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从背书谈起

从背书谈起

博客

前几年去四川旅游,登道教名山青城山。从山下建福宫徒步走到一景点叫天然图画,沿途山高林密,景色幽美,忽然想起了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的句子:“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用这几句诗来形容见到的山景是很贴切的。李白的这首诗还是四十多年前在中学里学的,到现在还能背得出。再回想过去学过的其他课程,许多还能记得,要用的时候还用得上,看来五、六十年代的教育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现在往往有人喜欢批评那时的教育,我听了总不是那么受用。读了十几年的书,工作了几十年,自认现在可以有点发言权了,可以总结一下自己读书的经验,同时也评判一下当年的教育的得失。

背书还是有好处的

从小学到中学,背过很多书,有今人的散文、小说片段,也有古人的作品如诗经、唐诗、宋词,还有散文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捕蛇者说”等。

还有一类需要背的,这里也特别要提一下,那就是一些常用的数据。中学里,化学老师要求我们背出元素周期表里前二十个元素的名称(氢、氦、锂、铍、硼)、元素符号、原子量和核外电子数和分布;数学老师要求背出2的多次方,最高到2的十次方1024110的平方根,120的平方,等等。

还有一种跟背相近的就是靠口诀、谚语之类来记忆、学习。小学的地理老师教过“东北三大宝,貂皮人参乌拉草”;中学的地理老师教过“云行东,车马通;云行西,马溅泥”,在上海地区用这句谚语看天气很灵。有的老师要学生反复唸短句,加强记忆,也很有效。中学的田径教练要我们跟他反复唸“疾跑就是冲出去”,而且配合在跑道上反复练“冲出去”,几遍下来,让我记住了几十年。大学的电工老师教同步电机时这样说:“同步电机就是吸牢转!”然后让我们跟着他唸几遍。用这个办法来解释同步电机的转子跟着定子的旋转磁场转,保持同步。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事,而且我不是搞电的,但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可见这种教学方法很有效。

小学、中学里还教过速算、心算方法。例如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速算法,乘数是11的速算法,十位数相同,个位数之和为10的两数(如2723)相乘的速算法等等。

背下来的东西,要用随时可以从脑子里“调”出来,比临时翻书、查电脑要快得多了。依赖书本、电脑,如果一时手头没有书或电脑,或者上网上不了,就毫无办法了。说到底,最可靠的还是人脑。近年来有人做研究,发现多用脑子可以延缓老年痴呆症的发生,那就更应该提倡背书了。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唸中学的时候养成了一个习惯:放学回家,复习当天学的内容,做作业,预习下一天的功课;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稳步前进。到小考、大考前再全面复习。这样学习,循序渐进,基础打得扎实,学到的知识很巩固。平时负担不大,没有欠债,还可以有时间发展别的兴趣。

中学毕业后还经历过两次系统的大复习。第一次是在七十年代中,正是文革期间。在工厂当工人,空余时间很多,一面又觉得长期这么无所事事,功课会荒废掉,于是找了三、四个同是高中毕业生的朋友开始全面复习功课。平时住在厂里的集体宿舍,工余自己复习;星期天回到市区,再相约到某个朋友家一起复习。几个月下来,数学和物理都系统地复习了一遍,化学则复习得比较粗。文革结束,恢复高考,仗着前面的全面复习,只是稍微再复习了一下,就轻松过关了。

中学里我化学是学得很好的,但是七十年代中那次大复习,化学没有化大功夫;在机械厂工作,化学也用得少。几十年过去了,化学就成了我的“软档”。

第二次全面复习是在八十年代初准备考研究生时。那次除了数学、物理,还加上了英语和政治。语文也是要考的,但无从准备起。考前那天晚上,正好拿到了新出的蒋子龙的长篇小说“赤橙黄绿青蓝紫”。一面心里担心明天要考试了,一面还是忍不住把一部小说看完了。幸好第二天考写作时,正好有一处可以把“赤橙黄绿青蓝紫”里的一件事作为我的一个论据,前一晚不复习功课而看小说,竟也帮我加了分。想到这里也就心安理得了。

全面发展

在我们唸书的时候,学校里特别强调全面发展,要求学生不仅书要读好,其他如体育、文艺也要会一点;不仅要学好规定的功课,也要在课外涉猎文学、艺术、历史;知识要学得深、扎实,但知识面也要广。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书算是读得好的,但课外的东西也会点,田径、篮球、排球都不错,也喜欢美术、音乐。这对以后的人生道路是有帮助的,帮我几次成功地改了行。工作以外,我自己的生活也过得比较有趣味。我喜欢看各种书刊;到世界各地旅游,看古迹、参观博物馆、听音乐会,观察当地的风土人情,我都兴趣盎然,而且还能看出点门道来。以后退休了,大概也比较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事情干。

少年要努力

回顾一下自己唸的书,小学里学的到现在已经懵懵懂懂,但是基本的东西如算术的加减乘除、语文课上识的字,又如地理、自然课上学的那些常识,那是一辈子不会忘了的。中学学的内容复杂得多,但记得最牢。大学学的,则多半忘掉了。小的时候记性好,学过的东西不会忘,所以小时候要用功读书,否则到年纪大了再努力就太晚了。老话说得一点不错:“少小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曾说过,年轻的时候学过的东西忘不了;以后随着年龄增长,有记住的,有忘掉的;到了中年,新学会的和忘掉的一样多;到了老年就是忘掉的超过记住的。他年轻时念书很刻苦,学英语是靠背字典,而且背好一页就撕掉一页。他这样做,就是避免有“忘记了反正可以再回过去查阅”的偷懒思想。他出身平民,也没有上过东京大学这样的名校,后来能当上日本首相,跟他年轻时刻苦努力是分不开的。

当然,既然学过了,印象还是有的。前不久朋友的房子要改建,但不知道一根梁是不是够牢,向我讨教。我是学机械的,但建筑上的事有相通的地方。找了一本英文的材料力学教科书,看了关于梁的章节,什么均布载荷,截面矩量,安全系数等等,看过就捡回来了。

学几手“基本功”

除了上面提到的速算、心算之类的“功夫”,在学校里还学了几手别的本事。中学第一年上了一年机械制图。以后在几何课上又学了一点。所以会用矩尺(圆规和直尺)把一条线段分成几等分,等分一只角,会用两块三角板推平行线、垂直线,会用圆规和三角板画五边形(不过是近似的),等等。还会徒手画立体投影图。别看这些都是些小技巧,到用的时候可以节省不少时间。我有机会接触过北美某知名大学的工科学生。我让他们用两块三角板推平行线、垂直线,用矩尺把一条线段分成几等分,他们都答不上来。有个学生还说如果让他用计算机他可以做到。

要懂点经济

我的同学里有当教授、老师的,当工程师、当大工厂的老总的,有当图书馆馆长的,但很少有自己创业办企业的。上中学的时候,学校里不设经济课程,而且平时在家里、在学校里也不谈论金钱、做生意、赚钱这些事。在当时的气氛、环境里,谈钱是觉悟低,是铜臭气,是低级趣味。那年头学的是政治经济学,但几年学下来对于社会是怎样运转的,财富是怎样创造、积累的,还是不甚了了。当年的教育在这方面是不成功的。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思苽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5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