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推荐:《The Glass Castle》
对我来说,作者是继《Hillbilly Elegy》之后的又一个Outlier。读书推荐:《Outliers》
书中记录了作者的成长过程,生活在我完全不能想象和理解的家庭环境中。
爸爸的家在废弃的矿区,诸多因素,17岁离家参加了空军。妈妈倒是富人家的孩子,但从小不被允许自己做决定。两人一见钟情,堕入情网,6个月后闪婚。婚后生了大女儿Lori,一年后又生了Mary,但Mary 9个月大时,爸爸发现她死在自己的小床上。据妈妈说,爸爸从此就开始酗酒,再也不能稳定在一个工作上。一年后又生了作者,比Lori小3岁。弟弟Brain比作者小1岁,最小的妹妹比Brain小5岁。网上找到一张作者小时候的照片,Jeannette Walls (far left) with sister Lori, their parents and brother Brian in 1961.
妈妈喜欢说笑唱歌,在孩子们小的时候,表现得极为乐观。家人不开心、不愉快的时候,大多是通过唱歌说笑来解脱。她是个自由浪漫的艺术工作者,灵感随时有,随时画,墙上的作品挂了好几层。但不愿意按时按点的工作,没法给孩子提供稳定的生活资源。喜欢不受任何约束的自由,不接受任何救济,哪怕是来自女儿的。
妈妈有极强的信仰观点,自己居无定所、翻垃圾度日,也照样能坦然评论女儿世俗的价值观。坐拥价值百万的土地家产,但从不上心,坚信不能动用,任凭孩子们挨饿受冻。教育孩子自由、平等、博爱,那是头头是道,一直在精神上努力关爱着孩子,她相信如果孩子从小缺乏关爱,长大了容易酗酒、罪犯。
爸爸经常不在家,说走就走。为了买酒,哄骗家里的生活费,竟然还盗用孩子们辛苦攒的钱。不过他在言语上表现得非常自信,无数次表达对作者的信任和自豪。
爸爸有着浪漫的精神关爱,玻璃城堡(Glass Castle)就是爸爸给孩子们描述的梦幻家园,作者小时候蛮憧憬的。全家为了躲避债务弃家而逃,爸爸还有心有查地编故事,说自己是个大英雄,FBI在追踪他。印象很深的是爸爸带着作者在家里打怪物。他拿着刀子,很认真的帮着女儿去找怪物,一边找还一边骂,几角旮旯翻个遍也没有找到。然后他很认真地告诉女儿:“所有的怪物都是胆小鬼,当你盯着找它们时,就吓得跑掉了。它们只是在你看不到的时候才吓唬你。”我觉得对想象力比较丰富的小孩来说,这个处理方法还是蛮有效的。
最关键的是这个爸爸绝顶聪明,天才级别的人,精通数学、物理、化学、能源、电器、天文、航空、历史、宗教......古今中外,无所不晓。妈妈说他可以找到任何他想要做的工作,他也的确能够找到,只是不能长久。作者4岁的时候,全家开车去拉斯维加斯,爸爸在赌场里赚了很多的钱,全家享受了非常豪华的饮食和住宿,但好像很快就被赌场拒之门外。作者大学的最后一年,缺$1,000注册费,爸爸得知后在流浪的街头玩玩扑克,一个星期便凑齐了女儿的学费。
作者早年全家居无定处,妈妈教他们阅读,爸爸教他们其余的所有。一旦有机会进入学校,孩子们的成绩都是绝好的。成年后妈妈评价孩子们:Lori是最聪明的,Brain是最勇敢的,Maureen是最可爱的,而作者是最努力的。
开篇作者烧伤住院那一段表述里,可以察觉到作者有着很强的天赋,能够理解她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个Outlier。
- 独立:三岁已经登高,在炉子上煮热狗香肠,关键是她觉得这是简单常事。
