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来可以依靠孩子多少呢?
有一段时间,我心脏不舒服,尽管所有指标都正常,还是常常犯病。就是在夜间马上要睡着了的时候,突然心慌,然后就吓的清醒了,接下来这样的不舒服会持续,有时候半个小时,有时候会更长,四肢瘫软,无法动弹。第二天,会非常沉重,疲劳。做过各种心脏检查,都没有查出任何问题。
有的大夫诊断是panic attack. 有的大夫诊断说是一种神经性的,而非真的是心脏的问题。我感到放心的同时,也感到无奈。人对自身的认知真的是太有限了。好多不舒服,都是要靠自己去慢慢对付。
今年年初又发病的时候,突然觉得特别无助,心情挺差的。第二天,和儿子打电话聊起这个感觉。他跟我说,真的是很想在我身边帮我。他又说,妈妈,我能理解你的心情,但是,真的是在发病的时候,第一要想到的是求助perfessional help. 因为,我要是在我身边,也会做同样的事情。他劝我去看医生。他还跟我说,要注意一点,真正伤害不仅仅是那个病本身,而是因此而引起的忧虑和恐慌。我一下觉得被说中了的感觉。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
“伤害我们的并非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事情本身不会伤害或阻碍我们,他人也不会。真正使我们恐惧和惊慌的,并非外在事件本身,而是我们思考它的方式。使我们不安的并非事物,而是我们对其意义的诠释。” 这是古希腊斯多葛主义者的理念之一。
斯多葛主义者的鼻祖爱比克泰德,他身体孱弱,一条腿残疾,可能是小儿麻痹症,也可能是曾被主人虐待的,但他从不怨天尤人。他一生清贫,长期居住在一所小屋里,仅一张床、一张席、一盏灯,房门也从不上锁。爱比克泰德的名声越来越大,罗马皇帝图密善忌惮他的影响力,将他逐出罗马。此后爱比克泰德移居希腊,继续教授斯多葛哲学,一直到80岁高龄去世。
由此,想起儿子曾经和我的讨论。使得自己变得坚强的,不是去死死的硬挺,而是有一个好的理念。比如,首先要分清楚,“那个事件”,和“你对那个事件的态度”。人真正的垮下来,是从精神上垮下来的。有事儿就处理事儿,要把情绪分开来对待。如果能够冷静的,客观地分析自己面临的问题和处境,想到有效的解决方案,其实是最实际的自救。这往往被别人称之为坚强。
人们是要互相帮助的,但自己却要立足在自救上。我不知道将来能够依靠孩子多少,大概不应该指望。我的父母为我真的是付出的太多了,可是在他们接近老年,我却远走高飞了。他们还在经济上尽全力推了我一把,送我出来读书。想想真的是好惭愧啊!!!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一直非常亲密,也是准备给他们养老的。被出国留学的大潮所裹挟,稀里糊涂的到了美国,后来把母亲接了出来,我和妈妈都是准备在美国给她送终的。但是,她觉得太寂寞了,一整天都是她自己在家,不像在国内那么多朋友。所以,她执意要回去,我也不好阻拦。妈妈回去后又过了十年走的。回头想想,真的是没有尽到做女儿的责任。很多事,不是一个简单的愿望就可以的。人有很多牵绊,作为妻子和母亲的义务,还有挣钱养家讨生活,有时会和做儿女的义务冲突,尽力却不可两全。
想到此,再看看下一代,他们也是会遇到同样的问题。他们面临的问题一点都不比我们那一代人更轻松。也许物质条件好些了,但竞争也更激烈了。知识的翻新更快了,他们挺不容易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特殊的挑战。我在想,应该像我自己的父母一样,尽量给孩子创造点好条件吧?我总跟他说,我不让他操心我就是对他的最大支持啦。我对自己要求实在不高,呵呵。
从小,我对他的生活上的照顾就是马马虎虎的,没精力管他呀。有点精力,只能用在刀刃上,就花在和他聊天了,关心他的各种想法。基本没和他硬顶过。所以,我们花在内耗上的精力很少。啥事儿都是讨论。爸爸妈妈还有他,各自陈述理由,然后由他自己做决定。他的个性上也是喜欢给别人出主意的人。到现在,模式基本没有变,还是碰见事,三个人各自说自己的想法,然后自己拿主意。我觉得这种讨论,受益是相互的。指不定谁就在这样的讨论中受到启发了。能够给他以启发,也变成我的一部分学习动力。只有自己变得日趋丰富,自己的生命才会觉得有意思,也会给周围的人些光和热。
不指望他啦,如果将来能用得上他,是个锦上添花,但是,咱要立足于自救。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南山碧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