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爱情遭遇事业——看电影《红菱艳》(The Red Shoes)
当爱情遭遇事业
——看电影《红菱艳》(The Red Shoes)
在众多经典影片之中,有关于表现艺术家题材的杰作屡见不鲜,其中涉及到的有音乐家,钢琴家,雕塑家,画家,舞蹈家的生平与故事,也有用这些艺术作大背景而衍生出来的剧情片,爱情片,文艺片等等。其种类之丰富多样,剧情之辉煌绚丽,常常令人叹为观止。又由于这样的影片本身就有与众不同的耀眼之处,所以就具有了更大的艺术魅力与吸引力,从而也会更为观众所喜爱,所关注。
1948年上映的英国影片《红菱艳》(The Red Shoes)便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这部影片于1972年被上海译制片厂译制至今,受到了几代中国观众的青睐。2009年,这部影片的修复版亮相于嘎纳电影节,随着其首映式成为国际影坛的一件盛事,这部影片也再次进入全球影迷的视野,成为他们争相热议的一个看点与话题。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极具天赋的女舞蹈家维多利亚•佩吉,成名后挣扎于事业与爱情交叉搏斗的深渊里无法自拔,最后选择了爱情,却以悲剧收场。以今天的观点来看,身为一个优秀的舞蹈家,就真的无法拥有常人的爱情与生活了吗?仅仅就是因为她的性别,她是女性的缘故吗?如果说这是一种观点,倒不如说更像是一种导致矛盾的命题,是一种悖论。
遗憾的是从故事的结局看,这种悖论不仅畅通无阻,最后还酿成了一个不可收拾的悲剧。当爱情遭遇了事业,不仅发生了对撞,爱情竟然也沦落成了事业的毒药。女舞蹈家在巨大的压力面前崩溃了。在情绪失控中她丧失了理性与自我,纵身一跳,永远地解脱了。当然,这种结局也必然招致了今天的观众的质疑与不满。他们不免要问,女主角有必要这样做吗?她是不是太小题大做了?难道就没有两全其美的解决之策吗?观众对于女主角所采取的如此极端的做法深表不解。
从表面上看,女舞蹈家缺乏的是睿智,似乎她有不可逾越的局限性。或许是因为她的文化程度不高,没有能力看透和解决这个人生的难题。又或许那就是她的命,她被一个自私自利的男人迷住了心窍,从而她把他看得太大,太重要。以至于让她觉得离开了他就是世界末日,人生就不再有任何意义。在她看来即使是违背了自己早先的承诺,不再把跳舞当作人活着的一个崇高目的,她也会再所不辞。她愿意作出这样的牺牲。这不仅是她的愚昧,也是她的悲哀。以今天的观点来说,她是把爱情与事业对立了起来,人为地制造了一场势不两立的对决。在这场对决中,她把当作生命的芭蕾艺术当成了祭品,祭奠在爱情的面前。
也许是编导特别想强调影片中女舞蹈家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是一种宿命,或者是一种不可抗拒,所以将安徒生的童话“红舞鞋”引进到影片的故事中,并且将这部影片也命名为“红舞鞋”。其实那个童话说的是一个邪恶的鞋匠制作了一双红色的舞鞋,谁穿上了谁就会被邪灵所控制,从而一直跳舞不停,直到累死为止。编导把这个故事构建成了电影剧情的基础,不能不说是一个莫大的遗憾。把一个现代故事强行加上的这个童话元素,又是那么一个不具普遍意义的负面元素,实在是没有什么必要。
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是消弱了一个很好的故事,破坏了一个动人的剧情,也亵渎了安徒生的作品。即使是没有对安徒生童话的众多小读者产生不良影响,也是严重地误导了大批的成人电影观众。其实,除了影片中有那么个红舞鞋的舞台剧之外,整个电影剧情中的矛盾冲突与女主角的红舞鞋没有任何关联。根本就不应该借题发挥,硬要把影片的女主角与童话中的女主角相提并论,也不需要用童话中的女主角来说事儿,或者是暗示什么。
因为,影片中的矛盾主线是最清楚不过的了,那就是女主角成名后该不该恋爱?该不该为了恋爱以及结婚而放弃舞蹈生涯?对于前一个问号,女主角的老板,舞蹈团的拥有人,莱蒙托夫的观点很明确,他很早就对女主角说过:杰出的女舞蹈家是决不能拥有常人的爱情与生活的。所以当女主角恋爱的消息传出来后,这个一向刚愎自用的人自然不会答应。而且,他用的是他一向所使用的方式,以强硬的手段对这件事情进行了高压干预。他无情地解雇了女主角的恋人朱利安,即便朱利安是音乐天才,他也毫不惋惜地就把他赶走了。