- 乐观,心理强大:被烧伤进了医院,身上缠满绷带,笑着说自己是半个木乃伊。护士安慰她别害怕,她反过来安慰护士,相信自己会好的,而且即使好不了,自己也可以接受。
- 开朗大方:回答护士的各种问题,清楚明了,一点儿都不抱怨父母。
- 敢于挑战权威、挑战自己:不听从护士的要求,揭身上烫伤的死皮。而且动作很小心,为的是尽量保持揭下来的痂最大。尽管被火烧伤,并没有因此而害怕火,反而是更加变着花样地玩火。
- 感情丰富:轻抚伤痕,跟伤疤谈话交流,关爱自己。
- 观察力、记忆力强:对口香糖的好奇、问询、接受、品尝等等一系列的细节描述,三岁的事儿竟然能记得如此清晰,描述得画面感极强。(我这个年龄的时候也摔折过胳膊,一点儿都不记得怎么和医生护士打交道)
- 若人同情和喜爱:护士给她口香糖,还保证一直无偿提供;护士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作者第一次吃口香糖的体验,给了这个三岁的小孩巨大的关注。
- 情绪调整能力强:烧伤还没有完全好,被爸爸从医院里偷出来,随后匆忙弃家而逃,没有来得及拿她最喜欢的玩具小仙女,猫也被爸爸途中停车扔出去了,但她很快在爸爸妈妈的歌声里,平复心绪,找回自我。
在后面的描述里,可以继续看到作者极强的求生能力。
4岁时被甩到车外,爬起来哭过后,自己清理伤口,很明智地决定在原地等家人回来寻找。同龄和爸爸学手枪射击,可乐罐命中率高达60%。
6、7 岁时妈妈当老师,作者帮妈妈批改学生作业,并让姐姐帮妈妈写教案。
8岁时被一个大男孩霸凌,拿了爸爸的手枪回击,子弹打到男孩的脚下,但也因此失去了居住环境,全家移居到Welch, West Virginia,爸爸的老家。
刚入学就被一群黑人小孩欺负,她没有嫉恨,硬挺着。后来从狗嘴里救了一个黑人小男孩,并背着送回家,从此赢得了黑人社区的接纳;家里的房子太破旧,她自己粉刷,还试图做梯子,可惜梯子不够结实,没法用,只刷了下面一半的围栏;为了造玻璃城堡,动员弟弟一起挖地基,结果被爸爸用来堆放垃圾,慢慢开始对爸爸失去了幻想,更加直面现实;冬天家里太冷,她和弟弟一起到街上捡散落的煤块回来取暖;稍微大一点,帮别人带小孩挣点儿午饭钱,通常她都是躲着等没人看到时,翻学校的垃圾桶找食物吃......
12岁自己用铁丝、橡皮筋做牙套来矫正自己的牙齿。政府福利部门有人来访,被她敷衍了回去。不过她利用这个机会来要挟妈妈出去工作,因为父母不想要政府部门介入而接受救济。
13岁,妈妈辞职出游,留下的钱被爸爸挥霍,无奈被爸爸劝诱去酒馆儿应酬的男人,使得爸爸小赌赚钱。后来又冒充17岁到珠宝店去打工,挣钱养家。一次挑战父母权威被爸爸打,暗自决定要离开这个家,去纽约市,并说服姐姐和弟弟一起努力:给做姐姐的经纪人,招揽生意、商议价格,利用姐姐的绘画天赋给同学设计海报挣钱,曾经一度让姐姐忙不过来;鼓励弟弟去做杂工,一起攒钱。
15岁,姐姐还差两周高中毕业,他们攒的钱被爸爸偷了。愤怒无奈但不放弃,劝说自己的雇主雇用姐姐照看孩子,暑假结束把姐姐送去了纽约市。
接下来的两年里,作者成为学校报社的记者和编辑,工作非常努力,有时头版就有她4篇文章。做校报记者的过程中,她以工作名义坦然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大家都想要在报纸上露个面,争先主动和她套近乎,一跃成为学校里最受欢迎的人。为了把报纸卖得更多一些,她不停地想办法增改内容,后来添加了每月生日人名单,校报销售量一下子翻倍。
