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人际关系:了解/信任、理解/接受、尊重

人际关系:了解/信任、理解/接受、尊重

博客

了解一个人说什么、做什么:花时间在一起,听“人”说,看“人”做。
信任一个人的为人和做事:信任程度是建立在了解基础上的。了解得越多,信任“人”程度越高。
了解/信任多是关于技术、技巧等物质世界实实在在的事儿。

理解一个人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这么做:观点决定行为,通过询问来了解“人”所持有的观点和信念;结合逻辑推理,理解“人”的决定和行为。感性的人做决定,比较容易受情绪影响,缺乏感情的的纯逻辑推理不一定会准确理解“人”。
接受一个人的选择:对一般不相干的人,我们并不考虑是否要接受他们什么。但对于朋友,尤其是家人,由于他们的选择可能会影响到切身利益,是否接受则需要考虑权衡利弊。不过,如果能理解“人”为什么会做这样的决定,自然会帮助我们更容易接受不同的选择和行为。
理解/接受多是观点、决定等思维境界的东西。

尊重,“尊” 对我来说,意味着尽量避免语言上的激烈争辩,绝对不能发脾气。“重” 就是重视对方的技巧和观点,对不同的声音,要认真深刻地思考和明辨。 

这里的“人”不只是指他人,其实更应该是我们自己。正在阅读 C.S. Lewis 的《Mere Christianity》,里面有一个小事例:

如果我们看到一个穿蓝色制服的人,早晨在街上走过,他在很多家门口都留下一个小口袋。我们可以推断说这个人是邮递员,因为我们每次打开口袋的时候,里面都有邮件。其实我们并不知道其他人的口袋里到底是什么,我们只能打开自己的口袋,不可以去打开别人的口袋,那些不是寄给我们的,不属于我们。

听完这段,我立即想到了对人的认知其实也是一样,我们要从先认识自己开始。问自己问题,思考别人对自己抱怨的原因,不断地通过审视、剖析,全面认识自己的能与不能,好与不好,欣赏自己的长处,接受自己的不足,从而才能真正帮助我们欣赏他人的长处,接受他人的不足。

这是个灰色的世界,好的、坏的都是相对的,并没有一个完全绝对的标准,了解/信任、理解/接受、尊重的程度不同,决定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

一次与朋友探讨闺蜜,同事,朋友,弟兄,姐妹,陌生人,配偶...... 的区别,乍一看挺复杂,其实仔细往根上找,我们可以按照了解、理解、信任、接受的程度从弱到强排个顺序:陌生人,同事,朋友,闺蜜,配偶。

低级别的人际关系里可以做的事,高级别关系里都可以做。凡是我们和陌生人能做的事,和同事都可以做(打个招呼、聊聊天气);和同事都可以做的,和朋友都可以做(讨论事情、征求建议);和朋友可以做的,和闺蜜做也没有问题(吃个饭、看个电影);自然,和闺蜜之间的任何事,和配偶做也都没关系(分享内心的小秘密)。

我觉得能做到这样的人,才算是活得自由、真实,不需要任何隐藏、掩饰。反过来就可能比较不能让人接受了。比如,和朋友发生了亲密关系,应该算是出轨了吧。

既然是人际关系,必须是双方的。双方感觉一致,进展速度相当,关系发展可能会很快。两个偶遇的陌生人,短暂地语言交流,可能在几个小时之内就成为朋友,几天之内就成为伴侣,创造一见钟情的神话故事。

任何一方(或双方)不愿意、不理解、不信任,都会导致人际关系的降级。曾经亲密的伴侣如果交流不顺,相互猜疑,最终会形同陌路。闺蜜变朋友,朋友变陌路,甚至反目为仇,生活中的实例应该也无数吧。

我没有把“弟兄、姐妹”,以及“父母”算在一般的人际关系里,因为血缘的介入会使得人际关系更复杂,我喜欢把亲属归类于前面这些人际关系里。比如,兄弟、父亲可能算是朋友,姐妹、母亲可以算是闺蜜。不同的是,没有血缘关系时,我们升级、降级,比较好掌握。喜欢就多花时间在一起,不喜欢就少见面。家庭关系里,特别是对父母或子女,还有个不可避免的责任。

好在有个“以真心换真心”,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地了解/信任、理解/接受、尊重对方,那对方也会在一定的程度上朝着这个方向改变。如果对方没有变,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自己没有变,或变化还没有足够大到影响对方。

一点儿不成熟的思考。
好久没有写程序了,在此练练手。嘻嘻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JustTalk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