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中国人的贵贱等级观念

中国人的贵贱等级观念

博客

中国人的贵贱等级观念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语出惊人,令人哭笑不得。对此,中国防火墙内鲜有相关讨论,墙外可是炸开了锅。在中国外交部2月18日举行的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援引美联社与大西洋理事会共同开展的一项调查结果询问,据称“中国发起了可能是其首次全球虚假数字信息运动,制作并传播关于美国制造新冠病毒作为生物武器的故事。报道还称2019年以来,中国在推特和脸书上的外交账号数量分别增加了三倍和两倍。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华春莹回答道:“我不知道这个调查是怎么做的。什么是虚假信息?到底是谁在散布虚假信息?我们看到疫情发生以来,西方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大量的疫情阴谋论,美国有些官员、议员、媒体、机构在拿不出任何证据的情况下,炮制和散布了大量针对中国的虚假信息,无视基本事实,对中国进行‘ 有罪推定’式的抹黑和攻击。”

说到推特账号数量,华春莹表示:“不知道他们有没有调查过有多少外国媒体和外交官使用微信、微博?为什么外国人可以使用中国的社交媒体平台,而中国人就不可以使用推特和脸书呢?这只是增加一种同外国民众分享信息、沟通交流的渠道而已。”

推特用户解读道:“结合上下文,华春莹的意思应该是为什么(外国媒体和外交官)可以使用中国的通讯平台,而(中国媒体和外交官)不能使用推特和脸书呢? 中国普通老百姓能算中国人?”

资深媒体人东方则在推特上分析认为:“原因很简单,因为你们建防火墙,不让普通中国人用。和当年只有共产党员才能看参考消息一样,使用推特和脸书,也成为当代的信息特权。那些冒险翻墙上脸书和推特的普通中国人,有的竟然被抓捕和判刑。华春莹的这个反问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的反响,就是因为她一语道破了中国的独裁体制。”

参考消息

1931年11月7日创刊于江西瑞金,当时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时红中社成立,其中一项任务就是收听外电、查看外刊消息,然后编辑《无线电材料》或《无线电日讯》送党内领导参考,成为参考消息的前身。起初的每天40份蜡纸手刻油印32开4-8页,已经可以满足共产党领导人的需要。1935年11月在陕北恢复了红中社的文字广播与《红色中华》报、《无线电日讯》的出版。1937年10月《无线电日讯》改名为《参考消息》。1938年12月改名为《今日新闻》油印出版,1940年3月10日改为铅印出版,刊号重新计算,售价4分,八开两版。1941年春,《今日新闻》与《新中华报》合并为大型党报《解放日报》,1941年5月16日创刊。创刊《参考消息》油印内部发行。1942年12月1日,《参考消息》改为铅印重排刊号由新华社、《解放日报》社合编出版至今。是目前国内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之一。据资料显示,延安版《参考消息》目前国内尚无馆藏记录,国家图书馆馆所藏《参考消息》,也仅是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出版的。2004年,留美学者沈津在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发现其馆藏有1944年6月至1945年各月份的延安版《参考消息》,来源是延安新华社英文翻译林迈可。已经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6年9月影印出版。

1946年春,毛泽东发出“全党办通讯社”的号召,党中央采取措施加强和扩大新华社的“耳目、喉舌”作用,对解放日报社和新华社进行了重大改组,工作重心放在新华社。这次改组中,新华社正式成立电务处,电务人员增加到70多人。在新的编委会讨论办通讯社的会议上,当时任新华社第一副社长的陈克寒谈了新华社担负的任务,第一项就是“抄收各国电讯”,也就是当好中央的耳目。1947年3月撤出延安后,新华社副总编辑范长江率领新华社工作队随毛泽东转战陕北;新华社社长廖承志率领大部分人东渡黄河到晋冀鲁豫的太行区。两支队伍都编辑发行了各自的《参考消息》。范长江的陕北版《参考消息》1947年4月9日油印发行,每期4千字;1947年12月28日改为铅印,四开四版,至1948年3月20日止。1949年9月《参考消息》在北平由赠阅改为订阅,发行量2947份。参考报道是党中央“耳目”,新华社的文字和口语广播,是传播党中央声音的“喉舌”。

1956年,随着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召开,以及波兰和匈牙利事件的发生,毛泽东等中共领导觉得“有必要使我们的干部,及时地知道我们的敌人的情况和敌人的观点,以及我们的朋友的那些与我们有所不同的观点”。《参考消息》是在批判斯大林、破除僵化思想的背景下于1957年诞生的,是一项打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新政”。“为了便于党内外干部更多地了解国际时事,特别是更多地了解我们的敌人和朋友方面的情况,中央决定从1957年3月1日起扩大新华社出版的《参考消息》的订阅范围”。1956年,毛泽东提出把只限党内外高级干部看的《参考消息》扩大发行到县委以上干部。1957年春天,毛泽东在包括最高国务会议的几次重要会议上,接连阐述为什么扩大发行《参考消息》。他说:“这是为了锻炼我们。党内外都应该受锻炼,应该见世面,知道一点世界上的事情:敌人怎样骂我们,敌人家里的事情是怎样的。有人说这样会乱,不会乱的。”1958年他又指示:“要把《参考消息》的阅读范围扩大到全国的高等院校学生。”1970年夏,毛泽东指示,《参考消息》扩大发行到基层党支部。在其后的近30年中,《参考消息》的发行范围覆盖到所有“县处级”以上领导,发行量也扩大至40万份以上。在文化大革命中,《参考消息》几乎成为中国大陆普通人了解外界信息的唯一窗口,能够拥有一张《参考消息》几乎成为身份的象征。

