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红一师红一团强渡大渡河 是18勇士,甭争了!- 1935-5-25】
1863年5月14日黎明,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领两万大军来到四川省越巂厅署紫打地。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横亘在他的眼前,这就是大渡河。1902年,紫打地附近的大渡河发水,水退后,居民们搬了家,为了祈求不再发水,他们把居住地改名为安顺场。
1935-5-25, 72年之后,红军来到了石达开覆没的同一渡场。
强渡大渡河”是指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1935年5月24日至25日在西康省冕县安顺场(今四川省石棉县安顺彝族乡)强渡大渡河的军事行动。
1,强渡大渡河安顺场的奋勇队17人全部来自二连,是由营长孙继先挑选定下来的。
2,第一船趟9人,熊连长带领;第二船趟9人,孙营长带领,加强。
3,两船共18人。孙 很可能是 后来又决定由孙亲自出马带领的。(也许是孙自己决定的,要亲自出马)
【若是一条船过去的,17人,孙应该不再其内。事实是就只有一条船来回摆渡两次过河的,孙在船上,没有理由不算不包括孙继先。9+9=18人,18勇士。】
-----------
1957年,杨得志上将口述,张重天记录,最早刊载于1957年7月《红旗飘飘》:
"十八个勇士(连孙继先同志在内)每人佩带一把大刀,背一支花机关枪(冲锋枪)、一支短枪,带五、六个手榴弹,并且带着工作器具,以二连长熊尚林同志为队长。"
1982年,杨得志说:当时我们从敌人手里先搜缴到一条船(有的文章说两条船,此情不确实)。因大渡河水深流急漩涡多,没有八,九个船工撑这条船是不敢过河的,加之船身又小.除船工外,每次只能乘八,九个人。我们挑选了十七名同志组成奋勇队,分两次强渡,第一船由连长熊尚林带队,过九人,第二船由营长孙继先同志(现任济南军区顾问)带队.又过九人,我是第三船过去的。
因此,我们可以把奋勇队十七位同志称为勇士,若把当时的营长孙继先同志算进去,称十八勇士也没有错。
杨 得 志
一九八二年四月十七日
1985年,杨得志撰写了长篇回忆录《横戈马上》(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3年1月,《杨得志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也与广大读者见面。有关强渡大渡河部分,杨得志都进行了认真校正,澄清了大渡河战斗的史实。他特别写道:“由于船太小,一次容不下十七位同志,我们决定分两次强渡。第一船由熊尚林同志带领。为加强领导,第二船派营长孙继先同志掌握。”
1990年,孙继先逝世时,新华社播发了《向孙继先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济南举行》一文,文中提到:“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他带领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为长征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孙继先本人写的《强渡大渡河》(《星火燎原》第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强渡大渡河》一文中,
写到第一船次渡河勇士时说:
在连长熊尚林带领下,一班的八个同志跨上了小船……小船便靠上了对岸。突击队的勇士们从船上跳下来。我紧张地望着他们,看看有多少伤亡。一个,两个,……八个,九个,个个都生龙活虎般地扑上敌方渡口。
写第二船次渡河勇士时说:
船又靠岸了。我带着二班和两挺轻机枪、一挺重机枪共八个战士跳进船里。
接着写道:
我和熊尚林同志的九个同志会合了,查查人数,我们十八个人,除了一两个负重伤的,一个也不少。
【根据孙继先所写,够明确的啦!一条船,摆渡两次,首次熊连长带领,二次孙营长带领。】
“船又靠岸了” 就是第一次运过去9人,船又划回此岸。
红一师强渡大渡河 时间: 1935-5-25 晨9时
熊尚林 二连连长
孙继先 一营营长
杨得志 红一团团长 黎林 政委
李聚奎 红一师师长 耿飚 参谋长 政委 邓华?(或当时缺如)
刘伯承 中央先遣纵队司令 聂荣臻 政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