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比生活本身更重要
生活方式比生活本身更重要
——读彭小玲老师《生活在英国》有感
(赵辉 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
收到彭小玲老师的作品《生活在英国》有一段时间了,很开心通过一本记录个人在英国的点滴生活来触及作者的生活、学习和写作的心态,作者带我们走进英国的家庭生活、亲子教育、社会风貌、人文环境和情感世界,也进而让我个人从中受到感悟和启发。
如果一个人长期因为生活而奔波劳累,他的生活除了工作还是工作,长久之后无疑是枯燥、乏味的,这个人便是我自己。所以我渴望通过别人的文字来温暖自己,希望用别人的影像来激励自己,以唤起我们内心对于这个世界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渴望。
初为人夫,为人父,一切都是朝着一种美好的希冀前进,虽然这种生活过程中充满了羁绊,充满了很多不确定性,但是当我看到儿子出生的那一刻,也禁不住感叹,哇,一颗小豆芽般可爱的婴儿,他是我的儿子。如今过去五年,儿子转眼长大,一路走来对他倾注了全部的爱,但是又想让他尽量做到的最好,来完成自己以往未实现的愿望,读了彭老师的书籍,反过来看如今的自己,发现自己很多事情没有想明白,需要重新出发。
于是,我通读彭小玲老师的作品,试图从他的点滴生活中提炼我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固守或者需要改变的心态。作者在前言即点明了写作的动机和主旨,她这个“懒妈”的任务完成,儿子进入了名牌大学,他坚持独立自主的生活,再不需要自己倾注心血去教育和陪伴的人,而彭老师作为一名开放式教育的老师,教育理念“好好享受生命的过程”也是值得回味和学习的,正是这种理念,让自己的孩子从小拜托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人们加入各种培训班的教育方式。
正式这种自我的独立和独特的教育方式,让这个家庭在兜兜转转中聚散又团圆。“人们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的生活”,丈夫在英国学习,她也在孩子两岁半的时候去了英国,也许正是这种留学的经历,让他们能够坚定的选择英国去学习和生活,也正是彭老师的这种理念,才让自己教育孩子的时候能够发挥自己作为一个母亲的责任和作为一名老师来言传身教,最后她发现这是成功的。
起初,我以为这会是一本散文类的作品,但是当我看前几章,发现它更多的是一种随笔,就像日记一样记录着各种“琐碎的”生活。想起我初中和高中也喜欢写日记,几年下来也有好几本。但最后上了大学,发现自己的生活单调而枯燥,每天的生活一成不变,甚至惊不起一点波澜,甚至在一个不开心的家庭里自己也变得疏远和难过,逃避现实和追逐新的生活成为了一种奢侈的愿望,我一直在努力实现心中的梦想,但是当梦想靠近又发现自己其实躲不掉自己的亲人,离不开自己的家乡,因为自己的“魂”留在了那个生我养我的故土。
彭老师的感情细腻,能想到将这一路的生活记录成册,她的人生充满了意义,享受好的生活的方式比追求过好生活本身更值得回味,正是因为自己知道想要什么,所以才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一条自己的道路,所以我们能看到家庭的民主生活和夫妻之间那种相濡以沫的爱情。我就在想,如果我写自己的东西,可能有些事情我羞于面对大众,可能会说的隐晦一点,这么多年的耳濡目染和在推理小说作品的加持下,很多东西可以写的很隐晦,留下想象空间。但是生活它又不是推理小说,没人真会去揣测你的内心,看到不解之处,可能会停顿,然后继续读下去,最后读的一知半解,不知作者所谓何事。但是彭老师的文字很直白,我想人到中年了,想留下一份回忆,而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如果还像1995年和丈夫去结婚那会在意别人的目光,接受别人的审视,那这本书的内容可能会大打折扣。当然现在大可不必在意,写和老公结婚后假期的生活,每天吃喝玩乐无忧无虑的生活,觉得自己该有个孩子了,进而小生命的降临,还把中国式的“走后门”托关系分房子的事写出来,确实直白大胆。当然我这只是一种冷幽默式的调侃,只是想说,彭老师记录文字很细腻,很多事情成为了当下一种幸福的回忆,当然这种幸福中还掺杂着生活的波折和对生命的不屈。
通过对家庭生活和儿子教育的点滴描写,也反映出整个英国社会的人文现状,足可以窥斑见豹。但是自己曾经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血浓于水的关系,对于父母的怀念和没有尽到的孝道的感叹,也是足以让人感动。父亲身上的诸多优点是那个时代的人朴素勤劳的体现,对自己从不张扬的爱,对乡亲那种热心、正直的品格,重视教育,对知识的尊重,才成就了他们这个家族年轻人优秀的品格,父亲树立了一个言传身教,令人尊敬,让人怀念的高大形象。英国人惬意随性的生活夹杂着东方人的故土情怀,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孤独的人,一个有牵挂的人,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在第二故乡的幸福生活。
三十多岁的我,正在努力奋发的年纪,这本书给我很多努力的方向,对孩子的爱,成长的教育,对夫妻间的沟通交流,无不令人深思。通过别人照亮自己,我们还得自己努力。
作者简介:赵辉,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黄石市作家协会会员,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网络小说创作者,以散文,小说,随笔见长,作品散见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