对于后一个问号,莱蒙托夫再强势也是鞭长莫及了,其权利在结婚后的女主角手上,也在她的如意郎君手上。可悲的是,这个所谓的音乐才子,尽管可以谱出一部部舞剧的音乐,在人格上却是一个极其没有担当的人。他自己可以爱事业如生命,却不允许她的妻子也爱事业如生命。当妻子就要站上舞台表演之时,他却不顾一切地来到妻子的演出剧场,要妻子与他回去。这个人的狭隘与荒唐令人发指。是她逼死了自己的妻子。正是在他的要挟之下,他妻子的头脑顿时就乱了套,以至于她竟置全场的观众而不顾,就在演出要开始的时候,她穿着戏装,穿着红舞鞋就狂奔出门,去追赶那个她眼里唯一的男人。
有人说,莱蒙托夫也爱女主角,出于嫉妒他才想尽办法要把她留在自己的剧团,把她拴住在他所设置的舞台上。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莱蒙托夫是一个真正把芭蕾当作艺术,把芭蕾视为信仰与生命的人。影片开始阶段的那么多铺垫,都是在塑造这个人物的不凡之处。他有专业修养,也有魄力与能力。他既可以慧眼识珠,但又绝不枉顾私情。他网罗的都是有相当才华的人,他也很会量才用人。他的剧团所公演的剧目都是重量级的一流艺术之作。当然,他也会在商言商,十分得意于自己舞蹈团的巨大演出效益。
对于这样一个在他的领域里,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人,如果他对女主角有了男女之间的爱恋之情,哪怕是贪欲之念的非分之想,他都是完全可以捷足先登、心想事成的。因为他有这个条件,也有这个优势。可是他没有这样做,他是个爱才的人,他知道女主角是块瑰丽的珍宝,在舞蹈界一定会大放异彩。就算是他真的是有情于她,他也决不忍心地去玷污了她的纯洁与前程。这个莱蒙托夫虽然有点不近情理,又有点目中无人,但是他的所作所为都是理直气壮地做在明面上的。所以,尽管他武断霸道,但不卑鄙,也不龌龊,他是个值得尊敬的人。
显然,如果女主角的丈夫,那个所谓的音乐达人,不是那么得固执偏激,不是那么得心胸狭窄,意气用事。那么女主角根本就不会死,相反还会生活得很快乐,很幸福。鱼和熊掌固然不能兼得,但事业与爱情却是完全可以兼而有之的。因为两者之间根本就不是对立的关系,也绝对没有对决的必要。事业上出类拔萃,家庭生活又幸福美满的人,并不少见。这样的女性也绝不是凤毛麟角,难得一见。相反倒是司空见惯,大有人在。
所以,从故事情节上说,就今天的观众而言,这部影片所宣扬的观点应该是不成立的。除此之外,这部影片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也是太简单,太粗糙了。除了莱蒙托夫,女主角和朱利安的一些心态与思想脉络都欠缺交待。甚至是他们怎么能相恋相爱,都有点儿让人摸不着头绪。按理说,如果女主角爱上了莱蒙托夫则更有可信性,因为他们接触更多,更有可能星星相惜。而朱利安除了会作曲,其他一切都乏善可陈,甚至就像个白痴。就是作曲,编导也没有更多地告诉观众他究竟怎么会作曲,又有怎样的过人才华。对这个人物的交待只有结果没有过程,更没有细节,因此这个人物并不鲜明,也不可信。
但是,这部影片有一个难得的亮点是,它正面地、多篇幅地介绍了芭蕾这门艺术的魅力与高雅,深得芭蕾爱好者的欣喜。就是对于门外之人来说,这部影片也让他们感同身受了一把芭蕾的气氛与真实。在影片前面的部分里,有大量的镜头描写芭蕾舞团是怎样选人,怎样训练,怎样淘汰,又怎样排练与演出的。还有,芭蕾的灵魂是音乐,音乐决定了一切,这个关键之点在影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灌输与强调。此外,舞美,服装,以至于宣传和营销等等环节在剧情中都有展现,让观众一睹了一个一流芭蕾舞团的运作细节。
因此可以说,如果这部影片能够被认为具有一定的传世价值的话,那么就应该是这些与芭蕾的排练与演出有关的场景与剧情。影片中的剧中剧,根据安徒生的同名童话而编演的舞剧“红舞鞋”,就是伦敦皇家芭蕾舞团的五十三位舞蹈家的倾情演出。这些镜头也都成为历史的宝贵纪录,成为后来的舞蹈人必看的样板。对于芭蕾艺术的爱好者来说,这些画面又是一个绝佳的艺术渲染与普及,令他们兴奋激动,叹为观止。
不过,影片中使用这段演出的剧情有16分钟之长,实事求是地说这实在是一个巨大的败笔,因为这段情节与影片的内容一点关联都没有。退一万步而言,就是有关联,也不应该一口气引用一个那么长的片段。正如一篇锦绣文章,如果毫不顾忌地使用大段引言,即使所引用的都是美文妙论,也必然会因为主次不分,而令文章失去了原有立意与方向,最终变成了不伦不类,不知所云了。
