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心理疗法:只问是什么不问为什么
有一次听ted的演讲, 有个人给人生一个解决方案, 遇事只问是什么,不要问为什么。
就是说遇到问题困难, 就问问是什么, 然后寻找应对方案, 不要问为什么, 为什么发生在我身上, 为什么我这么惨, 为什么老天爷不长眼, 为什么好人没好报等等, 这些为什么问题是困扰我们的根本, 而困难本身并不能对我们构成那么大的困扰。
这个说法是有些道理的。 昨天发现了这个说法的出处, 就是马克斯阿列留的《沉思录》。
“这只黄瓜是苦的, 就扔掉它, 路上又荆棘, 就避开它。不要再增加什么, 问为什么世界有这种东西啊?因为你将被一个熟悉自然的人嘲笑。 正如你再木匠或者鞋匠铺子里, 因刨花和碎料而问他们为什么一样, 被他们嘲笑。”
一千多年以前古希腊stoicism哲学流派和我们的东方哲学有些相像。
它承认人生的苦难和suffering, 不盲目乐观, 也不动不动给出解决之道。
在意识层面它要求人分清楚可控和不可控, 对不可控的层面, 彻底地放弃控制的愿望。 stoicism 倡导用indifferent 来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 也就是保持心情的不动和平和, 顺应生活的变化, 很象道家的无为, 和禅宗里面的没有分别心。
这里原理和现在流行的心理治疗也有异曲同工, 现代的CBT(cognative behavior therapy) 心理治疗发现是很有效的, 也就是在治疗师的帮助下, 把一个人的负面看法逐渐扭转, 变成中性或者正面的看法。 这个已经是正统治疗程序, 医保都报账的。 接下来, 最新的CBT有加入和MBCT (mindfulness based cognatie therapy)。 这个和上面的只问是什么不问为什么就很相似了。
mindfulness就是专注当下, 看到什么就是什么, 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不要让大脑出在不断的推理判断和质问当中, 让思维安静下来, 问一问眼前是什么, 是清风就体验清风, 是明月就体验明月。
一个研究显示, 当我们可以寻找正面看法的时候, 虽然能够短暂让我们感觉正面积极, 但是它没有mingfulness 带给我们的宁静和喜悦,就是说being给人的安逸和舒适感比doing更好。 所以现在MBCT成为talk therapy 新的流行。
这里我想到了一个禅宗的故事, 一个人问禅师, 你开悟以后和开悟以前做的事情又什么不一样吗? 禅师说, 我开悟以前, 砍柴煮饭, 开悟以后, 还是砍柴煮饭。 那你开悟不开悟又什么不一样呢? 禅师说, 当然不一样, 我开悟以前,砍柴的时候想着煮饭, 煮饭的时候想着砍柴, 开悟以后, 我煮饭的时候就想煮饭, 砍柴的时候就想砍柴。
最后分享一个在禅宗著名的偈子,
五祖弘忍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 神秀本事一个很好的人选, 他做了一个偈子,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在厨房烧火的慧能却念出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弘忍就把衣钵传给了慧能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