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美国档案--贝聿铭1935-1947

美国档案--贝聿铭1935-1947

博客

20191120补
这个贴又出状况,因为档案比较长,看了后面忘了前面,最后有点疲了,匆匆发出来。这个档案也一如往常,时间上是反着排的,前面的是晚近的,后面是早期的。所以第1、2两页讲的是最后的情况,恰恰我漏了这两页,贝聿铭被批准永久居留,他们是先出境去加拿大,在加拿大拿到移民签证,具体过程档案中没有记录,然后再入境美国。
1947年8月21日,移民机关文件显示,贝聿铭的档案在18日被转往波士顿移民机关,并告知该机构,移民中心办公室对贝聿铭申请已经拒绝,要他们准备执行。贝家在此前一定也采取了上诉,因为同一天,8月21日,贝聿铭夫人陆书华接到波士顿移民机构信,说你们要求先行审查(pre-examination,不太清楚是个什么程序),目的是到加拿大去申请移民签证,然后用这个移民签证重新进入美国。所以本机构准备先行审查你们。最后,是1947年10月6日,移民机构内部通知,说贝聿铭和夫人已于9月26日在缅因州Calais在递交他们于9月23日在加拿大卑诗省的St. John的美国领事馆拿到的移民签证403和404 (under 4(d))之后,被批准入境永久居留(admitted for permanent residence)。为什么能拿到永居的移民签证,从档案里就看不出原因了。按理,应该是拿到永居,然后出境再入境,转换身份(是不是象关机重启?),贝聿铭似乎是出境就拿到了。1947年8月21日,移民局同时通知申请被拒,要进入离境程序,同时又说要进行先行审查。如果说离境程序就是为了换身份,那么拒绝(denial)是指什么呢?不懂。
贝聿铭应该是有大福报之人,并与圣约翰有缘:1935年留学美国之前,尚在上海的圣约翰大学读书,1947年在加拿大卑诗省的圣约翰入境美国,获得永久居住权。一生名满天下,寿比南山。
20191120补完。

贝聿铭今年去世,享年102岁,美国档案馆网上有一份贝聿铭的档案:Pei, Ieoh Ming - Case Number: 35527/015-16 - Ship of Arrival: President Coolidge, 08/28/1935,它的ID号是28882547,他们网上档案都可以用ID号搜。该档案共138页,还作成了PDF文件,供下载。
这个档案里自1935年开始,贝聿铭以学生身份赴美留学,到1947年为止,那时贝聿铭已经毕业工作,并开始申请永久居民身份,并且结了婚,夫人Eileen Lee Pei,据网上资料,即陆书华,又称卢爱玲。卢爱玲似乎是英文名的直译,应该是陆书华。网上资料里,陆书华毕业于卫斯理学院,就是宋美龄读的那个卫斯理,两人是校友。陆父Ping Yok Loo是麻省理工1916毕业的,跟贝聿铭是校友。陆母Alice Chang是张荫棠女儿,前面博文中曾有光绪皇帝为张荫棠赴美担任大清驻美使节而写的国书。陆书华舅妈,又是唐绍仪女儿,所以一家人都跟美国有缘。
从此档案里的信息来看,贝聿铭以宾州大学录取通知书申请签证,但是到了美国并没有入学宾大,而是去了麻省理工(MIT),并于1940年本科毕业(MIT建筑专业本科5年),拿到建筑专业学士学位。之后留在MIT,作过研究助理(Research Assistant),还拿到旅行奖学金,这样在MIT又待到1942年。1942年底到哈佛大学作Wheelwright Fellow, 时间不长,1943年6月离开哈佛,10月去了普林斯顿大学,参加与国防有关的研究,那时美国已经参战。在普林斯顿工作到1945年10月,1945年12月贝聿铭回到哈佛,继续被战争打断的研究,同时担任哈佛建筑学教师。这是贝聿铭赴美学习的时间线,包揽(饱览)了东部的名校藤校。
下面是对档案中贝聿铭资料的一本流水账,可能很枯燥(我关于美国档案博文不少都如此,资料也许比较有价值,但是可读性不高,有点象学术研究的原材料或者半成品。),那么先简单叙述一下,再保留流水账。
