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看边聊《人世间》(33-58)
走的越远,见识越多,认识的人越多,你就越能体会到,人这一辈子,你真的在意的,同时又在意你的人,就那么几个,这几个人,就是你全部的世界。
----《人世间》
如果说人生是一部戏,那我们普通人的一生最多只有五十八集。
周志诚和老伴在四十集时离开了人世间。周老爹走的安详,老伴去的决绝。都说两口子恩爱,会相隔不久双双去世,周家老两口就是普通人家典型的恩爱夫妻。
周家子女这场哭戏演的太好了,尤其辛柏青。
从38集后,《人世间》里的人物一个个死去,死的最悲惨的就是国庆的老父亲。逼窄的生活空间将人压抑的透不过气来,老少三辈挤在一间屋子,睡一铺炕,这在现在简直不可想象,可在九十年代前的东北并不鲜有。沈阳有个工人村,是大跃进期间学苏联为工人建的宿舍,三层红砖楼,和中国医大为教授建的宿舍楼很相似,在当时算是条件非常好的宿舍了。现在那些宿舍改造成了工人博物馆,记载了当年工人的实际生活状况。我十几年前曾去参观过,本世纪初动迁前,一间二十几米的房间住老少三辈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看过《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的人会对那时的住房窘况有形象的了解。我家条件算不错的了,那时住一个套间,一家老少三辈的居住面积不到三十米,可小时候也没觉得拥挤,因为那时啥也没有,家里除了床和一个写字台就没别的什么家具。吃饭都是在炕桌上吃。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改善的最明显的就是居住条件,可问题最大的也是房子。在一线城市,房子已经成了新的三座大山之一。
周家老两口去世后,秉坤那些已经分化的哥们姐们及邻里街坊们开始了各自的变化。四十集之后,可以用变化来概括之。社会地位,职位高低、收入水平以及选择的不同,让每个人的道路越走越不同。
原本人情味浓厚,很亲民的基层民警龚维则当上分局局长后一步步受贿,充当了地下卖淫业的保护伞。为了自己的乌纱帽,也不再讲邻里亲情,不惜将春燕关进了拘留所。就像春燕两口子被钱闹的疏远了哥们,龚维则的变化也是钱闹的。在一切向钱看的时代,能顶住金钱诱惑的少之又少。好在龚维则的心没有完全变黑,仍然保存了不少对底层善良百姓的同情心和同理心,这已经是难能可贵了。在整部剧里,龚维则这个人物塑造的最接地气,也最真实可信。龚维则的变化成了邓小平那句制度不好,人会变坏的名言的经典注脚。
春燕两口子也在变。原本春燕和德宝就是心眼比较活泛的人,他们属于那种能跟上时代步伐的人。不像秉坤、于虹、国庆这些死心眼的人,一辈子忠厚老实。
重情义还是重利益把人分成了两种。前者忠厚善良,后者薄情寡义。选择情义为重则给忠厚善良加分,选择利益为重,则给薄情寡义加分。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是由选择塑造的。
周蓉和冯化成也发生了变化。周蓉的一贯自我,我行我素,这即使不说是一种自私,也是一种偏执。冯化成则变得势力和世俗。他们心中原本诗一般的世界被现实一个个击破,变成了一个个幻灭。周蓉的离婚可以说是命定的,不管当初的爱情如何轰轰烈烈,也架不住性格和价值观上的不和协。相爱容易相处难可以说是普遍规律。至于蔡晓光则很难在生活中遇到,这是编剧为我们塑造的一个亦真亦幻的人物。
连冬梅母亲,这个一贯坚持原则的老革命,在临终之前也变了。第一次将自己的原则放到一边,非常有人情味地帮秉坤在春节前离开监狱,尽管一些切都合乎程序和法律。
