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红色经典和一桩悬案
一本红色经典和一桩悬案
前一阵子,国内影视剧非常流行红色经典一类的主题,象《潜伏》,《我的兄弟叫顺溜儿》,等等。看了这些连续剧,使我想起了童年时读过的那些书,说起来应该都属于红色经典之列。
我读的第一部小说叫作《平原枪声》,据说现在已经拍成了电视连续剧。读它那年我七岁,还没有上学(北方上学年龄比南方要晚),很多字都不认识,我也不会查字典,就喜欢打猜,根据上下文瞎琢磨,好在汉字是象形字,看久了,我不认识它们,它们都认识我了。
正是因为认字不够多,我便总是在第一章转悠,所以把那本小说的开头记得滚瓜烂熟----肖家镇上。我甚至在脑子里勾勒出一幅图画,那是个有着三百多户人家的镇子,镇北面坐落着一个大宅子,装着黑漆大门,那就是地主苏金荣的家。他有一个出落得非常漂亮的女儿,叫苏建梅。她是这部小说中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受到革命者马英的启发,建梅背叛了自己的家庭投身革命,她在朦朦胧胧之中爱上了马英,但是很遗憾,由于不幸被叛徒出卖,建梅惨遭杀害。我曾偷偷地为她流过泪,她死得太年轻,想起她,心中便浮上那一句“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这第一部小说留给我的印象太深了,使我对于后来看过的书,总是记得朦朦懂懂,囫囵半片。但是,有一本书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忘记的,那就是《渔岛怒潮》。倒不是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有多么曲折或惊险,而是它和我身边发生的一桩悬案被人们联想到了一起,以至于我都有点搞不清哪个是真实的,哪个是虚构的。这个悬案一直“悬”在我心中快四十年了,也没有个了结。
《渔岛怒潮》讲的故事是,渔霸迟龙章与潜伏在龙王岛上的特务李祖忠里应外合,企图卷土重来搞复辟。小说给我印象最深的部分,就是寡妇小白鞋的家里有个秘密地洞,她把对外诈死的前夫李祖忠藏在那里面,很神秘也很恐怖。
十分巧合的是,在我家那条街上,也住着一个寡妇,带着四个孩子。她本是个家庭妇女,自从丈夫“去世”后,当地政府为了照顾她一家,给她安排了一份工作,好让她能够养家糊口。大人们每次谈起她那“死”去的丈夫,总是欲言又止,显出有些神秘的样子。等我稍微长大一点,渐渐了解了这其中的秘密。
原来,四清运动刚开始不久,她丈夫就神秘地失踪了,连尸首都找不到。公安局立案调查,有人怀疑他是国民党潜伏下来的特务,已经暴露了,所以畏罪自杀;也有人怀疑他的家庭有隐藏的历史问题,因为害怕四清搞调查,逃跑了。可就是这样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所以,一直都无法对他的死下个结论。
令人更感到蹊跷的是,在他失踪四十九天之后,有人在近郊的一片玉米地里找到了他的一双鞋,据说还有一点骨头。当时正值盛夏,按说,人死后一个多月,尸体完全腐烂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只是,所剩的尸骸太少,而且也无法验证那些残骸是否就是死者本人。那时要是能做DNA 比对测试,问题就容易多了。公安局也感到这个案子疑点重重,一时半会儿得不出确切的结论,索性就把它悬起来了。
案子是悬起来了,可是,人们猜疑的心思可从未停止过。文革开始了,某些多事之人又想起了此案。有人暗中猜测,这寡妇的男人压根儿就没死,说不定是她把那个男人藏起来了,也未可知。有人甚至开始发挥丰富的联想,说他们家准有个地道,是用来藏匿那个装死鬼的。传说终归是传说,谁也未曾真的见过那个失踪的男人。加上人们看到她们孤儿寡母,很可怜,可能是恻隐之心使然,最终也无人再去过问这个悬案。也许那个男人真的是死了呢。
自从读了《渔岛怒潮》,每次再见到那个女人,心里不免总有一种怪怪的感觉。当然,我并没有觉得她有任何地方象小说中的“小白鞋”。看她那样子,倒让我想起了祥林嫂。她的脸色很憔悴,好象是严重的营养不良。她的腰早早就驼起来了,虽然才四十多岁。最令人不忍的是她的那双眼睛,没有任何光采,既无失望,也无希望。只是眼球偶尔一轮,才让你觉得,她仍然是活着的。看到她,心头便浮上那句“哀大莫过于心死”。
再后来,等我考上大学离开家之后,听说这个女人也辞世了,她的四个孩子如果还健在的话,也都是五六十岁的人了。这个案子恐怕也成了一个永远的悬案。
一本红色经典,还有一桩悬案,就这样装入了我童年的记忆,一晃就是几十年了。
写于2010 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