17岁,高中毕业前一年暑假,自己买票到了纽约市,第二天便到汉堡店打工。后来又找到一家报社工作,一边读高中,一边编辑写稿,每周可以拿回$120。老板见她勤奋好学,建议她去上大学。她反问道:“为什么需要上大学,我和那些大学毕业生不是在做同样的工作吗?”老板说:“信不信由你,这个世界上还有其他更好的工作。即使你上了大学,我们也欢迎你随时回来,但是我知道你不会再回来了。”
高中毕业,作者申请到了Barnard College,同时把17岁的弟弟接到了纽约。6个月以后,又把12岁的妹妹接了过来,由姐姐Lori 照顾。虽然作者的爸爸抱怨作者偷了他的孩子,而我则是极为佩服和欣赏作者的主动性和行动力,的确是她把兄弟姐妹从贫苦的生活环境中偷走了,没有她,大家的命运肯定不一样。
姐姐Lori后来成了艺术创作者,作者自己是报社杂志编辑,弟弟一直想要当警察,现在是警察局里专门侦破团伙犯罪的领头人。小妹妹Maureen有些磕绊,她比哥哥小5岁,从小若人喜爱,基本上生活在朋友家里,到了纽约又被姐姐照顾着,没有机会培养自己的独立能力。高中毕业不上大学,也不找工作,一度跟着爸爸妈妈,除了抽烟什么都不做。一次妈妈强迫她独立,情绪激动的Maureen用刀子扎伤了妈妈,被警察带走,禁锢在监狱医院里强行接受精神治疗。一年后出来,她买了张车票去了加州--她出生和一直向往的地方。
我非常奇怪世界上竟然有作者父母这样的人,能力极强,就业机会也无数次,但他们就是要选择在街上流浪。一次爸爸生病住院,医院的人喜欢他,留他在医院维修电器,包吃包住。深秋天凉,妈妈劝他一起来抱团取暖,结果爸爸真的把工作辞了到街上流浪。大学课上老师讲授社会福利的重要性,作者辩解说,其实有些人流浪是他们自己的选择。结果老师走到她面前质问,“你根本就不了解他们!”作者没有勇气跟老师解释自己的父母就流浪,而且以接受救济为耻,只是小声说:“是的,you make the points. ” (我们了解什么?我们知道多少?真相到底是什么?)
爸爸59岁时病毒感染,很短的时间内便去世了。随后的一年里,作者不能抑制内心的躁动,一刻不闲地做事,能够体会到爸爸对她的影响。后来离婚再嫁,在第二任老公的建议下,买了个小农场,文学创作的间隙,收拾院落、种菜养狗,内心得以安歇。
爸爸去世5年以后,作者邀请妈妈、姐姐和弟弟一起来农场过感恩节。晚餐上妈妈举杯向天:“和爸爸一起生活,永远都不会枯燥乏味!”感恩节过后不久从妈妈那里得知,小妹妹要来纽约看望他们。书里没有表述小妹妹在加州怎么过的,不过既然她能够独自生活这么多年,应该也算是独立了吧。
有评论说作者父母亲太残忍,我当时也这么认为,直到读了另外一本自述--《Educated》,豁然体会到,《The Glass Castle》里面的父母对孩子们物质生活上的亏欠给孩子带来的只是肉体上的一时痛苦。而《Educated》里面的孩子们从来没有缺少过吃喝,但父母对孩子们在感情需求上的否定和信仰观点上的压抑给孩子带来的则是精神上的一世摧残,穷尽一生都不一定能改变。
我读《Educated》时也感到比较压抑,没有任何阅读记录兴趣,就不专门写读后感了。推荐《The Glass Castle》,作者尽管幼年生活极度艰苦,但语言文字中没有表露多少,反而常常流露出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让我欣赏,让我佩服。
后话
最近读了作者的另一本以外婆为主角的家庭故事,读书推荐:《Half Broke Horses》
有朋友问:这样说来作者妈妈是正常、温暖、有爱的家庭出来的,后来怎么变的那么奇葩的呢?