档案里关于贝聿铭的基本信息: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广州,夫人陆书华则生于1920年9月21日的天津。贝聿铭1934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中学,进入圣约翰大学学习,同时申请赴美留学,1935年7月9日接到美国宾州大学录取通知(通过电报打到上海圣约翰大学),贝聿铭英文拼写通行的是Ieoh Ming Pei,但是在1935年,“贝”被拼写为Pe。然后7月12日贝聿铭在上海美国总领馆拿到签证,那时还需要排华法案下的section 6证明。签证里面填的信息是他将去宾州大学读6年,拿A.M.学位,可能是建筑学硕士(Architecture Master)吧,6年,本硕连读,1935尼年他还在圣约翰刚上大学。经济方面由他父亲支持,父亲名:Truyee Pei(父亲姓拼成Pei)--贝祖诒。美国领馆在这里还特别加一句:父亲是中国银行经理(Manager of the Bank of China),经济上非常富裕(very well fixed financially)。还说贝聿铭将于1935年8月13日,乘坐柯立芝总统号邮轮去美国,将在旧金山入境。

贝聿铭给旧金山移民官信的信封。


柯立芝号于8月28日抵达旧金山(那时从上海到旧金山航行半个月,比1920年代的一个月快了一倍),贝聿铭顺利进入美国,没有关进小黑屋之类麻烦。
但是贝聿铭并没有去宾州大学,而是去了麻省理工MIT,害得移民部门到处找他,最后是通过他填的在美联系人辗转找到他在MIT。他的签证2年有效,到1937年8月28日,他以后申请了好几次延期,有时给3年,有时2年,有时1年,而他还会忘记自己的签证快到期了,是不是典型的理工男自那个时代就有了?常常会晚了,然后在移民部门提醒下才填表,然后好几次写信给移民部门道歉,说对不起,这么晚才知道要申请延期了,给你们添麻烦了。还有时候,学校突然会通知移民部门,说贝聿铭离校了,移民部门再询问联系人,都说没有啊,贝聿铭好好的在那呢。结果学校不好意思了,说可能是他名字的拼写。开始贝聿铭把自己的姓拼成Pe,后来又拼成Pei,所以学校以为不是同一人。每次到期,总会有些状况。最后是1947年,贝聿铭已经成家,有了两个儿子,他想申请永久居留,却被拒绝了。档案到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不是悬念的悬念,因为都知道他当然留在了美国,并一路成为世界级的建筑设计大师。
下面是档案的流水账,有些细节上面没提到,比如贝聿铭在所填表格中有国内地址,应该是贝家在上海的地址,有两处,一是愚园路,一是江苏路(老名字叫忆定盘路-Edinburgh Road),等等。
~~~~~~~~~~~~~~~~~~~~~~流水账分割线~~~~~~~~~~~~~~
在美国档案馆网上看到的档案来判断,如果在美国从入境开始,一切都很顺利,这种人基本不会在档案馆里留底,有也是很短,贝聿铭的档案138页,记录的几乎都是他的签证到期,换学校,身份变化,等等。
贝聿铭刚到美国不久,1935年11月18日,宾州大学记录员(似乎也可以叫记者--recorder)尼才(Nitzsche,George E.,跟尼采--Nietzsche--一母之差,差一个字母)给移民局写信,说一个叫Woo Ji Dah的人的入学取消了,同时也查不到贝聿铭有注册的记录,可能之前宾州大学与相关机关已经有过联系,但是档案中没有,这封信应该是回答移民局的一个询问。Woo Ji Dah跟贝聿铭同校,没查到他中文名字,应该姓吴。为什么贝聿铭没有就读宾大,档案里没有任何记录。
