我的好奇。她是个华人,只身一人前来看房。像她孤身一人来看房的并不多见,再加上她的相貌和穿着打扮是那样的与众不同,这就更加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刚才查看客户登记表时,得知她叫Mary Cheng,年龄看上去有五十岁。她身材高挑,扎着马尾辫,皮肤白净,一双玲珑大眼睛美丽动人,高高的鼻梁,薄薄的红唇紧抿着,一身休闲打扮,显得落落大方,美丽中有几分朝气,优雅里又带着几分高冷。直觉告诉我,她看上去的年龄要比实际年龄小。
Mary来这里,似乎与其它的看房客不同,她来的早,在房间里呆的时间久,而且只对某些房间,某些区域感兴趣,对楼上新加盖的房间,她压根就不感兴趣。她的与众不同更加激起我的好奇,或许这是一种职业上的习惯。此时她正在书房欣赏墙上的一幅画,她这副神情专注的模样,你只有置身于画廊才能看到。
房屋开放参观已近尾声,此时屋内显得有些空荡荡的,我接待完一对夫妇的询问之后,发现Mary还呆在那间书房里,她正站在窗前,双手抱胸,隔着玻璃窗对着后院出神,犹如一座石雕像。真是奇怪,她对着后院看什么?我便好奇的朝着书房走了过去。
我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踱到她的身边,开始同她搭讪起来。"你好,要不要一份小册子?"我一边说,一边把一份宣传册递给她,
Mary像是从沉思中惊醒,本能的接过小册子,说了声,谢谢!
"这栋房子五十年来第一次推向市场,你需不需要我跟详细介绍一下。"通常我们把几十年才交易一次的房产作为一个大卖点,来向客户推销。
"不需要!谢谢!"
Mary生硬的口气让我觉得不舒服,可能她不愿意被人打搅。但现在离关门谢客只差五分钟,到时候她就是不想走,我也得撵她走。
看到她那不想多说的样子,我还是打算继续跟她套近乎,干我们这一行的脸皮要厚,嘴皮要溜,心胸还得要足够的大,最好要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气量。我静静的站在Mary的身旁没动,目光也跟着她落在了后院。后院不大,三面都是新修的木围栏,围栏边种了许多的花花草草,高低不一,错落有致。后院的左边有一间放置工具的小木屋,雨槽正滴答滴答往下滴着水珠。右手边有一大块草坪,院子的中央也有一棵蓝花楹,这棵树要比前院的那棵更高,更大,树技上挂满了一串串的雨珠。细雨绵绵,花落纷纷,像是凄美的倾诉着风雨的无情。
"清理这一院子的落花也够忙上几个小时,我可不喜欢。"我开始没话找话的说,见她没反应,又接着说:"但也不尽然,听说房东太太就很喜欢,理由似乎很特别,只是因为她来澳洲时正好赶上这个季节。"
这句有口无心的话终于让Mary开口了,她说"那个年代,很多人都是这个季节来的,没啥好稀奇的。"
"哪个年代?你怎么这么了解房东太太。"
她听了一言不发,还不露声色的撇了我一眼。然后目光又落在了后院。
"这后院真美!可惜雨下的不是时候。"我停顿了一会,见她仍然没有反应,于是接着又说:"阴雨连绵,萧瑟残景,有点像我们江南杏花雨的季节。"
"你觉得雨下的不是时候,但下雨自有它的道理。人往往只求知于事物的表象,对其背后的寓意即不去想,也不愿意想。"
"可我们所看到的却是风雨无情,落花有意。"我觉得最后一句用的牵强,正想再补充说一句
"噢,落花有啥意?说来听听。"还没等我往下说,她便打断了我的话头。
Mary完全摆岀的是一副不依不挠的样子,我看不出刚才有什么话能惹她生气,但我转念又一想,她说的也有些道理,落花有啥意呢?生命又有啥意义呢?
