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都是微信惹的祸

都是微信惹的祸

博客

        前几天,我在大学微信群里放了一炮,虽然事后我亲爱的同学们没有拿板砖拍我,但我自己也挺后悔的,觉得我把这样的议论放在群里不合时宜。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我的一个同学兼好朋友在群里转发了一篇文章,题目为《我们相隔的不仅是时间,还有渐行渐远的价值观》(恰好今天我在文学城也看到了这篇文章)。发出后,群里立刻又人响应、转发。而我,却心中另有所感,并立刻涌出要表达自己想法的冲动。于是,我不辞辛苦地码了半天字,发了出去(平时咱可是惜字如金的)。下面是我在群里写的全文:

看了某某转的文章,我有一些想法,忍不住要说,但不知道会不会炸锅。

读那篇文章时,我虽有些共鸣,但不知道为什么,心里却也有些隐隐的不舒服。想来想去,我觉得作者的观点倒也无可非议,但微信这个平台却是罪魁祸首。

微信给我的感觉是一个爱不得,恨不得的东西。我说爱它,是因为它能这样方便、迅速地联上你所有的社会关系,让你觉得空间的距离简直不是一个事儿。我们在国外居住的人,对它更有一份特殊的感情。每天早晨看一下微信群,看到家人,朋友,同学的各种信息,节假日的祝福,就会感觉无论我们走了多远,我还是这个群体的一部分,思乡之情就会减少很多。

但是我对这种交流方式如此流行却有一种担忧,我觉得长此以往,人们的关系会由它的介入而产生变化。我们在微信上发发个人信息,发发祝福,发发养生之道,传传八卦新闻,转些心灵鸡汤(虽然大多是鸡精兌的),这些都没有问题,但是深度的交流靠它就会出问题。

首先,深度交流是有私密性的,(不是说谁对谁有什么秘密啊)。比如A和B的政治观点大不相同,但她们都喜欢时装,可能会因此是很好的朋友,她们交流时也根本不需要政治。其次,深度交流是需要时间,地点,气氛,环境的,很多东西只有深度交流才可以相互理解或者谅解。

每个人都是有多面性的,他的某些方面和观点你可能喜欢和同意,某些事情你可能不赞同。在你们个人交往时,大家面对面,一对一,不和谐的东西或者少涉及,或者敞开深入探讨,了解双方的心思和观点。

但是在微信群这个平台上就不一样了,每个人都像是穿着新衣的皇帝(比喻有点过分),站在舞台中间转圈。讨论问题,也像是大鸣大放,大字报,不仅赤裸裸,而且肤浅、片面——不是说我们群里的人这样,而是微信特点所致。这种交流方式,做多了,做深了,必然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说到“三观”、人生态度、政治观点,人人都会有些大大小小的不同,我们是同学,不是夫妻,也不是需要同仇敌忾的竞选智囊团,我们不需要人人一致。但是当我们每天把这些都摆到桌面上,我们就会像价值观不一样的夫妻,每天为柴米油盐吵架;就像决战前在智能团中找叛徒一样你死我活。

就咱们班的群来说。我们大家相识在几十年前,我们有青春岁月时的共同记忆,我们的友谊一直在保持,如果因为有了微信平台,我们不是更加和谐,更加牵念,而是由于某些思想观念的不同而产生隔阂,有它何益?——全文完

                对于微信,我一直是爱恨交加。它的好处自不必说,就说我自己,如果有一天没刷屏,可能就会觉得生活中少了什么。但是有没有人想过它的负面影响?

                首先,微信虽然超越空间,但不仅代替不了人与人的心理交流,甚至会破坏人们的固有情感——这一点我在上面说到了。

                第二,人们传阅的文章,的确不乏有价值的,有趣的,有文化,有内涵的,但是真的有人从中学到什么了吗?如果有,也极为有限,因为这种传播方式要的是速度和数量,人们点赞,或者在心里点头称赞,但不等你花时间去细想、体会,新的东西哗啦啦地又涌过来了,结果人人都像狗熊掰玉米,掰一穗,丢一穗。

          第三,很多文章,例如人生哲理性的,心灵鸡汤性的,养生类的,政治类的,教你怎样交朋友,告诉你成功人士的秘诀……,很多都是似是而非,抓住一个小视角,或者一个特例,借题发挥一下,博得眼球。这些东西就像垃圾食品,是食物,但却是营养不均衡的粗糙食物,如果人们沉浸其中,而放弃健康食品,精神虚胖的人会越来越多。

        我在同学群中放完炮后,虽有些后悔,但还意犹未尽,再放一炮。这一次,如果惹祸,那就是博克惹的祸了。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孺子和牛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5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