冬梅也变了,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切以丈夫为中心,心里也有了委屈和不满。可冬梅再变,心疼秉义的心没变,所以当她得知秉义得了胃癌后,自己所有的委屈和不满都化作了对秉义的心疼。那顿哭真的是痛彻心肺,既有对秉义的爱,也有对秉义舍身忘死的责备和无奈,我想观众也都跟着一起泪奔了。我想,冬梅和秉义都是幸福的,毕竟俩个人都视对方为知己和最亲的人。林黛玉不是说过,人生知己最难求吗。
唯一没变的是周秉坤和郑娟。秉坤进了监狱还是想着别人,被判刑后首先想到的就是郑娟怎么过。什么是好人?好人就是总为别人着想的人,也就是不那么自私的人。郑娟活得简单,心里踏实,因为心里只有秉坤,所以对金钱的诱惑无感,内心不起波澜。她那句话“没有秉坤,我要钱有啥用”道出了女人幸福的秘密。有一个一心一意对自己好的丈夫就是最大的幸福。其实郑娟才是明白人,知道人活一辈子图的就是活得踏实安心。心安就是福。
梁晓声说:爱情不是男女的归宿,婚姻才是。我觉得非常有理。没有婚姻,再好的爱情也无法把两个陌生的男女变成亲人。没有亲人,活在世上该是多么孤独啊。
秉坤和郑娟之所以相亲相爱,最主要的是他们的三观完全一致,都是把感情看得很重的人。而婚姻对他们来说不是爱情的坟墓,而是变成亲人的途径。
我十分喜欢这个年代剧有两个原因:
一是很多地方还原了我自己的生活,让我觉得特别亲切靠谱。比如:秉坤那些朋友之间的义气和邻里之间亲如一家人的关系,都是我十分熟悉的往事。我父亲突发脑出血时,就是邻居们帮忙送到医院的,和秉坤父亲得病后他那些邻居哥们推到医院简直一模一样;秉坤入狱后,他的哥哥姐姐和那些哥们都是尽心尽力帮衬郑娟,这一幕对我来说也十分熟悉。我的一个表外甥年青时帮人打架被判了刑。他那些哥们自从他入狱后就三天两头来我表姐家帮着干活,我姐夫和表姐过生日也是他们给过,逢年过节都来拜年送礼。这些社会底层的人比很多精英们更讲 义气。
二是因为这个剧聚焦在东北的老工人--这个改革开放后最失落的群体身上,这在今天的影视剧舞台上很难得。如今的现实题材电视剧都喜欢讴歌成功人士,讲成功者的故事,比如金融大咖、法律精英、霸道总裁,以及知识精英,却很少有关注那些失落和失败的人。仅从这点,创作者就很有良心。
再啰嗦几句。
我一边看这个剧,一边看弹幕上的评语。有一些评语让我很无语,感觉那么隔膜和难以理解。秉义是个公私分明的好干部,可很多人却骂他不通人情,不认亲。好像秉义公器私用就成了好人了。这种价值观大概就是贪官遍地的思想根源吧。如今这个时代,像秉义这样一心为公的干部本来就很稀少,可这样的干部你不敬佩,也不能骂他啊。一边骂贪官,一边骂公私分明的干部是不是很精分?
其实我们父辈里,这样公私分明的干部不少见。我一个同学的父亲是开国少将,他的老领导,也是他的顶头上司将自己的儿子安排到他的部门,想让他培养培养,可老头连党都没让这个公子入,因为觉得他不够格,一点不给老领导的面子。老人退休后,看到干部选拔越来越坏,气的在家里成天骂。
我的父亲虽然是个不起眼的小干部,可一样公私分明。我插队的地方离父亲单位的农场很近,有一天听说父亲他们打了不少鱼,同屋的几个人就戳兑我去要点鱼,那个时候肚里一点油水没有,能有鱼吃简直就是过年一样。于是我就拎个铁桶去父亲单位的农场要鱼。到了农场看到大盆里尽是大鲇鱼,把我乐的够呛。父亲看我来了,就问我干啥来了?我说想要几条鱼回去吃,父亲看看我说:这鱼是农场的,不能给你。你回去吧。旁边一个父亲的同事说: 孩子大老远来了, 你就给他拿几条吧。可父亲摇摇头说: 不行,公家的东西哪能给自己孩子啊。我不得不悻悻而归。
那个时代的人就是那样,类似的例子我还能说很多。
也有人说,电视剧里都是好人,现实生活里怎么尽是坏人。可以我的经历和见识,我觉得还是好人多,坏人少。套用罗丹的一句话就是,这个世界不缺好人,缺的是发现。
当然电视剧把好人塑造的太好了,我猜这也是创作者故意为之,就是塑造一个好人的样子让我们学。成为好人,应该是所有善良人的愿望,也是一个人幸福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