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2):履历-入乡随俗篇
由【废话多多】
一日逛街,正值各店大甩卖。在第一家店中卖了一条裤子,十五刀。至另一店,相似的裤子要价五刀。小农意识马上发作:虽然第二条裤子肥点,但休闲装,无伤大雅。回头去退第一条裤子,我说找到一条“更好”的。售货员看看我:“啊,你找到一条不同的。”我大悟,很多时候,我们取此弃彼,非好坏也,乃适合否。履历也如此,正如俗话所说:入乡随俗。在美国找工作,要按美国牌理出牌。打牌要赢,牌理最重要。若用打桥牌的方法拱猪,大师级的人也玩不转。现试将同胞们履历中不合美国牌理之处分析一下。
履历是敲门砖,不在大小,在敲得响。招聘人要从一到两页的履历和几个小时的面谈去判断一个人,说得好听是碰运气,说得不好听是赌博。即使有人介绍,张三看着好的人未必适合于李四。履历的目的是帮招聘人看上你,越简单明了越好。履历不仅要说明你的资历和经验,而且要显示你能融入美国的招聘文化。关键不光让招聘人看着你好,更重要的是不要让招聘人觉着你“怪”。所以格式非常重要。
一,个人信息。有时打开同胞们的履历,姓名,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历历在目。常常忍不住往下翻翻,看看有没有家庭出身,个人成分等等。一直奇怪国内履历为何需要如此之多个人信息,去北京时和朋友聊天后明白了:同样是“找人做事”,国内人多事少,故而重点在“找人”。而美国事多人少,故而重点在“做事”。真正的“不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耗子的便是好猫。”
另外,从应聘人自我保护的角度看: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各种偏见因互不了解而存在,应聘者防止偏见的方法是提供最少的个人信息。履历上有姓名,通讯方法就足够了。
从招聘人的角度:美国人爱告状,履历上写明了种族,不聘他是“种族歧视”,写明了年龄,不聘他是“年龄歧视”。所以召聘人一看到有许多个人信息的履历就打哆嗦,不光怕不聘他将来打官司,更怕不得不聘一个烫手的山芋,以后扔都扔不掉。因此即使应聘人认为自己的个人信息有利,放到履历上只有负效应。
二,扼要介绍(profile)。美国人在罗列条目时特别钟情于“A, B, 和 C。”的形式。据研究,“A, B, 和 C。”对大脑的记忆中心刺激最强,因而留的印象最深。我的理论是:在猴子刚变成人时,说英语的老猴子对小猴子训话,说完 C 便没词了。后人依法相袭。不管你信那种理论,扼要介绍以三条为佳。常常见到同胞们有六,七条扼要介绍。这就失去了“扼要”的意义了。
写扼要介绍,要有个性。若人云亦云的罗列:工作努力,积极向上,还不如把地方省出来写点别的。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优点,扼要介绍的目的是让招聘人看到应聘人的特殊之处。例如我的特殊之处,是在开篇中所说的“吃苦出力,顶缸受气。”写到扼要介绍上便是:“我是老板的左右手”。
三,学历。学历不光显示应聘人的资历,也应显示应聘人的能力。有时多多不亦善。有位应聘人的学历是这样的:91 年到 96 年,医学博士。96 年到 98 年,硕士。98 年到 99 年,博士生。96 年到 99 年,住院医。这段学历引起两个疑问:第一个疑问是因中美教育体系不同造成的。在美国,念完医学博士再去念硕士,有点象高中毕业后再去上小学。不合逻辑。第二个疑问是,为什麽博士念了一半不念了。(潜意识:我交给他一件事,干一半不干了,还得我去收摊。)若不提硕士和博士生的经历,只提做住院医。效果要好得多。
四,经验。履历的大忌是以一盖全,写好一份履历,谁聘人就发给谁。实际上,履历越符合招聘人的条件,应聘人成功的几率越大。窍门之一是看着广告写履历,如果招聘人要找一个跑得快,跳得高的人,应聘人歌唱得好不好没什麽关系。如果应聘人把自己所有的经验都堆在履历上让招聘人去大海捞针,十有八九捞不到。另外用词要直接,如果招聘人要找一个跑得快,跳得高的人,应聘人就说自己跑得快,跳得高,别说自己曾在中国男足踢前锋,招聘人还得用脑子想。加上现在很多公司都用电脑扫描来进行第一轮履历挑选。没有“跑得快,跳得高”六字,辛辛苦苦写好的履历便被扔进电子垃圾箱了。
以上是我遇到同胞们的履历中,需要注意的几点。具体履历如何写,专家,顾问们一抓一大把。店里的书,网上的信息,可谓汗牛充栋,有兴者可进一步探索。
«我说说,你看看,法律责任我不担。你转帖,我谢绝,废话多多拥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