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陕西话与英语

陕西话与英语

博客


上大学时,同学常常拿令人头疼的英语开玩笑,说这种“鬼话”最初是陕西话发展出来的,“得是(读若DEI
SI,意为是吗)?”“YES!

最近看到也曾在陕北插队的王克明所著《听见古代----陕北话里的文化遗产》中“臊子”词条说,“现在流行甚广的意大利面(spaghetti),恐怕是源于中国北方农村的饸烙(应为食字旁,无字,故代),而拌面调味的sauce(今译“沙司”),与中国北方乡村浇面调味的“臊子”音同义通,很可能是同一个词,应该也是从中国传出去的。”(面条的起源,争论很久了,2005年,考古学家在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发掘出距今4000年的以小米和高粱混合制作的面条,暂时结束了争论。据考古发现,意大利最早的面条可上溯到公元前7世纪。阿拉伯地区就更晚了。老王举的番茄酱面条(spaghetti)出现于18世纪,不足以证明什么)

王克明只是推测,并没有提供足够的证据,显得有点武断。然而从情理上考虑,也不是没有可能。一般不同文化的交流,往往先从饮食开始,而且通常都是谐音直译,如豆腐、宫保鸡等。所以,从“臊子”转为sauce相当便捷,反过来说,从sauce转为“臊子”亦不困难。但是就像1+1=2要证明起来就不简单了一样,要追溯“臊子”转为sauce,或sauce转为“臊子”也绝非易事,如各自出现时间的确定,语源的轨迹,都要花费大量的功夫,而且还未必能够完美论证。即使令人信服地论证出来,意义也不大。所以还是作为无事闲聊的八卦吧。(有一种说法,罗马著名美食家阿皮西乌斯在公元1世纪撰写了一本烹饪手册,其中有“萝卜沙司鱼排”等菜式。王克明提出的最早证据则是在宋朝。与阿皮西乌斯相当的年代,古籍文献上还在称“酱”“醢”之类。如果对罗马烹饪手册翻译无误,似乎也可以说“臊子”一词是西方游客带到长安来的。)

在我的印象里,汉语中因佛教、丝绸之路和近代西方文化的传入所带来的谐音直译的外来语较多,而外语中除了汉文化圈诸国,其他则谐音直译的汉语较少,像瓷器、丝绸、茶这样有名又受热捧的物件都没有得到谐音直译,只是近年才逐渐被老外采用了一些。

现在,汉语有与日语相同的一种发展趋势,对外语的谐音直译越来越多了。它将对民族心理和文化人格产生什么影响?日本曾经鼓吹脱亚入欧,中国会不会导致文化自卑感以及欧化倾向,值得关注。

我乐见外语中有汉语的谐音直译,每每听到,便觉开心。但是我却不愿听到汉语中夹杂外语,每每听到,便觉别扭。大概是心理不健康吧,如果这是一种病,已经侵入膏肓,没治啦。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大坐家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