如果换一个角度说,如果这部影片就是一部单纯的纪录片,重点是介绍和宣传芭蕾艺术的,那么这样大段地引用有关芭蕾舞剧的片断那就是理所当然,无可厚非的。可这是一部故事片,影片中有自己独立成章的剧情与人物,却这样地“引经据典”,就不能不显得非常的突兀与文不对题了。无论是对影片的叙事性,还是艺术价值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折损。说到此,又回到那个话题上,这部电影的故事原本就不应该与安徒生的那个童话嫁接在一起。
安徒生的童话并不是那么好掌控的,生硬借用的结果必然就会造成剧情上的巨大拧巴,进而也会产生出一个副作用,那就是既背离了初衷,又令人一头雾水,不好理解。所以说如果要成就一部好电影,剧情的合理性与逻辑性是至关重要的,是第一位的,因为这是故事赖以站立的灵魂。有了这个前提,感人的故事才会感人,震撼的剧情才会震撼,剧中的人物也会让人过目不忘,印象深刻。好在这部影片在舞美与音乐上有不俗的表现,因而还是还是将奥斯卡的两座小金人收入囊中,这份殊荣终究也是荣耀了这部片子,使它在影史上占居了该有的一席之地。
不过,公正地说,这部影片还是具有很强的思想内涵的。因为从历史上看,女舞蹈家的遭遇也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客观事实,因为在那个时代,社会的价值观就是那个样子。如果一个女人走上社会,并且拥有自己的事业,但是与此同时她还是一个妻子与家庭主妇,那就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会遭受到很大的困阻与非难。
如果这个女人是一个舞蹈家,就像影片中的女主角那样,她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就更加不可想象了。因为当时的主流意识是,舞蹈艺术与演员的个人婚姻是冲突的。婚姻会导致舞者对舞蹈兴趣的减退,会停止对舞蹈艺术的追求。因此她们被要求必需放弃一切生活情趣,包括爱情与婚姻,要把百分之百的精力都投入到舞蹈事业中去。
实际上影片中的女舞蹈家是一个抗争者,她极想以自己的意志来改变这一切。可是残酷的现实不允许她这样做,在爱情与事业只能二者选择其一的情况下,经过痛苦的挣扎,她本着对生命意义的追求,最终选择了爱情。然而,却还是以死结束了生命。女舞蹈家的死是当时社会对人性禁锢的结果。在社会价值观与个人意志之间所产生的冲突中,她所争取的仅仅是一个自我的解放,是一个不甘屈服的坚持。
可悲的是,她是在孤军作战,他周围的人不仅不帮助她,相反还个个都是那种社会行为准则的卫道士。剧团老板要她放弃爱情,丈夫要她放弃舞蹈,她自己却想两者都不放弃。所以在那种环境里,这个对爱情充满了追求,对未来充满了憧憬的青春少女,注定只能是一个牺牲品。又因为她抵制社会意识,就如同所有的反抗者一样,她也只能成为一个悲剧英雄。她的死令今天的人无法不震惊,也无法不愤慨。
值得庆幸的是,时代不同了,女舞蹈家所遭遇的灾难,今天的女性再也不会遇到了。在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里,男女平等的意识已经上升到人权的高度,没有人敢在这个问题上以身试法,逆潮流而动。舞蹈界,高贵典雅的芭蕾舞界,更不会在爱情与婚姻上限制女舞蹈家的身心自由了。爱情既不是事业的对头,也不是事业的毒药。那种不可理喻的陈旧观念再也不复存在了。
社会的进步,文明的提升,让今天的女性解除了重负,退去了枷锁,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她们的想法再也不会被漠视,她们的意志也不会再被压抑。今天,当有谁还不知道这个自由是值得珍惜的,并且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那么就去看看这部电影吧,《红菱艳》以它独特的视角,向你讲述的就是这么一段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点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