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坛人物》评论——梦游USA
http://bbs.wenxuecity.com/characters/1613899.html
不知道咋回事,梦游的片子总能给我带来一些联想,有时,甚至是有一些漫无边际的臆想。原因不明,也许是我们内心隐隐的共鸣, 也许是摄影理念大差不差吧,或者也许是深夜无事梦游野外,他的“我”和我的“我”偶然间擦肩而过,结果同时一睁眼,都吓了一大跳。
梦游在2012年进摄坛之际,正是我扫街黔驴技穷之时。回头看看,距上次写摄坛人物评论已过去4年多,时间过得恍恍惚惚。幸好,摄坛总有高手辈出,一位扫街高手也在梦游中闪现出身影。我这里暂且称梦游为扫街“高手”,不称 “大师”,我想,大概是因为他还有一些的进步空间吧,或者他离“世界顶级”还有一定距离吧,是否真的这样,我想了想,还是说不清楚。
对于梦游的扫街片子,从成片过程来看,他不仅有“远交”,还有“近攻”。
“远交”,可用中长焦镜头轻易可得,“近攻”较难,短焦镜头拍人则近乎贴身肉搏,这需要勇气,需要交流,需要对方配合, 我猜,还需要跑得快吧,因为一“拍”即合当然好,如果碰到一言不和的,那就得撒腿就跑。不过乐观来看,梦游的片子一“拍”即合的情况还是居多的,有的甚至不用交流就有回应, 例如下面照片里的一张,一个小朋友坐摩托车上用手势给梦游咔擦了一张,让人看了为之一笑,这也许是扫街的妙处,总有bonus从天而降不期而遇,过后让人兴奋莫名,大喊yes.
一般看片,除了看构图用光等表达形式,我也从未放弃对所谓摄者意图或照片意图的寻找, 大概如罗兰·巴特在《明室》里所说的“盲画面”吧。 在梦游片子的“盲画面”里,我嗅出一股乡愁,这乡愁似缘于长久的飘零,堆积蔓延,随时间而越发显得浓郁。看那一张张梦游拍的亲戚的、老乡的、朋友的照片,我都有点想家了。所谓好作品的“耐看”,或富有韵味吧,我想就是这样吧,它引发读者联想,引发读者共鸣,从理论高度说,它完成一个作品完整的审美过程,即作品是摄者对客体的审美活动和评鉴,读者是对作品这一客体的审美与评鉴,两者均有,作品才算完整。
除却乡愁的朴素表达, 对于梦游的其他街拍,我看到了其他不同的表达,那里似有存在主义的困惑与虚无,似有象征主义的神秘与颓废,似有后现代主义的反叛与戏仿,偶尔似还有弗洛伊德主义的感性与乱动,总之,他四处出击,多面开花,集杂念于乱拍,同时为读者设置门槛和障碍,我不知道这是他故意为之还是性情使然。但据我个人不成熟的扫街经验,扫街越扫越费劲,越扫门槛越高,越扫越觉得高处的遥远,越扫越走进内心的深处。也许,这就是扫街的难处吧,不仅难在摄者,同时也难在读者。
啊扑,201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