1960年代,周恩来成了《参考消息》实际上的总编辑。《参考消息》上几乎每天都刊登很有分量的外国评论员分析国际关系、形势的文章,相当一部分是周恩来亲自从《参考资料》中选出并指示《参考消息》刊登的,甚至有的文章登在哪个版,他都指示清楚。1967年5月28日,周恩来说:《参考资料》报喜不报忧,不登敌人骂我们的一些东西,人们就不知道多方面的情况。不要“怕”字当头,不要怕群众造你们的反。1970年6月29日,周恩来说:毛主席交代过,《参考资料》不要自己标标题,原来怎么标就怎么标,让读者自己判断。9月2日,周恩来说:“《参考消息》主要是正面的,也要选登反面材料,使大家有所比较,否则不能起广泛教育作用。”1973年6月15日,周恩来说:《参考资料》每天要登一篇有关台湾的消息和言论,骂街的不要。

改革开放初期,专辑工作的改革是:换了招牌,从《参考资料专辑》改成《参考消息专辑》;发行对象也从随其他内部刊物订户免费发送改为面向社会。《参考消息专辑》的内容仍是围绕中央提出的三大任务选材:保卫世界和平、实现四个现代化、统一祖国。

1985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开放《参考消息》,使得所有中国大陆人民都可以订阅。为加强青年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1984年底,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立和国家教委主任李鹏先后作出批示,国家教委在1985年1月还发出文件,要求全国高等院校校方给所有学生每间宿舍订一份《人民日报》和一份《参考消息》。1986年8月,《参考消息》专门开了发行会议,中央和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国家教委和邮政总局都派人参加了。这大概是最后一次行政力量支持《参考消息》的发行工作。就在此次会议前的1985年1月1日,《参考消息》报头下的“内部刊物”4个字已经中宣部同意变成了“限国内发行”。文化大革命结束前,《参考消息》只是供中高层领导人看的,是《参考资料》的一个“摘要版”,经过改革开放的演变,两者渐行渐远,已经演变成为两种不同的版本,《参考资料》成为《参考消息》的一个“补充版”。

1993年时期发行量一度曾突破300万份。但是随后参考消息逐渐加强了对内容的过滤和控制,其倾向性逐渐明显。其权威地位已被新华社另外编发的《参考资料》(俗称“大参考”)取代。从1957年《参考消息》报问世开始,它就是从《参考资料》(参编部的主要产品,只供党和国家高级干部及有关单位阅读)中选材。形象地说,《参考消息》是《参考资料》的“摘要版”,《参考消息》的编辑工作是《参考资料》的深加工工作。

儒家的贵贱等级观念

每个人受造于上帝,人唯有在神面前平等,才能实现在人面前平等;在神的俯瞰下,无论贵富还是贫贱、无论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无论国王还是草民甚至奴隶,都不可轻慢和忽视,都有权进入天国。平等是基于自由的平等,而非那种平均主义的、削足适履式的平等,不是说所有人在肤色、身材、智力、道德发展或社会能力方面都平等,可以容忍的差异是“基于自由的、有差异的平等”。《圣经》譬如“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又如“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圣经》并没有“人人生(被造)而平等”的句子。

在儒家眼里,礼的主要内容是“名分”,那就是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有别,也包括男女有别,这些都是“明分使群”的核心内容。

《书经》里有一个“维齐非齐”论,算是对“明分使群”现象的一个理论支撑。意思是,社会要实现平等,就必须正视“非齐”,一味追求“齐”,结果可能反而是“不齐”。因为不同的人,岗位不同,智能、体能不同,对社会的贡献也是有差异的。如果按照一个标准来,显然是不公平的。

对于这个“维齐非齐”论,貌似合理,深得现在一些学者的赞同,甚至以此认定人的贵贱尊卑之分具有“天然属性”。譬如认为:一个小学毕业的农民工,怎么能和一个博士毕业的研究员讲收入平等吗?一个小小科级干部能和厅局级干部平起平坐吗?

但很多人忽视了一个问题,人的职业、智能、体力和贡献,必定是有差异的。但人格是平等的,人的权利是平等的。而“明分使群”和“维齐非齐”论的核心是:恰恰是将人分为三六九等,这是规定好了的伦常和秩序。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有一种意思解释,礼仪要求并不覆盖老百姓,因为没有资格。奴隶只是活着的“工具”,平民只是没有政治权利的自由民 ,他们除了顺从、服从之外,礼仪纯属多余。

孟子在历史上被标榜为“亚圣”,他认为,穷人要“安贫”,富人“安富”。认为人的“贵”是天生的,不是人人可以随便取得的。他划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绝对鸿沟”:“体有贵贱,有大小。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孟子以身体器官重要性,来比如人有贵贱之分的合理性和天然性。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社会里,我们只见过太多“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案例, 真没有见过哪个老百姓是“贵”过君主的故事——从来没有,一个也没有。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谢盛友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