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漱溟先生 - 《思维的八个层次,你在哪一层?》
朋友在微信上分享了《思维的八个层次,你在哪一层?》 -梁漱溟先生1928年在广州中山大学的演讲,我自我感觉良好地回帖自夸说已经通透啦!又有朋友问是不是“像在打游戏,不断的通关”?我静下心来细想,发现自己还真的没有想过这个。借此机会,理理自己的头思。
我爱挑刺,挑刺原因是因为我的想象力不够丰富,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写什么,一旦看到别人的东西,恰好又是我知道点儿的,我就会不自觉地挑刺,把不符合自己想法的都改掉。我也比较擅长精简,就是凑合、息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复杂的变简单,简单的不用想。所以当我看到这篇文章时,我先挑刺、修改,再把这些阶段逐个简化,就可以自夸达到通透的最高层面啦!呵呵......
其实梁漱溟先生的讲述已经是很精彩和精简了,我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分享一下我对思维层面的理解。真的不好说是看得更远,还是把巨人的光彩给涂黑了。
梁漱溟先生讲了八个层面,我加了一个,合并了几个,总共是七个。
1:有目的
这是我加的。我们为什么需要思维?应该是想要到达一定的目的。我缺乏想象力,不能想象出没有目的的思维模式是什么样,天马行空?也就不用谈什么层面了吧。
2:形成主见
结合目的性,这个主见就比较容易有了。其实人从小就有主见。女儿刚刚出生的时候,奶还没有,吃不饱,那绝对是不肯松口。到第四天奶来了,一下子太多,不小心呛着了,女儿头一扭,就是饿着也不受这罪。当然,对于成年人来说,主见就不单单是针对衣食住行这等低级的事了。不过像总统竞选、世界趋势这些大事,我一般只是道听途说,真没有太多的主见,看个YouTube,相面投票完事。这几年,我花了很多的精力在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上,就是自我的喜乐平安,最大障碍就是子女还未成年而引发的焦虑。所以为了实现喜乐平安这个目的,我很在意子女教育,对此产生了有很多的想法,和老公、和朋友们顶风作案,应该算是蛮有主见的。
3:发现不能解释的事情 & 知不足
我把这两点归为一点。发现自己有“不能解释的事情”以及“不能解决的事”就是“知不足”,这应该是有主见、想要到达某个目标的必经之路,除非生活中没有任何问题,或不需要自己解决任何问题,或者就是一牛人,什么问题都是小菜一碟、迎刃而解。我什么都得自己做,没钱、没本事,身体心智有限,非常的不足啊!
4:以简御繁
我把这条提到“融会贯通”的前面。当人有了目标,有了主见,又发现自己不足,不能很快实现自己的目标,自然会努力学习,想尽办法。面对这么多的文章、书籍,看什么、信哪些观点,就需要逻辑分析和概括精简能力了。对于那些各式各样的心灵鸡汤,什么“人一生应该做的n件事”、“教育孩子的n条准则”、“n 条的生活哲理”,我是不可能都背下来。惭愧地讲,就算是都背下来了,生活中这么多的事,我也不可能做之前都去按照这些准则,逐个检验,所以肯定得精简。看完一本书,我可能就记住一句可以用的新道理。如果能有两三条可以说服我,对我来说就算是很好的书啦!这个层面就不是很容易达到了。我给朋友推荐文章和书籍,有实际应用体会的反馈其实很少,很多只是评论一下“这书不错”就完了。下面是我精简的例子,几本书的读后感:
- 《The Life Changing Magic of Tidying Up》- 《怦然心动人生整理魔法》, by Marie Kondo 。其实就学习了书名这一句,整理了自己衣服和书,扔了六包衣服,留了不到十本书。
- 《The Road Less Traveled》- 《少有人走的路》, by M. Scott Peck。其中对爱的定义和分析很深刻:爱是为了提升自己或他人的精神境界的主动选择的行为。生活不易,我们需要自律来过好生活;自律的动力来自爱;爱的源泉是神的恩典,所以得去努力寻找神。
-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 by Stephen Covey。我从中学习了按原则生活 、做自己能够改变的事、被人理解之前先要理解别人(这条需要换位思考和建立感情银行)。这本书让我找到了自我,体会到真正的自由。
- 《Parenting your powerful child : bringing an end to the everyday battles》by Kevin,Leman。孩子都要关注,没有足够的正面关注,他们就会做坏事,让你不得不付出负面的关注。
5: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我本来以为融会贯通就是运用自如,所以将它们合并在一起。Google了一下,发现融会贯通仍然是理论层面的东西,意思是“融合多方面的知识或道理从而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而运用自如是实践层面上的,意思是“运用得非常熟练自然”。我觉得这两点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循环往复的学习和实践的动态过程。从开始学习的一知半解,应用得也磕碰踉跄,慢慢地懵懵怔怔,有点感觉和收获,到后来的豁然开朗,登峰造极,达到一览众山小的境界,真的不是打游戏过关。这是一个不断往复完善的过程:实践、观察、分析、总结、再学习、再精简、再实践......绝不是一条直线,或到达某个境界就结束了。有的时候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可能会回到第二个层面去改变主见,甚至可能会回到第一个层面去建立新的目标,一切从头开始。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体会,没有什么专业理论基础。如果想结合实际的例子,可以看看这篇《人生目标 - 好大的题目》。
对于老先生说的:“如果不能解决问题,那学问必是没到家。如果学问已经通了,就可以解决问题。”我的体会并非如此。我一般是书还没读完,一知半解的时候就开始用了,但似乎也可以解决不少的问题。必须承认,我不求甚解,容易将就凑合,的确不是做科研的料。
我个人觉得这个层面比较难实现。认识几个朋友,说起道理来条条是道、振振有词,现实生活却是一地鸡毛。通晓一大堆的至理名言,只能算是记忆力好;能够说服别人,也不过是逻辑思维能力强;真正把理论用于实践当中去,做好工作、过上自己想要的的日子,这才是真智慧。
6:一览众山小
对梁漱溟老先生的演讲都要说三道四的,可以算是有那么点儿“一览众山小”了吧!当然,也可能是“无知者无畏”啊!对这个境界还有一句俗语:“高处不胜寒。” 悟到这个境界,难免会有点儿沾沾自喜,不自觉地指点江山,如果内心不是真的谦卑,可能会很惹人烦感。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我们常说的高智商、低情商。这里的“山”,指的是人。我觉得只有到达神的境界,才有资格说“一览众山小”。能够信神,认识到神的无所不能,可能会少骄傲一些。想象一下在没有任何外界其他人的野外,我要是能活下来,过上狩猎采摘、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已经是感天谢地了!这山望着那山高,高山望着平地好,相互比较容易让人痛苦,学会感恩可能对现实生活更有用些。
7:通透
我觉得只有神才可能真正通透,人不可能达到这个境界。非要说“人”的通透,以我个人的理解,通透多是一种自我感觉:物质生活上衣食住行无忧,感情世界里喜怒哀乐无虑,对世间万物来去变化不惑,差不多就算是通透了。对于专业技术方面的通透,以个人有限的生命和精力,或许能够在某些的领域略尝1、2、3、4,跨界牛人或许能体验个5、6、7、8......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Just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