我也很奇怪。外公可以说是没有缺点的大好人。外婆能干、势强,有着强烈的自主和反抗精神。不过外婆从来都没有接受自己的女儿,一直想要教育她、改变她,管得比较严。但本性难移,作者妈妈也是自主、强势、反抗,但似乎缺乏外婆和外公的动手能力,可能是遗传了外婆的妈妈的软弱。再加上得不到妈妈的认可,青年人的强硬反抗使得她坚决不听妈妈的话,不但没有找个anchor,反而非要嫁给这个在天上飞的老公,崇尚所谓的“自由”。《The Glass Castle》里提到一句,恋爱时的妈妈和爸爸抱怨,外婆不让她自己做任何决定。
不过我仍然觉得作者爸爸妈妈在物质世界上的忽视,给孩子们带来无数的痛苦,恰好导致三个大孩子都非常独立,尽管早期很艰难。当然,这些孩子们的能力也是相当强的。即使是作者姐姐,也是艺术个性的人,但不堪于现状的痛苦,配合妹妹的努力,一起站稳了脚跟。
作者的小妹妹似乎和妈妈的性格类似,贪图安逸,不肯动手劳作,没有吃过什么苦,靠自己的美貌和可爱吸引家人和朋友们的关怀和照顾。但人都是需要长大的,一辈子生活在想象的世界里,而现实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却全全依赖别人,不能独立,最终丢失的还是自己。小妹妹小时候一直和幻想的朋友一起悲欢玩耍,精神健康严重被忽略,我读书的时候已经觉得她将来可能会有问题。我在文章最后猜测小妹妹“算是独立”,其实更多的是我的愿望而已。 听网友说作者妹妹陷入毒品的捆绑,至今仍在挣扎。
再多说一句:《Half Broke Horses》里有更多关于作者爸爸的描述。看着外婆和爸爸过招,真的很过瘾!我觉得爸爸就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如果他娶了外婆这样的anchor,可能又是另外一番精彩人生!
尽管只是我的猜测和揣摩,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基因强大!!!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环境、机遇、习性,最终造就了各色的人生......
后话 2
多说两句,我为什么不喜欢《Educated》。
每个人的认知和价值观都不一样,观察世界的角度不同,喜好的东西肯定也不一样。
我一开始听《Educated》的时候,就对其中作者大段的心理想象描述很不喜欢,觉得她太过情绪化,可以这么长时间地沉浸在自我幻想之中。随着更多的描述,我觉得作者记忆里的事件,大多是负面情绪,的确如她爸爸所说,生活在恐惧当中。一直到最后,也还是纠结不清。相对顾虑未发生的事,我更喜欢专注解决已经发生的现实问题。
看完了书,我还到YouTube上看了两个作者的一些视频,《The Glass Castle》的作者虽然没有很漂亮,但总是满脸笑容,语气温和,内容积极、乐观、友善,充满对家人的理解。而《Educated》的作者很漂亮,打扮得也很性感、时尚。但视频中,面目表情相对来说更冷漠、高傲,更多的是抱怨不被理解和接受。可能是因为她年轻,还没有沉淀出岁月的醇香。真心希望她不会就这样一辈子纠结,在痛苦、恐惧、和被家人抛弃的失望中生活。这就是我为什么说,“父母对孩子们在感情需求上的否定和信仰观点上的压抑给孩子带来的则是精神上的一世摧残,穷尽一生都不一定能改变。”
生活本来就是充满挑战。看了哈佛的《幸福课》以后,我更倾向在真实、艰难的生活中寻找美好的事物,在困难、逆境中发掘一丝丝的希望。凡事有阴阳,取决于“我们自己”去专注哪一面。发掘、欣赏生命中的亮色需要智慧,需要领悟,需要学习......
任何观点都只有一部分是可取的!我写写、你看看、挑着信、试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