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者思索] 忆乡土建筑诗人赖特
[筑者思索] 忆乡土建筑诗人赖特
Windy2009/ 文
曾经有人向群众做过这样一个小调查:在美国的建筑师里,你们最能记得的是谁?哪一位最值得美国人自豪?几乎所有的美国人都提出一个人的名字:FRANK LLOYD WRIGHT,美国本土的一位多才的建筑大师,一位一直工作到九十一岁,平生有着一千一百个作品的多产者。除了建筑类作品,他平生的设计范围极为广泛,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其中涉及了景观,室内,纺织品,家具,玻璃,平面艺术等等多个方面。
WRIGHT生于美国中部的威斯康星州,他是一位威尔士人的后裔,而他们的家族有很大的一片土地,后代们守著了祖先作创立下的一片基业,大多以务农为生,自给自足的维持着这一片土地。而赖特的父亲,却是生于这个家族的一位传教士与乐师,赖特的母亲则是赖特幼年最早的教师,那位递给他第一块积木玩具的启蒙者。或许因此,他的血液里带着热爱自然的基因,敏锐的头脑,同时又具备了对美的与生俱来的敏感。
提到他的生活环境,就不得不想起出产建筑大师的美国中部的名城-芝加哥,孕育现代本土建筑的故乡。在这里,他得到了职业上的建立与发展,通过在著名的建筑师LOUIS SULLIVAN的门下工作,经历了自己的职业训练,在这个时期,他在这里逐渐的慢慢的发现了属于自己的语言。在那个摩天大楼开始兴起的时代,所有设计者争先恐后的参与技术性质的话题较量的时候。他却躲开了这个新型的建筑创造模式,回到了自己熟悉的环境,在郊区里以别墅的形式开辟了自己的一片园地-回归自然的居住所。他最早期的作品和当时大多数人一样,有着维多利亚风格。而后来逐渐的发展除了许多的派别。
WRIGHT本人的风格是超前的,与其说是一种风格,不如说是变幻中的对一种固定的风格的脱离。他主张的是建筑设计者用自身生命与大自然以及适用者之间的存在所建立的一种永远的相连的联系。他主张设计师用自己直接的体验,感受去接近自然,摄取自然所带来的灵感,以自然条件以及限制作为自己考虑与设计相互呼应的基础与创作资源,最后又将灵感所产生的作品回归到自然的环境中去,这样的一种过程所产生的作品被WRIGHT称为“有机建筑”的人性化以及个体化的作品。在美国有限的历史当中,曾经有众多的建筑设计将目光转向历史的回归,在新大陆上追求欧洲艺术的复兴,将欧洲建筑的根移植到美国,再在美国的环境中去更变,演化。而WRIGHT本人作为一位威尔士移民家族的后裔,虽然也在同一种源于欧洲的英属移民的文化中成长,却提出了美国应当有自己独特的,始于美国本土的建筑。而这种建筑不仅仅是模仿依存的空间和结构的形式,而是在每一个不同的地域与地点上寻出它独有的特性,随之产生在不同的环境中生长出来的扎根与本地的建筑。
他的视野是开阔的,他的艺术养料的摄取不仅仅限于他作熟悉的环境,同时他脱离开了西方人为的所谓的“文明区域”,将目光展开,观察与吸收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的人与自然紧密的关系的方法与设计,美学与科技。在欧洲艺术思维的基础上,他的设计有些吸收北美各地的印第安人的艺术,日本的艺术,西南部的墨西哥艺术以及美国民间艺术,形成了一种灵活的共通的方法。而他的理论更是有着一定的深远的世界性影响,教会了人们用自身的经验和体验去思索,去建立自己的系统。他主张科学性地将原生建造与人文主义的再思考紧密的结为一体,经过与时代同步的科学技术的运用,形成新的结构表现,以致超越时代。他的作品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对异域艺术的仿造,而更多的士用自己的语言去重新寻找与建立新的建筑语言与精神空间。