1935年11月22日,美国移民局给旧金山一个叫F.J.Hellman的人写信,说宾州大学到现在都没有贝聿铭注册的消息,而你是贝聿铭列出的在美国朋友(签证时要提供在美亲戚或朋友,现在叫联系人,贝聿铭填的就是F.J. Hellman),所以我们给你写信,如果你知道他下落,请告知,如果他已离美,请告诉我们他离美时间、所乘船名,去往哪里,这样我们好对他结个案。11月30日,Hellman先生给移民局回信,用的是旧金山Wells Fargo Bank & Union Trust Co的信笺,还印着Hellman的名字,下面是他职务:副总裁(Vice President)。他说,贝聿铭和他的同伴Woo Ji Dah都转学到MIT麻省理工去了,最后没忘也加了一句:for your information,贝先生父亲是上海一位大银行家(leading banker of Shanghai)。

得到贝聿铭去MIT的消息,移民局在1935年12月13日给MIT写信,询问贝聿铭是否在MIT。MIT的Registrar(这个怎么翻?应该是专门管学生学籍,注册的,教务主任?)在回家跟老婆孩子一起吃火鸡大餐(12月24日)前几个小时,奋笔疾书回信:贝聿铭是9月30日在MIT注册的。从贝聿铭表格看,他住校,国内地址填的是983/21 Yu Yuen Road,Shanghai(Home),是上海愚园路983号之21?或者愚园路983号21弄?在美国联系人也换了,叫H.D.R. Burgess,地址是1 Wall St. NY, 公司叫Irving Trust Co.,尔湾信托公司,纽约华尔街1号,非常牛的地址。为了证明,MIT附上了一份报告,里面只有几名学生的名字,包括贝聿铭,没有任何其它内容,也不是印在MIT信笺上,随便拿张纸,用打字机就可以作出来,但是似乎就这,就可以作为贝聿铭已经在MIT就读的证据。后面还会有这种报告,虽然简单,但是移民局就认这个,说明这是美国学校的一种具权威性的文件体系,类似于现在银行每月单子能证明住址一样。 

这就是MIT的报告,贝聿铭是第2名。文中讲的那份还要简单,没有第一排里的栏目名称。这是另一份,抬头有normal load,意思可能是学业量,比如是全日制学生,还是半工半读,夜校之类,这是从load这个词来猜的,并不确定。再下一栏题目是sufficient income,这就好理解了,直学生的经济来源是否充足,你看最后一位学生,名叫Reissner,Erich,他的情况是some income,empl tuition,有些收入,empl不知什么缩写,开始我以为是exempted,免学费,但是它缩写不应该是empl,或者是employed,就是打工代替学费。这种报告很重要,政府部门认这个,作为你入读学校的证据。


这样,贝聿铭在麻省理工安顿下来,开始了他的本科学生生活。前面说过,贝聿铭是1935年8月28日在旧金山入境美国,这个时间地点很重要,他的签证是两年有效,而时间的计算,都是以1935年8月28日开始,他的很多身份文件,则都是由旧金山的移民部门处理,而不是想象的是由他所在地区,比如波士顿的移民局处理。
两年过去了,1937年6月初,移民局通知贝聿铭,你的签证要到期了,如果你想延期,请填一张635表,该表称为Application to Extend Time Admission as Nonquota Student--非配额学生录取延期申请表,美国移民可能在那时就有某种配额quota,可能按国家配吧,但是学生不占这个配额,所以叫非配额--nonquota。几天后(6月11日),贝聿铭就填好635表格递上去,里面的信息,住址填的是麻省理工宿舍I(MIT Dorm),中国地址填的是12 Lane 30, Edinburgh Road,Shanghai,上海的Edinburgh Road,查出是忆定盘路,即今天的江苏路。上海地址一个特点就是“弄”,专门查了下,上面这个地址,应该是忆定盘路30弄12号(是不是搞糊涂了,请上海人指正),不知现在有没有定为挂牌保护起来--贝聿铭故居。回到1937,贝聿铭申请3年延期,因为建筑本科在MIT要5年,他已经读了两年。移民局处理的非常快,11日填表,邮寄还要几天,17日移民局已经决定了,批准了,延期到1940年8月28日。
