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贵州有一座桥一一它是中国最早的公路立交桥
我记得我爹曾经跟我显摆过他的伯父,说他伯父设计修建过一座桥上还有桥的桥,我当时不以为然。
这座桥位于贵州黔东南施秉与镇远县的交界处,是一座被人们称为桥上叠桥的桥,它的名字叫施秉相见坡立交桥。
所谓立交桥是指:充分利用立体空间来疏导平面交通的方式,它己经成为当代道路交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最早的公路立交桥出现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马里兰州一位叫亚瑟.黑尔的土木工程师是公路立交桥的发名者,在二十年代中、晚期多座公路立交桥如雨后春笋般在美国冒了出来,因此很难分清楚哪一座是第一座。欧洲最早的公路立交是1935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建成的,随后德国等国也相继有了公路立交桥。
那么中国最早的公路立交桥,又是什么时候有的呢?说起立交桥,人们很自然地会认为1974年10月,在北京复兴门建成的中国第一座城市立交桥。
其实不然,中国最早的公路立交桥应该是施秉相见坡立交桥。当地人叫它“鹅翅膀桥”,它位于贵州黔东南施秉与镇远县的交界处,已经有80余年的历史了。
“鹅翅膀桥”的设计者叫陈慎德,字樵荪(1898-1950),贵州大方县人。陈樵荪从小聪明好学,1910年考入贵阳达德中学,五年后进入天津南开学校(今南开中学和南开大学前身)。1920年留学日本大畈工业大学,主修采矿冶金。1925年学成归国,是中国最早的海归之一。
陈樵荪归国时正值北伐时期,军阀混战,年青的陈樵荪积极宣扬打倒封建军阀的思想,曾被当时的贵州省省长周西成以“隐藏密电码”罪逮捕入狱,后经贵州辛亥革命元老平刚的保释,才得以恢复自由。
从1929年开始陈樵荪任职于国民政府的交通部。抗日战争爆发后从南京回到家乡贵州参与川滇公路的修建,被聘任为赤威总段(赤水河至威宁)第四工段段长兼总工程师。当时的川滇公路修建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尤其这个叫鹅翅膀的地方,山势险恶,林则许任云贵总督时,曾留下“谁凿三重岗,亘此长一线。相去十里中,行人屡谋面。” “乍登第一山,欲下剧兢战,后望反趾高,俯倪颤或颠”“三坡妙结束,屹立石如炼,曲过岭起盘,岩逾关四扇”等诗句来描绘它的险峻。因此在当时的技术设备条件下在如此险要的一个地方修建公路无疑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好在陈樵荪和他的同伴们最终用他们的智慧,终于建成了这座奇特的螺蛳旋转纹状石拱单孔立体交叉桥。桥的思想来源于另一个工程师,但桥是由陈樵荪设计的,是一单孔石拱桥,长19米,宽6.2米,高10米,净跨6.2米。在桥两侧券顶石上分别横向楷书阴刻“鹅翅膀”三个大字,每字0.4见方。
在圆满完成这段工程后的陈樵荪,又做回了他的本专业,先后在云南、贵州、四川、湖南一带的金属矿任矿长兼总工程师,直到民国32年回到大方老家,被省参议会议长平刚举荐,当选为县临时参议会议长,从此阴差阳错地走上了一条不知道是否是他本人想走的路?民国35至38年,先后调任炉山,天柱县任县长,据说从政期间,求实为民,清正廉洁。
1949年冬,天柱解放前夕,按照当地地下党负责人的意见,陈樵荪暂回贵阳等侯通知,然而,天柱的国民党残余组织却武装对抗解放军,陈樵荪遭到嫁祸,于1950年被镇压。生前的主要作品有:<<石油的理化性>>及<<贵州稀有矿点初探>>。
“鹅翅膀”立交桥,又称为“螺蛳桥”,1985年,施秉县人民政府将它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鹅翅膀”桥,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桥梁,它不仅有高超的建筑工艺外,而且在抗日战争时期,大量的战略物资源源不断的从桥上运过,为中国的抗战胜利也贡献过自己的一点力量。
而它的设计者,如果不是阴差阳错地从了那么几年的政,不知道后面的命运又将是如何?这位设计者,正是我爷爷的长兄,我们应该叫他大爷爷,大爷生有四五个子女,因为大奶好像是省城的,所以大爷死后他们好像是在省城生活。
八十年代中后期,大爷爷的两个儿子,五叔和六叔曾经来过老家。
五叔、六叔说起他们成长的过往,吃了不少的苦,据五叔说他因为骂过一句“狗日的红太阳太毒”而被劳教过好几年,放出来后跟着弟弟一块混,两人当时承包工地,子承父业,也在搞建筑。其余的女儿们,则跟老家鲜有往来,据说有一位在某个县城当了个小学校长。
想想也够可悲的,原本不是离得太远的亲人,可即使是相见,也不相识。
注: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