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 v. 习近平的用人之道
毛泽东和习近平的用人之道。
毛泽东治理国家所用的人,很多是是工农出身。 著名的有陈永贵这样在大寨苦干实干的农民,在纺织战线的劳动模范,吴桂贤。
早年革命造反时,有一篇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颇能反映毛泽东的用人之道。其文中,对于农村中的“痞子”运动极尽歌颂。说是给“土豪劣绅”戴帽游街等暴力行动,是好得很。“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若否认他们,便是否认革命。若打击他们,便是打击革命。”毛泽东打江山就靠的这些无产阶级和半无产阶级。
嗨,居然成功了。毛泽东因此更相信自己的干部路线是对的。要依靠那些底层的人。
一九五八毛泽东提出他的一句名言“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这还不算,毛泽东还指示要编印一本近三百年世界各国(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发明家的小册子。看一看是否能够证明:科学、技术发明大都出于被压迫阶级,即是说,出于那些社会地位较低、学问较少、条件较差、在开始时总是被人看不起、甚至受打击、受折磨、受刑戮的那些人。毛泽东认为,如果能证明这一点,那将帮助工农大老粗干部打掉自卑感,鼓舞破除迷信,振奋敢想、敢说、敢做的大无畏创造精神。大炼钢铁的小钢炉,文革中大批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自然是这一口号积极实践。
毛泽东还有有一句名言“工人阶级领导一切”。他老人家也是这样实践的。工宣队,贫宣队,进驻学校,还要占领上次建筑,不仅风靡一时,而是成为了制度,直到他老人家的逝世。
那时候大老粗是一种荣誉的象征。开会了,头一个句就是“我是个大老粗”,令很多参加会议的知识分子肃然起敬。因为那是革命的标志,是正确的象征。(也是说错了话可以豁免的免死牌。)
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就是毛泽东高看贫农阶级的一个明证。有人认为知青上山下乡是毛泽东对红卫兵瞎胡闹的惩罚,也有人认为是当时的国家就业状况严峻。我认为,毛泽东倡导上山下乡是因为他认为贫农阶级(最聪明),可以教育好那些不懂事的娃娃,所以“很有必要”。
其实,知青去农村并非始于文革。1955年,毛泽东说,“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那时候还没有红卫兵运动,毛泽东已经认为知识分子到农村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为什么?因为那里有贫下中农。下乡上山运动一直延续到毛泽东逝世。文革后期,就业并不是很难,当时在农村招工也极其普遍,可是上山下乡还是照常。可见和就业无关。况且大学招生都要有两年的工农实践。说明毛泽东认为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确实“很有必要”, 因为他老人家认为贫农最聪明。
文革的后期,全国各级领导岗位都有“大老粗”。那时革委会的三结合,要比现在美国的多元化还要激进。美国的多元化是要政治正确,表明他们不歧视某些人(陪衬而已)。而当年的结合大老粗,是要大老粗掌舵,掌旗抓纲。因为工人阶级最正确(毛的认识)。看来毛泽东要贫农和工人掌权,不仅是因为要给他们以政治地位,而是认为他们确实“行”。
有朋友称呼毛泽东的用人路线为“痞子治国”。也许在战争年代还行,打天下要靠勇气,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气概。和平年代的治理国家,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那些甚少学习思考的工农们能不能驱驾和平衡各种矛盾,就很难说了。他们有的是满腔热情,说不好听些就是容易冲动和敢于冒险。当年大炼钢铁,也是工农式的冲动和蛮干。假如当年各级领导岗位上都是些学者型的领导,小钢炉大概不会有,至少小钢炉会少很多,也不会给后来反对他的人留下话柄。
毛泽东的用人之道好像没有被以后的中国领导人所传承。到了习近平,他的用人之道还是不大清晰,不过习近平大体还是以用知识分子为重点。看看政治局委员和常委的组成,似乎没有工农,有的是知识分子,那个什么帝师王先生。特别是最近传言刘鹤要当副总理,习近平经常带着刘鹤去访问出差什么的的。还曾说过刘鹤对他很重要。
所谓的顶层设计,那就是要由上层的(有知识的)人物,来安排国家的政策和方向,来安排下层工农们的命运。 也不是说一定会对工农不好不利,只是说不相信下层的`“人民会创造历史”。
有人说习近平和毛泽东有些象,至少在用人方面似乎不那么象。