我感到Mary的话明显多了起来,从刚才的一二句,到现在的四五句;从爱搭不理,到现在主动提问,这是一大进步,唯有谈话总是话不投机,我发现她说话时带着明显的敌意。
一阵沉默,屋内突然变得十分的安静,外面的风雨声也清晰可闻了起来。过一会,她见我没开口,接着又开口说道:"花开花谢,分分离离,这既是花的归宿,也是人的宿命,世间万物无不如此。"
她的喃喃自语,让我有点接不上话茬,女人的心思本来就难以捉摸,她的话更是叫人弄不懂,又是"归宿",又是"宿命",最后还来上一句"世间万物",这种带哲学意味的谈话真让人受不了。但我还是情不自禁开口说:"其实,平静的归宿也是一种美,何必如此的轰轰烈烈。生寄死归,淡雅清新远胜于绚丽多彩。"
"这是你对归宿的理解,可能有的人本身就够平淡无奇的,所以把任何事情都视为波澜不惊的平常。"
"好一个‘波澜不惊’,恐怕首先你得诠释何为‘平常’,标杆升得太高,平常也就变成了不平常。"我也针锋相对地回敬了她。通常我都是个谦谦君子,尤其是对女同胞们,但狗急了也会跳墙,不失风度的回击是我语言工具箱里最后一个工具,一般不会轻易动用。
"标杆?真有意思,你说的是啥‘标杆’?是不是……"
看到她欲言又止的样子,我知道她把后半句话硬生生给吞了回去,虽说她嘴下留情,但我并没有任何感激之意。实实在在碰了几个钉子,心里总归觉得不舒服。通常女性在陌生人面前总显得和颜悦色,温婉贤淑远胜于年轻美貌,中年女性尤为如此,她们的年轻美丽虽已败给了岁月,但在流逝的岁月中,她们又得到上天另一种形式的馈赠,温柔闲淑,优雅知性。而站在我眼前的Mary有点一反常态,至少在情绪方面是如此。
算了,这种唇枪舌剑的你来我往,实在需要降降温,再这样说下去,其结果恐怕并不是我所乐意见到的。我想了一下,决定先改换一下话题,然后找个机会脱身,这样显得自然大方。
想到这里,我说"其实你刚才看的那幅画,构图、光线、色彩方面的灵感均来自后院。"我用手指了指雨中的后院,接着又说:"这幅画非常不错,画里的那位姑娘看上去有点眼熟,可身材又不像是房东太太。"
她微微一怔,似乎觉察到我有意无意在注意她。但她还是装作平静的说:"确实画得很不错"。
"这么说,你喜欢这幅画啰。"我装出谦逊的样子,继续说:"对于画,我完全是个门外汉,你觉得这幅画好在哪里?"
"‘喜欢’一词是你强加于我的,我可不这么认为。"
"看你欣赏画时的那副专注神情,这幅画和作画的人总有让你心动的地方。"
"对你来说,卖房子远比跟我谈论作画来的重要,多关心一下你自己手头上的事情。"
这种充满火药味的你来我往,让我好生尴尬,不仅如此,每个话题都是她占尽上风。我平时自诩为能说会道,今天算是碰上一个厉害角色,看样子我只能选择知难而退,本来想借这段空闲时间,找人聊聊天,套个近乎,可谁能料到竟落得个话不投机半句多。
这时我发现Lisa出现在门口,她朝我点了点头,那意思是说都到点了,你还在磨蹭些什么?我对Mary说了声对不起,刚想转身离开,忽然Mary也回过身来,指着书房角落里的画架对我说"这栋房子是不是住了一个画家?"。
"对不起,这我不太清楚"我回答道,其实我对房主的了解也十分有限,只知道她是我的老乡,家境优裕,事业有成。当然与她的几次交往,我也能勾勒出她的大致轮廓,但就这么大致的几笔,我也不能随意与他人分享。
她听了后,也不作答,只是礼貌的点点头。她一边打量房间的四周,一边向着门外走去,忽然我发现她的脸上挂着淡淡的泪痕。我的心猛的一阵抽搐,刚才光想着怎样在言语上胜过她一筹,根本没注意她的脸部的表情变化。唉!真不该过来和她套近乎,看着她离去的背影,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从业这么多年,打过交道的客户如过江之鲫,见过的人更是各式各样,但很少遇到过像Mary这样的看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