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厨房里的电磁辐射

厨房里的电磁辐射

博客

实验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家用电器已经相当普及,人们在享受诸多方便和乐趣的同时,也不得不承受高科技带来的负面效应——电磁辐射。

  而说起电磁辐射,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电脑、电视、手机等家电,其实,我们每天进出的厨房更是一个电磁辐射的“重灾区”,因为,很多家庭的厨房里,集中了许多随时产生电磁辐射的微波炉、电冰箱、电饭煲、电磁炉、抽油烟机等“隐形杀手”。

  那么,这些厨房家电的辐射强度到底有多大?我们该怎样进行有效预防?前几天,计量测试研究院的相关专家进行了解释。

  实验时间:4月3日下午2点至5点

  实验地点:一居民住宅房

  测量工具:电磁辐射测试仪

  计量单位:伏/米(V/m)

  实验过程

  距离微波炉1米处仍有辐射

  4月3日下午,一户普通居民家的厨房内,用电磁辐射测试仪进行了现场测试。

  先是微波炉。微波具有很强的热效应,微波炉正是利用了微波的这一特征,它在短时间内把食物内水分子达到加热、煮食目的,因此它产生强电磁波。那么不同距离的辐射值分别是多少呢?

  接受测试的是运行时的格兰仕微波炉,测试结果:在微波炉正门处辐射值达1691V/m;顶部辐射71V/m;离微波炉正门1米处,仍测得辐射值227V/m。

  测试发现,微波炉辐射随距离的增大呈指数衰减。我们通过测试数据发现,微波炉在距离正门1.5米处辐射值几乎为零。

  接下来,我们依次对厨房内的电冰箱、抽油烟机和电饭煲进行测试(测试距离为紧贴状态)。测试后数据分别为电冰箱开门状态345V/m,闭门状态163V/m;抽油烟机29V/m;电饭煲1562V/m。

  有的居民家里的厨房还配有电磁炉、电火锅、消毒柜等。专家介绍,相比之下,电磁炉辐射较大,电火锅相对较小,消毒柜最小,微波炉启动时辐射最大。

  专家建议

  惹不起,躲得起

  厨房里抽油烟机、冰箱、微波炉等电器设备,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些电磁辐射,这些都是我们平时难以避免的。

  怎样才能减少厨房电磁辐射对我们人体的伤害?“电磁场无所不在,我们无法离开它,但至少可躲避它。”专门研究电磁波的计量测试研究院工程师建议:

  微波炉工作的时候,尽量离微波炉远一点。1米之内辐射是最厉害的,所以尽量在这个距离外,至少在两米以上。还有很多人习惯在微波炉运行时,贴近了去看里面的烹饪情况,这样对眼睛的伤害很大,尽量要避免。还有,微波炉不用时要拔掉电源。

  冰箱在运转时,如果离电视机较近,电磁波会导致电视的图像不稳定,这说明冰箱的电磁波也不小。所以,大家要尽量避免在冰箱工作时,长时间靠近它或者存放食物,并经常用吸尘器把散热管上的灰尘吸掉。

  另外,像电饭煲、电磁炉、抽油烟机等,因为厨房的特点,所以不可避免地都放置在同一场所,但是,大家在厨房内做菜烧饭的时候,尽量避免同时运作,否则,集中起来的电磁辐射会很强大。

  勤洗脸,多饮茶

  工程师介绍,任何电器只要通上电流就有电磁辐射,所以,除了警惕厨房这一“电磁辐射重灾区”外,平时工作生活中也要注意避免各类电磁辐射。

  譬如,不要把家用电器摆放得过于集中,以免使自己暴露在超剂量辐射的危险之中。

  尽量别让屏幕的背面朝着有人的地方,因为电脑辐射最强的是背面,其次为左右两侧,屏幕的正面反而辐射最弱。当电器暂停使用时,最好不要长时间处于待机状态,因为此时也可产生较微弱的电磁场。不要在手机接通瞬间及充电时通话,因为这时释放的电磁辐射最大。对各种电器的使用,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如彩电与人的距离应在4至5米,与日光灯管距离应在2至3米。

  另外,还要勤洗脸,补营养。这是因为电视、电脑等电器的表面存在静电,其聚集的灰尘可转射到脸部等皮肤裸露处,时间久了,易发生斑疹、色素沉着,严重者甚至会引起皮肤病变等,所以要勤洗脸洗手。

  可以多吃些胡萝卜、豆腐、橘子以及牛奶、鸡蛋、动物肝脏等食物,以补充人体内维生素A和蛋白质。还可多饮茶水,茶叶中的茶多酚等活性物质有利于吸收、抵抗放射性物质。

  知识链接

  电磁波卫生标准

  电磁辐射的能量大小,称为辐射强度。有时以功率密度表示,单位为:毫瓦/平方厘米(μw/cm2)。有时以电场强度表示,单位为:伏/米(V/m),或磁场强度安/米(A/m)为单位表示。也有以磁感应强度表示,单位为:高斯(Gs)。

  为控制现代生活中电磁波对环境的污染,保护人们身体健康,1989年12月22日,卫生部颁布了《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GB9175-88),规定居住区环境电磁波强度限制值:长、中、短波应小于10V/m,超短波应小于5V/m,微波应小于10μW/cm2。国家环保局也颁布了《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rondo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