一切似乎都很顺利,但是不知何故,1937年11月18日,麻省理工的Registrar给移民局写信,说贝聿铭今年6月8日起就不在我校了,理由是学年结束了。移民局估计有点晕:明明人家6月11日刚填了延期表,怎么8日已经不在你哪了,那会去哪呢?他门就给贝聿铭填的联系人Burgess写信,说贝聿铭列出你为联系人,现在他不在MIT了,你知道他下落吗?请告知他的地址和计划。Burgess11月30日回信,说贝聿铭已经注册啦,附上他1937-938年学年注册卡。他夏天在纽约打工,是不是因为这个?然后Burgess也意味深长地加了一句,贝聿铭父亲是中国银行高管,贝家在上海很有名,很受尊重。当天,MIT也开了个证明:贝聿明已经注册1937-38学年课程,他是大三学生。1938年1月7日,麻省理工Registrar可能觉得不好意思了,又给移民局写信:问题可能出在贝聿铭名字的拼写上,此前,贝聿铭总是把“贝”写成Pe,现在他又写成Pei了,这也许是我的错,以后对中国人的名字拼写一定多注意。

贝聿铭1937-1938学年第一学期课程注册卡,是他第3年,没划掉的应该是他要上的课:建模(modeling),欧洲文明和艺术,诚市规划历史和原则,材料,自由绘画,设计(3)。


1940年,又是贝聿铭的签证延期到期年(8月28日),4月他被麻省理工研究生院录取,奖学金600刀(谷歌,没查到MIT,而哈佛1940年全年学费加住食是$924,那年最低工资是每小时$0.30)。而移民局在5月就给贝聿铭写信,说如果你要延期,请填附上的635表格,那个没有电脑年代,移民局的工作真值得竖大拇指!可是6月21日麻省理工Registrar又信告移民局,贝聿铭离开了,因为他已经完成了学业,于是移民局6月28日(这么迅速的反应,几乎以为移民局对贝聿铭是专案专办,而且每次都是局级干部署名)再次给Burgess写信询问,贝聿铭7月5日填635表,申请两年延期,这次,中国地址填了香港的中国银行,1940年估计贝家去了香港。而联系人填的是Ping-fang Hsia,姓显然是夏,关系是朋友(friend),地址是纽约的中国银行。8月被批准延期到1942年8月28日。

上面是贝聿铭1940年7月5日填的延期申请表-635表,共两页,可以看一下贝聿铭的英文笔迹,还有他的签名-IM Pei。注意,签名里的“贝”显然是拼成Pei,可是第一页开头填的名字里的Pei里面的字母i被涂去。


1941年底,MIT向政府提交关于留学生的报告,政府询问详情,尤其是贝聿铭资料,不知为何,此时是总检查长办公室(Attorney General),MIT当然不敢怠慢,向贝聿铭所在的设计学院(School of Design)要材料,学院院长于1942年1月17日向Registrar汇报:贝聿铭于1940年8月到10月在宾州约克的约克保险箱锁公司(York Safe and Lock Company)工作,收入$350,11月到1941年1月在波士顿一家建筑公司作一个建房项目(Housing project),周薪$39,总收入约$546。1月后一半时间用在他的奖学金(fellowship)研究上,还帮同学设计房屋。他还拿到一个$1500的旅行奖金,所以1941年6-10月出外研究各种建筑,实用约$1025,1941年10月至今,受雇于波士顿的Stone and Webster公司作国防方面的工作,月薪$45。
1942年1月27日,麻省理工Registrar给移民局写信:我知道贝聿铭的材料有点乱,前几天我和贝聿铭还有他们院长谈了一次,贝说他会给你们写信解释,院长告诉我,贝聿铭对工业材料问题很感兴趣,因为战后中国很需要这些。贝聿铭肯定跟公司谈了这事,Stone and Webster的设计经理(Design manager)2月给移民局写信:贝聿铭于1941年9月到我公司,职务是结构绘图员(Structural draftsman),他参与了各种工厂的设计和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的细节工作,他很能干。这相当于推荐信了。总检查长办公室于3月16日给贝聿铭写信:你虽然工作了,但是你所从事,是你所学专业,所以我们认为这可以算是实习(practical experience),批准你的学生身份有效至1942年8月28日。
