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在海外让孩子传承中华文化之我见

在海外让孩子传承中华文化之我见

博客

在城头看到晓青的大作,关于给父母养老的详细分析和建议。深有感触。忍不住也想唠叨几句。

原文:你来美国后悔吗?(141)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41038/201608/1209568.html

晓青的主题是父母养老,我先就此说几句感想。然后再说关于孩子的问题。

对我们海外的老留一代来说,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遗憾和苦涩只有自己知道。各家也只能根据情况尽力而为。晓青姐说的尽早把父母接来,无疑是一个选择。

对我来说没这个可能了。父亲离开了,母亲也80出头了。且不说妈妈是信奉"七十不留饭,八十不留宿"的老派之人;就是妈妈同意,我哥也一定反对,他认为长子赡养父母是天经地义的。

我自己呢,磕磕碰碰多年,现在应该说渐入佳境:工作稳定而愉快;孩子健康长大;自己身体健康、财务自由。

可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念妈妈。每当天气晴好,我坐在自家露台上,就会想,如果妈妈在身边,不必游山玩水、锦衣玉食,就静静地坐在我身边,泡一壶茶、吃几口小食,闲闲的聊一会儿天。这样的日子,对我和妈妈就应该是天堂了。

当我和妈妈说起这样的想法时,除了泪眼婆娑,别无他法。我唯一的期待就是安排好生活,过几年早点退休回去陪妈妈。目前能做到的也就是每年回去看看,珍惜在家里的分分秒秒。

我今天主要想说的是另一个话题,看了晓青文中这段话的感想。

“有人说,我们是最后一代即要养好孩子又要照顾老人的人了。可别这么说,这一代人自己小时候没有多少快乐,长大了累得要命想争个你死我活,孩子跟着拎来拎去的也没有做到尽心尽力,老来也没有照顾好父母。现在咬牙说,等自己老了一定自己给自己养老,绝不去打搅儿女。
 
其实这套理论跟我们这辈人的父母把我们送出国,跟他们不肯移民来美国是同出一辙的。不信等我们真的到了七老八十的时候再回来说说看吧,看看哪一个是那么有志气的:)”

在海外养育孩子这个问题上,我是看到听到不同意见的。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次孩子还小,在party上大人孩子纷纷落座,男主人招呼大家"开吃开吃"。儿子却一直坐着不动。有熟人问你小孩在等什么?我说我们家里长辈没有落座开吃,孩子不会先动手。现在主人阿姨还在厨房收尾,儿子在等她。

熟人很不以为然,觉得我简直太腐朽太不可思议了:"这里是美国,你知不知道?!"

我笑笑。我知道的是,小时候我家里的厨房和饭厅隔着一个推拉窗,爸爸在厨房忙碌,把菜一盘盘传出来,爸爸是开明的,常常说"趁热吃吧"。但我和哥哥不会动筷子的, 家风吧。

当然吃饭这事很小,何况男主人都招呼大家开动了,我绝没有认为开吃的客人不对。这只是一个引子,让我想到一些养育孩子的问题而已。

血浓于水、亲情为天;敬畏自然、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舔犊情深都是基本的文化传承,我不知道为什么到了美国就要忘记或废除了?为什么老是有人说国人是在用亲情绑架?当然,奇葩父母、乱象家庭不在讨论之列,我只说常态。

我自己不会用一些所谓的"西方理念"去教育孩子:比如不理会婚姻是否得到父母的认可;小两口的核心家庭是唯一的;父母就该独立,老了病了就去养老院呆着吧......

其实常态的、普通的、中产的西人也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缺乏家庭纽带。我住的街上就曾有两家三代同堂的,只是把房子格局改成老人家独立出入。少壮一辈也不是事事都和老人一起,他们有时去度假,请个看护每天来一下,并给邻居打个招呼带着看一眼。这样并不为了养老人而完全牺牲自己,挺好的。

我有个白人同事,大学队打football的,没成职业而已。他是那种潇洒的人:玩车玩船、时不时和太太来个浪漫之旅什么的。他和太太目前照顾着双方父母(住在附近)。他说:等我75岁,就搬去和儿子住,改造的车库也行啊,只要有干净衣服穿,三餐饭在桌上就成。可见,在他的心里,和孩子住也是上策啊。

当然,现在流行的"一碗汤的距离"是最为理想的。我和儿子说,如果我得了失忆症,就把我送养老院吧,反正我也不知事,体会不到亲情了,专人照顾好过拖垮家人。除了这个例外,我是要老来从子的。

有人担心:父母想得美,谁知道孩子到时愿不愿意啊?