这一点,无论是在他的芝加哥建筑,美国中部的草原学派(PRAIRIE STYLE),USONIAN民宅风格,他的洛杉矶的纺织建筑(TEXTILE ARCHITECTURE),受到印第安艺术影响的西南建筑等等,还是在他的一些日本的设计,都可以看到这种融合与尝试。而这种尝试所带来的结果又非常的深刻坚固,他的有些作品的创作一步到位,更有一些诞生于寥寥数笔的涂鸦的初步草图。这便是一位创造活力旺盛的艺术天才的灵感的瞬间捕捉。
崇尚精神独立的美国人以他自豪,因为他建立了一种独立的美学系统,反应出了新大陆脱离欧洲文化的一种演变过程的彻底性。他的新的思想离不开环境的影响,他的年代也正是美国本土文化在更新与开拓的时代,本土文人与思想家人才辈出。而美国环境的开放性,也给予了一位个性很强的智者足够的发展空间。WRIGHT建筑生涯稳定的年代,在大洋的另一边,欧洲的建筑历史也发生巨大的变化,欧洲各个流派的艺术运动,德国包毫斯等建筑理论的影响对WRIGHT的故乡也起了极大的作用,尤其是促进了著名的“芝加哥学派”的成长。一座坐落于美国农业腹地的传统城市经历了一场毁灭性的火灾,过后在废墟上建立了新的面貌。随着重工业以及钢铁科技的发展,此地给予了众多新技术建设者的新的契机,众多的投资者与建筑师踊跃地将这里成为了自己的展览厅与实验室,也产生了一批批的摩天大楼。
当众人面对复古主义,新古典,折衷主义,新艺术运动,新哥特建筑与现代工业的碰撞之间寻找自己的时候,WRIGHT并没有因其影响而迷失,他固执地坚持着自己那一种向往自然的设计,从外在的影响中摄取各异的养分,融合到自己的设计当中。或许在部分同时期作品中,不可避免时代的浪潮,他曾经在自己的设计里吸收了一些西欧的影响,这些反应在他的一些公共设施中。然而他们和其它的异域影响一样,是经过他个人的吸取,解构,组织与再现,产生出鲜明的WRIGHT语言。自此,鼓励着他的学生的独树一帜与自立。
WRIGHT的建筑,从思想本质上有别于欧洲社会结构所产生的美学意识,这离不开美国社会结构以及对传统阶级的淡漠。特别是他到了中年后期的作品,更多的被日本以及远东的艺术以及宗教哲学影响,他对日本文化的向往对比他企图从征服自然的文化中脱离的过程几乎也有一定的必然关系。日本园艺,木结构,传统的横向流动空间结构,以及材料的运用,视觉感观的语言,氛围,在他的作品中很多艺术元素虽然表面被异化,但是有很多本质的概念保留在其中。日本文化的流行也反应了那时少部分西方人对西方文化的重新审视,这也有一些当时的时代特点,而在WRIGHT的作品中,它有着更深的一种表现。也许有着创造性的人多少都有些相似,不喜欢限于固定的不变模式中,喜欢将自己和传统与正统藕断丝连地相处,在不同世界的生存缝隙中,发掘寻找自己的创造空间,自己形成自己随时更变的方法与形式。同时这样的一种坚持,又渐渐的成为了当时极具影响的潮流。
近日重温WRIGHT的作品,其人与其生平,我得到了一些启迪,更多的是看到了一种人生观:个体独立与成熟的自我的建立与维持。当然,这都是需要一种长期的随着岁月而产生的一定的沉淀,也呈现了一种生命体内在的在浩瀚的自然中顽强生存的状态。“有机建筑”美在人与自然的和谐,贵在人为与天然美之间的共鸣,其中的哲学在美国这一片空旷的土地上留给了后人无限的追想与思索。
(本人近日迁移到芝城数日, 体验过了当地的风土人情, 对其产生了一些回响, 重温赖特生平事迹以及艺术创作之后有感而作此文. 再经历过美国东部,西部,与欧洲, 回顾个人的经历, 自感人生一番复杂, 触不由地写出此文抒发内心所想. 二零一三年夏写于美国芝加哥郊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