本来1942年8月28日到期,7月份总检查长办公室(为什么现在总检查长管这事?)就提醒贝聿铭,时间快到了,如果想延期,需填表申请。但是贝聿铭10月1日才填好延期申请,此时,表格不再是635号了,而是I-535表,同样内容。贝聿铭申请延期两年,理由是战时紧急状态(war emergency),自己地址填的是2020 Holden Green,Cambridge,MA,联系人还是纽约中国银行的Ping-fang Hsia,关系一栏里填的是监护人(guardian)--上次填的是朋友。9月30日,贝聿铭给移民局写信,表示道歉,那么晚才递表,这封信内容里“贝”打成Pe,但是末尾的签名可以看出还是Pei。这次移民局也放慢了节奏,12月才告诉贝聿铭,批准延期,但只给一年,到1943年8月28日。
一年很快就过去了,实际上从12月批准,只有8个月,所以一晃,到了1943年8月24日,费城移民部门给贝聿铭写信,告诉他要延期就要填表,如果离开美国,告诉我们你出境时间,港口和船只名字。为什么是费城?可能因为他入境时目的地是费城。到了0月,旧金山移民部门来催贝聿铭了,请尽快提交申请表。但是各地移民部门都没法得到回音,直到1944年5月,旧金山方面告诉移民局,外国人登记处的记录里贝聿铭的最后地址是1941年的麻省地址,130 Cross Street, Belmont, MA;而我们的最新记录是1943年,贝的地址是2020 Holden Green, Cambridge, MA。于是他门又问Ping-fang Hsia。1944年6月6日,有了回信,用的是纽约中国银行信笺,上面印有银行地址:华尔街40号。信不是Hsia写的,是一个助理经理(assistant manager)Milton C. Lee写的,显然也是华人。他说贝聿铭去普林斯顿了。Hsia先生把信转给了贝聿铭,贝给移民部门写信,信上没有注明日期,但是信上有一个章,上有日期6/15/1944,这应该是收信日期。贝聿铭自然又是Sorry,对不起,给你们带来那么多不方便。1943年12月我到了普林斯顿大学,在Office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OSRD)工作,这里贝聿铭可能漏了一个Research,Offi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否则缩写里的那个R代表什么呢?1944年8月29日,贝聿铭填了延期申请表I-535,此时他已经超期一年整了,表格里,国外地址填的是重庆中国银行,联系人则填了母亲,贝祖诒夫人(Mrs. Tsuyee Pei),地址是纽约公园大道823号--823 Park Avenue,NY。从几次表中中国银行地址的变化,可以看出国内局势,先是上海,然后战事起,家里去了香港,香港又沦陷,于是去了陪都重庆。贝聿铭申请延期3年,理由是研究工作没完成,另外,现在中国回不去。但是移民局只给了1年,延到1945年8月28日,开句玩笑,他们怎么知道得那么准,日本1945年投降,误差不到一个月。
档案里,从1944年到1945年只差一张纸,转眼,1945年11月旧金山移民部门通知贝聿铭,你已经超期了,要想继续留在美国,填表,此时表号码换成I-539了。贝聿铭回信又是一番到歉,Sorry,没注意到过期了,他的地址填的是14 Old Dee Road,Cambridge,MA。立即填了表,申请延期18个月。里面填了说他现在哈佛研究生院学习。旧金山移民部门向哈佛的Registrar询问,你们那是否有贝聿铭这个人。1945年12月哈佛由外国学生顾问(Counsellor for Foreign Students)回信说,查无此人在哈佛注册。旧金山移民部门给贝聿铭写信:你说你在哈佛读研,哈佛说没你这个人。你的合法居留已经过期(1945.8.28),立即回复!1946年1月3日,贝聿铭回信:抱歉Sorry,给你们造成了麻烦。这里有误解。我此前是哈佛的Arthur W. Wheelwright Fellow,这个不是全日制学生,所以注册资料里没有。但是目前我是哈佛准硕士(candidate),不知为什么哈佛没有我的注册资料,是不是因为我是11月注册而不是10月?现附上学院主席的信,记费卡(Bursar card,不太确定怎么翻),和两张奖学金受据,但是这些你们要还给我(档案里没有这些,可能已经还给贝聿铭了)。还好,移民局不久就给贝聿铭延期到1946年8月28日,不过也只是7个月时间了。