这个,我觉得要潜移默化让孩子传承中华文化中好的地方,同时结合所在西方社会的情况,循循善诱。

我现在总是写不痛不痒的游记、美食,估计是皮痒痒了,把“腐朽的”脑袋想到几点说一下,欢迎砸砖。

1. 家庭永远是一个团队,不是交接棒的关系。

既然是团队,重要的一点就是资源共享。常有父母在孩子小时,稍微奢侈一点的东西就不给买:“长大自己买!” 还有的说不付学费,自己贷款去!我觉得,对于正当要求,如果也承受得起,该花的钱就花吧。说到底,那不是大家的钱吗?等你老了,区区退休金不够花了,孩子难道会任你坐困愁城而不补贴你?或者送一个豪华游什么的孝顺父母?把家当一个team,把钱财当一个大的pool,不好吗?

孩子养大了,也不是说就交棒了。能帮的还是帮一把,不论是精神上还是体力上,甚至短期内在经济上。

2. 婚姻不是两个人的事,是两个家庭的事。

这一点,估计会招砖。

我年少时虽然也很不羁很二,但我认定我今后的人一定要父母把关。父母比我有经验,父母爱我了解我,父母和我有共同的基因......最重要的是,被双方父母认可和祝福的婚姻,有好的起点,今后会减少两代间的摩擦。哪怕后来有变数,这种良好的基础对于日后的沟通协调、养育孩子还是有很大的好处。

我儿子是认可我这个观点的。他说:找个爸妈喜欢的,以后少矛盾,我也轻松。

实践时不见得十全十美,比如曾有我视为女儿的好女孩,儿子和她却没有走下去;曾有我反对的女孩,儿子也力争我去喜欢她,我说:“你们朝夕相处两年,如果还情投意合,也许我说错了,我收回。但目前你不可能说服我同意。” 最后他们分开并不是我强行阻扰,还是那句话:孩子有父母的基因,我看到不对的细微之处,他总有一天也会看到。何况,他是近距离,会比我看得更清楚。只是热恋时一时的不清醒而已。

3. 强撑独立,会给孩子一种误解。

对孩子信誓旦旦表白“老了不靠你们”的,不知道有多少是真心这么想,还是只是不想给孩子压力。

如果把家庭当作一个团队,这个就不是孩子的压力,而是人生不同阶段的责任。就像一个project的不同phase 或cycle一样。

有人可能会说那丁克家庭不养老啦?

这是另外一回事。丁克家庭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对养老必定有更细致的规划。而且,没有经历养育孩子的付出,他们在体力和财力上往往比同龄人更胜一筹,以后也有能力享受更优质更舒适的服务。

我曾和儿子说“因为爱你,保重身体"。独生子女以后担子很重,我们要尽量把独立并优质生活的时间拉长一些。等老了,住得近一些,相互照顾,共享天伦之乐。

回到上面一点,如果子女的婚姻是我行我素、违背甚至决裂于父母,这个共享天伦估计就是海市蜃楼了。

4. 言传身教胜过千言万语

如果自己已经摒弃了中华文化中关于家庭纽带的部分,也就无从对孩子有任何要求和期待了。

有人说:我们自己离家万里,自己没有做到的,怎么能奢求孩子做到?

是,我们身在海外,很多局限。不妨坦诚告诉孩子自己的纠结和遗憾,以及不想在下一代身上发生的愿望,他们应该会理解。

如果我们时时关爱自己的父母和姻亲长辈,常回家看看;对兄弟姐妹情同手足,有事多倾听多帮忙;对小辈亲戚视同己出。他们看在眼里,会明白家庭的纽带是怎样的。即使他们年轻时可能很西化很看不上这些老古董,等大一些,应该会回想到自己的家风,并担当起自己应该担当的吧?

谢谢晓青让我想到这些。啰嗦完毕,欢迎指正。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陈默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