1946年3月,哈佛外国学生顾问给旧金山移民部门写信,说贝聿铭离开哈佛了,因为他在2月拿到了哈佛的建筑学硕士学位。移民部门马上给贝聿铭写信:哈佛说你离校了,你必须报告你在何时何地继续学习,你必须保持学生身份,否则要离开美国。4月2日,贝聿铭给移民部门回信:读完硕士后,我被哈佛设计学院聘为教师,为期1年,1946年9月到1947年9月,学院会给你们写信证实,告诉我该如何保持身份。他在7月1日,拜访了波士顿移民机关,说他跟妻子Eileen Loo Pei,陆书华和1944年11月10日生于普林斯顿的长子还是住于Cambridge的14 Old Dee Road。陆书华已经怀孕,预产期是1946年9月。贝聿铭希望能在哈佛教1年书,这样的经历对他回中国教书非常重要。但是1946年7月22日,移民部门通知贝聿铭,拒绝了他的变换身份申请,既然你中止了你的学生身份,所以你延期申请也被拒绝。虽然档案里不可能有,但是贝聿铭接到这封信的反应可想而知,7月31日,中华民国驻纽约总领馆给移民局写信,为贝聿铭申诉,最后签署人是Goerge Y. L. Wu,职务写成Consil,应该是Consul吧,领事。贝聿铭自己在7月30日填写了I-535表申请延期1年,说准备之后返回中国,而这一年的教书和研究工作经验对回国后很重要,哈佛设计学院的院长7月30日也给移民部门写信,说聘用贝聿铭为教师,年薪$4000。院长8月22日再次写信:再次写信有点犹豫,我知道你很忙,但是希望贝聿铭能得到延期,这样我们可以聘任他为teaching fellow,年薪$5000(7月30日信里说的是$4000)。请通知我们你是否会推荐给他延期,由于贝聿铭的特别合适这个位子,所以聘用贝对学院来说很关键。8月27日,院长第3次给移民机关写信,问是否批准了,我们好聘用贝聿铭。可是这次移民部门却迟迟没有决定,9月6日他门告诉院长:贝聿铭延期申请送到费城的中心办公室了(Central Office),一旦有决定我们立即通知你们。下面将近一个月的辗转反侧,不眠之夜。1946年10月2日,代理助理移民局长(Acting assistant Commissioner)写信给哈佛设计学院院长,贝聿铭延期申请被批准,延期到1947年6月7日(为什么6月7日,而不是通常的8月28日?),贝的身份改成临时访问者(temporary visitor)允许接受teaching fellow的聘任。院长应该第一时间给贝聿铭打电话了,不过这仅是我的想象,档案里自然不会有。10月14日,旧金山移民机关给贝聿铭发出批准延期和身份变换的正式通知,要贝将这封信与护照放在一起,离美时交给移民官员,这样他的case可以结案。贝聿铭大儿子是T’ing Chung,贝定中,生于1944年11月10日,二儿子于1946年9月7日,取名Chiong Chung 贝建中。9月7日,正在被拒绝后,上诉焦急等待的那段日子中。
最后,到了1947年6月6日,到期前一填,贝聿铭再次申请延期,申请延长9个月,理由是他有了家小,正在申请永久居留,他希望能不占配额(可能这样比较快,配额的要排队,跟今天一样),这个过程需要9个月。7月22日,移民局旧金山地区主任委托出入境管理处代理处长给贝聿铭夫妇写信,说费城的中心办公室拒绝了你们延期申请。波士顿的出入境办公室接着通知他们:你们延期申请已经被拒,我们接到命令要执行你们的离境。
档案最后,是移民机关通知贝聿铭夫妇,要对他们进行重新审查。当然,最后还是批准他们留在美国并成为永久居民,否则也就没有后来那个享誉世界的建筑设计师I. M. Pei了。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元亨利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